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
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

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2-11

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会议文集: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康德的《遗著》是国际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国内学界对如此重要的手稿关注甚少,这种不对称的现状亟待改观。本文通过对与之相关的大量珍贵文献(主要是英文和德文文献,还有一些西班牙文)的精心梳理,清晰地展示出国外学者对康德《遗著》研究的现状,希望能对国内读者有所帮助。本文拟为三个部分,即文献的总体介绍(包括国内外文献和研究群体的比较),《遗著》的版本介绍(包括不同时期的版本比较及认识)和《遗著》创作原因的三种观点,由此推演出几条基本事实。
  • 摘要:从当前国内外科技哲学界来说,技术哲学的发展是繁荣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继续沿着经典技术哲学“人文”或“工程”的路径,向社会、文化、政治、伦理、生态等领域的建设性戓批判性拓展。2、继续沿着当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路径,力图建设基于具体技术情境的“描述性”技术哲学,或者基于“技术”、“工程”本身内在的“规范性”技术 哲学。但是,从整个哲学界来看,技术哲学仍处于边缘的状态。这真是令人感到惊奇的现象:在人们普遍意识到技术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有着决定性重大作用的技术时代,技术哲学却始终 没有进入哲学的主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情形归因于主流哲学的“守旧”或“盲目”,技术哲学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以主动的姿态与主流哲学对话。当前技术哲学从总体上说走的是“向下”的道路,与此同时,还必须也要走“向上”的另一条道路,那就是:使技术哲 学自身成为真正的“哲学”,乃至于“第一哲学”。
  • 摘要:随着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当代技术的飞速进步,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处理自身 与世界关系的主要方式。通常认为,技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然而,在以海德格尔为代 表的技术哲学家看来,现代技术提供给人们的所谓美好生活,不过是在技术模式统治下的人 逐渐被技术所异化而拥有的一种单调、机械的生活。美国著名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 鲍尔格曼继承并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在他的代表作《技术与现代生活的特征》(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 A Philosophical Inquiry)中,他指出,想要打破技术 对人的异化,就要重新考察技术及其运作模式,以焦点实践的方式对技术进行重新理解和改 革,从而使人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本文试图厘清鲍尔格曼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阐 释及解决思路。
  • 摘要:曾与科学哲学运动平行相望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最终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真 正的瓦解者,其明示或隐含共同推论之一是科学是一种以构造多重实在为目的的人化物,皆 倾向于主张当代科学的实质是技术性的——科学本为“技术化科学”或“技科”或“科技”。透过巴什拉、哈金、拉图尔、阿伦特、德勒兹、瓦尔纳、劳、莫尔等人的研究,从可接受的 科学这一新的科学观出发,可望开启反思技术化科学之实质的新进路。本文介绍了从可接受科学的理解性与效能;技术化科学行动的制造、关联与聚合加以综述。
  • 摘要:显然,历史与哲学并不等同,媒介史更不同于先验哲学。然而当我们说“作为”时,表达的并不是一种等价关系或者任何一种现成固定的关系,而是意味着一种认识的可能性:媒介史能够被认作一种先验哲学。先行于物的居间的维度正是被先验哲学所照亮的空间,而在这里,我们遇到的正是作为环境和历史的技术,也就是说,在这里,媒介史将被作为先验哲学而探究。
  • 摘要:本文在考察海德格尔对伊德技术哲学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伊德在理论层面从历史经验、反浪漫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三个方面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以及在现实层面对其技术哲学的历史局限性的揭示;通过伊德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可以反观其本人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新旧两种技术哲学在研究风格和具体问题上的差异。
  • 摘要:“民以食为天”,吃饭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由于太过下里巴人,往往被哲学的思考所遗忘,但是这种庸常的活动反映了我们深层的存在方式,反映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交际方式,折射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文化符号则保存了历史的皱褶。我们有必要通过现象学的方法,通过餐桌上的在场者让不在场者现身,揭示那牵连不断的意蕴整体。
  • 摘要:胡塞尔在《危机》一书中明确将近代科学的本性定义为伽利略以降对于自然的数学化,并指出这一过度理想化、形式化的符号科学指导下的对于自然的数学化理解使得近代科学陷入了一场对于原初生活丧失意义的危机。根据这一诊断,克莱因运用“意向-历史分析”方法为胡塞尔补充了新的任务——探究符号化抽象的近代起源。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他从科学思想史的宏观维度出发,梳理了科学危机的近代起源和前现代根苗。借助细致的“去沉淀”工作,他揭示出16世纪中叶数学家韦达的工作在自然符号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及其隐含着的同希腊、中世纪完全不同的关于灵魂、运动和存在的新形而上学。
  • 摘要:目前,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生态运动多元混乱。生态主义‐环境主义的思想‐哲学层面杂 乱肤浅,呈现出积累性不强,体系性弱和深度不够等问题。为了将生态哲学的运思统摄起来,建构起来,需要有一个“核心概念”。总览生态哲学运动之趋向,这一核心概念当为“自然”; 其原因在于:“不恰当的自然理解”不但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哲学根源,也是造成目 前几大生态思潮自身种种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可以说,生态运动及其相应的哲学思潮,呼 唤着新的自然哲学。与此同时,现象学运动已历经百余年,其对传统哲学的解构和突破力量体现在哲学的方方面面。在自然哲学方面,现象学也独具激进的革新能力。可以说,现象学运动,为自然哲学的复兴提供了条件。Bruce V. Foltz 于1995年发表的专著《栖居大地》(Inhabiting the Earth)为走向一种生态现象学的自然哲学打下了基础,本文对此做一个介绍和评论。
  • 摘要:目前超人类主义着眼于纳米-生物-信息-认知汇聚技术发展前景,声称利用先进技术将可以克服人类身体的物理和生物限制,使人类变成“超人类”。但如果进入现象学的实践-直觉模式,那么技术对身体的影响未必是一种解放而是权力规训或强制。在技术本体论批判意义上,所谓“在技之在”表现为技术对身体的总体规训效应。就身体的性存在而言,这种效应为妇女提供的单向历史可能性是技术作为一种男性文化构成了对妇女的规训或强制;就身体的空间存在而言,它又以技术的集聚和流动呈现出对身体的封闭控制和远程控制。进入到身体本体论建构中来,技术作为身体的延展便绝不会是仅仅局限于单向度的决定论可能性。如果不再将身体的自我延展看做抽象的机械延展,而把它看做一种肉身本体展示的心智或文化延展,就能希望实现技术与身体的相互包容和互利互惠,“在技之在”也能被认为变成“身体-心智-神圣-技术”一体的和谐世界状态。
  • 摘要:随着对康德哲学研究的深入和其本人思想的发展,从20年代(20世纪)开始,胡塞尔开始用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这一术语标识其先验现象学:“在正确理解的现象学还原中,已经预先指出了通向先验观念论的进军路线,因为整个现象学只不过就是这种观念论的第一个严格科学的形态”。与康德哲学相比,胡塞尔的先验观念论显得更为彻底,因为他宣称,先验现象学的观念论“与观念论与实在论之间的通常问题毫不相干,根本没有受到它们相互论争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将康德的批判哲学也一并隶属“独断论的”哲学阵营。但问题是,胡塞尔在何种意义能够将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判以“独断论的”哲学?先验现象学的观念论如何可能?
  • 摘要: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粗暴拒斥至今仍然影响着许多分析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驳卡尔纳普:1、海德格尔哲学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倒是要克服形而上学,只是克服的方向与卡尔纳普相反;2、卡尔纳普在名词的动词化以及“无”的问题上完全处于目盲状态,并且完全误解了海德格尔;3、卡尔纳普对to be 问题的否定以及用艺术代替海德格尔哲学的企图等都是独断的、简单化的和科学主义的。
  • 摘要:讨论完知识议题,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实在。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却也让哲学家们绞尽脑汁,20世纪下半叶实在论/反实在论的无休止争论印证了这一点。眼下,我无意涉足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重新点燃这个爆炸力惊人的火药桶。这样做最终或许一无所获,白白浪费了笔墨。为此,我想转换一下角度。根据传统,有关实在的探究隶属于形而上学,因为它涉及事物的存在方式。然而,形而上学在哲学中早已失势,成为任人嘲弄的“老妪”。对此,但凡对现代哲学有所耳闻的人都不会感到意外。上世纪 20年代,卡尔纳普发表了一篇宣言式的文字,题目叫作“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正是这篇文章,为科学哲学的后续发展定下了基调。自此,形而上学成为科学哲学的非法主题,存在问题被长期边缘化,认识论则占据了主流位置。在许多人看来,科学哲学的首要任务是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批判性辩护。至于对象自身的性质及其存在论地位,那不属于科学哲学的职责范围。这样看来,尽管科学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表面上具有强烈的形而上学色彩,但主要还是在认识论框架内展开的。
  • 摘要:基于经验转向纲领,现代技术哲学找到了技术与工程设计自身独特的认识论和推理 逻辑问题,解决了技术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但是,现代技术哲学能否据此从哲学的边缘地带 向主流地带靠近,仍然无法确定。本文通过梳理现代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经验转向 纲领的两种进路,发现现代技术哲学的发展之路与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进路密切相关。因 此,以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进路为参照,通过探讨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的自然主义 属性,本文确认现代技术哲学是沿着自然主义进路发展的,并可据此从哲学边缘地带向哲学 主流靠近。
  • 摘要:生态现象学从现象学出发,试图用现象学方法来描述人类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原初经验,这代表了现象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同时,现象学也试图通过自身的人文主义向度对生态哲学的自然主义倾向加以校正。这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继环境伦理学之后,西方哲学所开发出来的看待环境问题的新维度。生态现象学通过把自己的描述建立在经验上,以克服环境伦理学在建立人与自然关系上所遇到的难题。生态现象学在方法论方面还有一些难题,但是它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已经为这门学科的可能性指明了方向。
  • 摘要: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都是人文技术观的杰出代表。两者都从人类命运的思考出发,思索 技术在人类命运的地位、功能和对人类生活的作用。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技术对人类的命运颇 为担忧。他认为技术是“集置”,它本身虽然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却也遮蔽了存在的真理。为 此,海德格尔认为我们要对技术进行不同于工具论和人类学的追问乃至沉思,甚至回溯西方 文明的源头,另走一条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的道路,以为未来的存在真理的敞开做准备。与海德格尔不同,哈贝马斯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传统。他严格地认为现代性是一 项未完成的事业。同时,秉持人类的认知兴趣理论,在批判马尔库塞关于技术异化的理论的 基础上,考察技术是如何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隐性的意识形态”的,以及技术作为系统 如何渗透到生活世界中,进而产生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为此,哈贝马斯认为,要用交往理性 去抑制技术所导致的技术理性的扩张。要在公共领域中展开公开、平等的交往和商谈来制约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第一章和第二章基于文本解读,分别详细阐发了两人的技术思想,并与其哲学根源做出联系。
  • 摘要:在量子力学中,波函数是一个关键概念。波函数是由薛定谔引入的,引入时并不理解其意义,而量子力学发展到现在,对波函数的理解仍然有许多争论。笔者在《波函数的实在性分析》一文论证了波函数的实在性,本文从海德格尔现象学角度来讨论波函数,试图寻找其更深刻的哲学意义。
  • 摘要:唐伊德是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以阐发一种“后现象学”技术哲学和技术科学研究而闻名。后现象学是一种“修正的、混合的现象学”1,融合了实用主义和现象学方法。在筹划一种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关照下,为了能够真正地把握伊德的技术哲学成就,我们必须提出的问题是:伊德的技术哲学在什么意义上是(或者不是)现象学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牵涉到对伊德总体学术成果的考察,这显然不会是本文的所应该和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文首先将关注这一“人—技术”关系的技艺现象学,随后在此前提下考察伊德对经典现象学资源的把握。
  • 摘要:近代以来,以笛卡尔为代表传统哲学把身体仅作为身体,意识仅作为意识,两者是分离的,身体在哲学讨论中是缺场的,原因就是身体与精神、意识无关,而哲学是研究意识为主的。梅洛-庞蒂打破这种哲学传统,开始在其《知觉现象学》里把身体作为现象学的哲学问题来探讨,“作为物体的身体”、“身体的体验”、“身体的空间性”以及“作为表达的身体和言语的身体”这些原本似乎是形而下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现象学关注的重要哲学问题。1查阅文献,除现象学外,近年来关注身体的文献在不同领域大量涌出。2特别是认知科学和认知科学哲学的进展,涉身认知概念的提出,使得身体在认知研究中也变得更加重要。而在科学实践哲学中,身体虽然没有显现,但是所有的实践都与行动者的身体密切相关,这驱使我们开始注意身体研究。以上两股哲学思潮与科学实践哲学的汇流,启示我们在地方性知识的语境下以现象学的观点讨论某种学科视域中的身体。恰好,我们之前曾经就中医诊疗身体的方式做过一点与西医比较的反思研究。这样,顺理成章地,中西医学诊疗实践中的身体随之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我们希望这种研究或许对现象学的观点有所呼应、有所裨益。
  • 摘要:“显现”在现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已有的现象学所谈论的“显现”通常是非技术性的自然显现;随着人类观察手段和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技术性显现或者说通过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显现,成为人们获得关于事物的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探讨现象学的“显现”时,有必要延伸到对这类显现的理解。换句话说,信息技术研究与现象学的交叉,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于“显现”之中的。
  •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象学原则的精神实质的说明,充分论证了将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合理性,并且从方法的角度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时候运用现象学方法的典范,提出了现象学具体运用到反思与解构科学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可能思路及其表现形式。
  • 摘要:康德认识论及主体建构论兴起后,重新论证人文学科的独立性和合法性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诉求,“精神科学”一词即是其思想遗迹。人文学者至今常常援引相关的论述 以佐证人文学科的合法性,却忽略了其涉及的复杂的理论语境。本文分析了“精神科学”原 本的问题语境,指出在康德认识论或实体观下不可能解决人文学科独立性的问题,所谓“质 料分类原则”或“形式分类原则”在逻辑上都是不能自洽的。更为重要的是,“精神科学”的主要主张者狄尔泰,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这种二元构架,他与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新康德 主义者并未在同一种理论语境下探讨这一问题。
  • 摘要:海德格尔在各个时期的“存在之思”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技术问题”。本文依据海德格尔的前后期的几个文本,从中归纳引申出五条“追问技术”的可能的路径:通过在世(生存);通过自然(产生);通过艺术(作品);通过“四因”;通过物-空间。
  • 摘要:来自不同哲学背景并且使用不同风格的哲学表达的海德格尔与斯特劳森在各自哲学 脉络中都具有重要的原创性贡献。他们对作为整体的西方形而上学的两种解读所提供的图像 尽管存在着不少裂隙和差异,并且各自在对具体的存在问题的探究上更是有着很多分歧,但 是总体而言,两种图像之间并非没有沟通和比较的可能性。进一步,如果情形是这样,那么 单纯接受斯特劳森的形而上学图像而拒绝或完全无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读法这一通常的 立场是站不住脚的。此外,他们二者的哲学研究方式为我们今日的哲学活动不约而同地提供 了一种重要的示范。
  • 摘要:胡塞尔说:“数学的自然科学作为成就,是人类精神的胜利。但是就它的方法和理论的 合理性而言,则是一种完全相对的合理性。……由于直观的周围世界,这个纯粹主观的东西,在科学的题材范围中被忘却了,所以这个正工作的主观本身也被忘却了,……”本文把胡塞尔这里所描述的现代科学的情况,称之为现代科学“遗忘症”。本文所试图探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在什么意义上胡塞尔能够说现代科学究竟忘却了“主观本身”?第二,造成现代科学的这种“遗忘症”的深刻原因究竟是什么?
  • 摘要:胡塞尔现象学的科学论与西方标准科学哲学不仅发生在相同的时空背景中,而且发生的理论背景也基本上相同。这两种科学哲学思想体系之间不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思想上有着针锋相对的交锋。一方面,胡塞尔对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标准科学哲学的批判,揭示出欧洲科学与人性的危机,弥补了后者的不足;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具有思想根源上的同源性、哲学探究的“严格科学性”,以及以数学和逻辑为核心的理论建构性。
  •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在其认识论及人学方面蕴含了现象学视域。而就现象学视角而言,本质直观可作为解读异化劳动的可能方法。在此方法的导引下,异化劳动将呈现为一个全新视域并生发出一系列寻问,这些寻问是对异化劳动现象学方式的寻求。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自由自我决定的价值取向印证了马克思自由自觉的劳动本体论,而且,其“生活世界”与“技术人”思想构成了现象学对异化劳动审视的现实向度。
  • 摘要:“物”的问题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海德格尔认为“物”的思想在 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三种形态的发展,即从古希腊时代的范畴到近代的(数学)基本原理,以及康德开启的对“纯粹理性批判”的阶段。在现实中物之“物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器 具之“器具性”,不同的物其“展现”方式是不同的,一般的物、器具与艺术作品构成了“物”的一个序列。因为此在用“现成性”的领会代替了对“存在”的领会,所以在物的诸特性之 中,“实在性”具有优先地位,这是科学得以成立的重要原因。海德格尔认为,在科技时代,物与人一样衰弱并且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失去了存在的庇护。
  • 摘要: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之在世有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两种样式。通过用具操劳着的、同形形色色的对象打交道的此在处于非本真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的此在或者逃避着它的存在(生存),或者遗忘了它的存在(生存)。在《存在与时间》中技术之于此在是一种沉沦或消极的因素。借助对普罗米修斯和爱比米修斯神话的解读,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对于此在不仅不是一种消极的和沉沦的因素,反而是此在生存积极的和本真的建构。一旦把技术当做此在进入其自身存在入口的原始背景,《技术与时间》就使生存论的时间分析非人类学化,也就是技术化成为可能。
  • 摘要:本文以iphone和星巴克合作开发的“早起的鸟儿”的应用程序(Early Bird.app)为切入口,展开对该技术使用过程设想式的经验分析,在伊德给出的人与技术四种关系对于解释该技术失效的情况下,引入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这两个现象学的概念工具,论述人类利用技术时更微观化的具身结构,并简要探讨现象学的身体构成理论如何可能消解传统行动哲学和实践哲学中遇到的对行动因果性说明和规范解释之间面临冲突的困境。
  • 摘要:“量”可以分为广延量和内强量。“广延量”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量,“一切物体都有广延”的先天分析性使得对物体的广延量的数学化成为先天合法的。内强量是指每一个感觉都有其不同的程度或强弱之分,它不能直接地被数学化,内强量只有通过向广延量的合规律的转化,其数学化才能有先天合法性的依据。
  • 摘要:自然主义心理学把心灵、意识与观念自然化的做法,遮蔽了纯粹意识领域以及其中存在规律的真正性质,这使得它及其认识论在原则上具有非科学性。在哲学生存方式的促动之下,客观主义中数学自然观念的内在非自明性被掩盖,并表现为自明的客观存在。这造成了自然主义的流行,是自然主义心理学及其认识论掩盖其非科学性,而表现为严格科学和认识论的根本原因。自然主义心理学的认识论的怀疑论结论抽掉认识论得以成立的根基,它冒充真正的认识论,导致了欧洲科学乃至人的生存的危机。自然主义心理学的认识论的的怀疑论用否定的方式指出了主观主义的现象学道路,其研究结果剔除自然主义以后,对于真正认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对自然主义心理学及其认识论结论的悬隔之中,它起着负面的牵引作用,是展开纯粹意识领域的前提。这些思想既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也是消解过度迷信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一剂良药,更是深刻理解现象学自然化的纲领。
  • 摘要:先验哲学(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是近代西方哲学产生的重要成果,恐怕无人 会有异议。源出自笛卡尔的“我思”,奠基于康德的批判哲学,而在胡塞尔那里登峰造极的先验意识哲学进路,无疑是纯粹哲学进展的一条极为明晰的线索。这条线索在今日哲学界的境遇,特别是它遭遇哲学自然主义不断地侵袭、批评,已成引人注目的学术景观,毋需再多加强调了。笔者本人也是基于纯粹哲学的知识背景进入科学哲学领域的,所以也是受上述哲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在从事科学哲学的研究之初,笔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科学哲学中实践先验哲学的构想?围绕这一问题的思考也形成了几年前发表的一些文章。现在想来,这恐怕是与我有相似知识背景的人从事科学哲学研究时的普遍焦虑。这也或许是为什么我们要来组织“现象学科学哲学”会议,要在国内科学哲学界倡导现象学研究传统的内在动因。这个问题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必得要先作一番明确的反思。首先要澄清这个作为先验哲学的科学哲学构想究竟是什么,有哪些内涵;其次再要反思总结为着实践这个构想而作出了哪几种努力,有何建树;最后则要对于这个构想以及实践这个构想的那些理论努力作出评价。
  • 摘要:如果“存在”作为二阶谓词,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在弗雷格将概念看作谓词的同时,他也将概念看作是对象的函数,可以记做F(a)。即,如果概念为F,那么a 就是该概念下的一个对象。二阶谓词就意味着二阶函数,假设存在作 为谓词,可以记做G,那么当我们说“存在F”时,就可以记做G(F(a))。诚然上述论证还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推论。为了更加全面展示这个论证的实质方面,我们需要一系列的现象学还原工作。
  • 摘要:想要了解20世纪法国技术哲学的大体概况,《技术帝国》为我们提供了一扇方便之窗。120世纪 90年代初,《法国文化》组织了一次系列访谈活动,名为“思考技术(Repenser latechnique)”。文字稿最终集结成为访谈录,以《技术帝国(L’empire des techniques)》为书名,于1994年由瑟伊出版社出版。该访谈录汇集了法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反思当代技术的思想成果,并从某个侧面勾勒出了法国技术哲学的总体状况。本文将有选择性地参考上述关键词,巡礼当代法国技术哲学。
  • 摘要:通过对古代技术的具体分析论证海德格尔的“座架”(现代技术的本质,促逼着解蔽)同样也适用于古代技术,在“座架”的意义上可以把技术史理解为连续的。海氏混淆了古代技术和艺术,从而使现代技术和古代技术的区别隐而不显。尝试提出“透明性”和“晦暗性”区分概括现代技术和古代技术的不同特征,并结合海氏的“座架”论证了技术史既是连续的又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特征的“合而不同”的观点。现代技术“透明性”特征的提出有助于理解海氏对“现代技术会导致极大危险”的忧思,有助于认清现代技术风险的原因,有助于提醒人们警惕并且应对现代技术风险。
  • 摘要:在大卫·哈维收录于《正义、自然与差异地理学》文集中的《从空间到地方,再 回看》这篇文章里,他试图通过引文重排、选择重构、偷换主题、“视而不见”、模糊处理等 文本建构手法,对海德格尔有关“地方建构”过程的思想加以学术建构。本文通过解构的方 法详尽揭示了这样一次学术建构活动的相关细节,指出哈维建构自己观点的那种急迫感使他 忘记了坚守严谨的、可信的学术研究底线。因此,为了公正地对待海德格尔乃至其它哲学家 ——特别是现象学家——所提供的充满沉思色彩的空间思想,在着手进行任何的应用与批判之前,人文地理学家都须将尊重原著、避免误读作为必要的前提。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