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劳动解放

劳动解放

劳动解放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74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理论、东南亚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智库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常态暨环境与健康伦理自觉学术论坛等;劳动解放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旺舟、何云峰、关锋等。

劳动解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13.6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774 占比:86.29%

总计:897篇

劳动解放—发文趋势图

劳动解放

-研究学者

  • 冯旺舟
  • 何云峰
  • 关锋
  • 周丹
  • 高放
  • 吴宏洛
  • 张自永
  • 朱晶晶
  • 李咏梅
  • 毛勒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勇强
    • 摘要: 一批西方学者严重误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提出了种种诘难。这种误读与诘难主要体现为:指证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囿于近代形而上学窠臼,称其仍然居于主体形而上学之地平之上;诘难其深陷近代启蒙之网,助推了资本主义计划的实现;由之,他们提出必须颠覆生产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以“象征交换”“交往理性”等方案代替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诠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劳动解放理论,并就西方学者的误读与诘难进行深入批判,提出有效辨正,做出有力回击,对于科学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整体蕴涵、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逻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毛勒堂; 郭亭
    • 摘要: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贯穿马克思早期至晚年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发动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明确的理论靶向以及崇高的价值旨趣。雇佣劳动侵蚀劳动正义、异化劳动成为大众命运、“资本正义”话语粉饰太平以及劳动解放谋划屡屡落空的社会存在情势,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场背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锋芒则指向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集中批判了“资本天然永恒”“劳资和谐一致”“资本神圣至上”等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观念。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旨趣则在于破除“资本正义”神话,破解资本运行机制,拯救劳动正义之蚀,寻求劳动解放之道。
    • 张子玉; 童琪茗
    • 摘要: 劳动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关键。所谓劳动解放,包含“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两个方面。前者为人们自由的积极劳动扫清障碍,后者为人们被迫的消极劳动打破枷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需要从劳动的理论应然与社会实然把握劳动异化的存在;需要在探寻劳动解放的路径中厘清“道德规范”的偶然性与“物质制约”的必然性及其因果顺序;需要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与世界历史的角度理解劳动解放的广阔范围。同时,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将劳动解放付诸实践的过程:劳动幸福论是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观念复归;美好生活论是为解放劳动者而作的社会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为世界范围内劳动者的解放提出的实现途径。
    • 葛世林; 吕丽萍
    • 摘要: 从工业文明到信息化时代,异化劳动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甚至在信息化时代,其对劳动者的剥削性更为隐蔽。异化劳动使劳动过程枯燥机械、劳动者自由意志枯萎。而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则表达了对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追求,是超越异化劳动的一种劳动解放精神,能够促进劳动者自身及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要厚植培育工匠精神的沃土,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学徒培养模式,形成健全的政策制度保障,切实有效地推进劳动者自身及社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周丹
    • 摘要: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人的劳动新形态——智能劳动。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深入理解智能劳动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关系,思考智能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劳动异化,以及智能时代人类的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完善有关人工智能的顶层设计,构建符合智能时代特点的人机协同关系,真正通过智能劳动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劳动解放
    • 戴亮
    • 摘要: 作为表述组织内部复杂性不断增强状态下,技术和效率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只是徒耗社会资源的现象,“内卷化”现象已然从学术界扩展至舆论圈并呈现“泛内卷化”的态势,似乎社会上一切过度竞争现象都能用“内卷化”来阐述。揭示“内卷化”现象本质,纾解“内卷化”现象问题,对其进行科学把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的“内卷化”现象,缘起于价值规律中的供需不平衡,它以目标转换现象、劳动竞争现象、运转循环现象、状态锁定现象四种形式得以呈现,并大致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时期的价值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时期的价值形式以及共产主义生产时期的价值形式三个阶段,其本质是商品拜物教观念下的一个价值负荷,是劳动关系颠倒后引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内卷化”现象的本质一旦被发现,并通过劳动解放思想纾解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人们面对行业、阶层之间竞争的焦虑和无力感便会得到纾解。
    • 李淑情
    • 摘要: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重要的理论之一,扬弃它是实现劳动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将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其研发目的都是了减轻人类劳动负担、减轻劳动强度,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扬弃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助益颇深。
    • 姚修杰
    • 摘要: 劳动解放何以可能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对劳动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必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把人的自由本性内在地植入劳动之中,这是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从劳动的社会本性出发,把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与劳动异化的积极扬弃内在统一起来,理解为一个社会运动或社会生成过程,从而指明了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自由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劳动的自由本性的真正实现;作为积极扬弃异化劳动或者私有财产的社会运动过程的结果,则是劳动的社会本性的真正实现。劳动解放或自由劳动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运动过程。
    • 张娇
    • 摘要: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人们的需要由“物质文化需要”上升为“美好生活需要”。在马克思的视域下,美好生活需要是“现实的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摆脱劳动异化的束缚,以人民为主体进行劳动创造,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人全面发展的动力,推动了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 贾明阳
    • 摘要: 劳动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价值追求。人工智能对于劳动解放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为劳动解放提供了物质基础、时间和空间条件,为劳动复归于“自由自觉的本性”、使劳动更加趋向于人的“第一需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导致劳动的“新异化”,对人类劳动权、劳动者主体地位、传统伦理关系等构成挑战。从制度、科学、主体、全球治理等维度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消解“资本逻辑”,是在人工智能语境下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