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学模式

大学模式

大学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5464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法律与生活、政府法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等;大学模式的相关文献由8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剑刚、王洪才、刘南林等。

大学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464 占比:99.88%

总计:65545篇

大学模式—发文趋势图

大学模式

-研究学者

  • 何剑刚
  • 王洪才
  • 刘南林
  • 张继明
  • 梁魁典
  • 全守杰
  • 刘芳
  • 叶晓力
  • 周烽
  • 周谷平

大学模式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童顺平
    • 摘要: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说明中国大学模式本体是客观存在的。讨论中国大学模式要防止把对中国大学模式的认识与中国大学模式的事实混为一谈,避免将对中国大学模式认识不深刻与中国大学模式不存在混为一谈。中国大学模式是人们思维建构出来的一种待发展、待完善的框架,实现从“自在客体”到“人为客体”的“转向”,完成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是中国大学模式出场的应然方法。
    • 代玉; 刘超
    • 摘要: 近代中国知识系统的发展始终受到域外学术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源除日本、美国、德国之外,或首推法国。近代中国大学与法国大学有异常密切的关联,这集中体现为其与巴黎大学在组织机构、学术交流、人才输送、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深度互动。这些深度互动的影响极复杂、深远。巴黎大学最集中地代表欧陆在中国的学术存在,代表西方优雅的他者在东亚的投影。这种跨国的密切交互,是当时中国学术建设与大学发展的重要国际背景。中国大学成长起来后,开始自觉追求学术独立和文化自主。然而,因基础薄弱和环境所限,中国大学与巴黎名校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国人孜孜以求的学术独立,也终未能实现。近代中国大学的知识演化历程,集中代表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的艰辛探索,也代表东西方学术的深度碰撞与融合。这从侧面勾勒出一幅奇异的世界学术图景。
    • 叶晓力; 周烽
    • 摘要: 社会知识生产历经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转型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西方两次"学术革命"的冲击下,大学随之发生两次根本性变革,知识生产模式1塑造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模式2则催生创业型大学的崛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模式3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知识生产中的"创新驱动"要素,构建了基于"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的多维创新生态系统,并衍生"学术企业"这一新兴机构.然而,无论是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抑或是学术企业,其发展变迁都延续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核心功能,并确保大学在社会转型中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知识生产转型的复杂多元样态也正在造就大学发展向度中更多的可能性.
    • 叶晓力; 周烽
    • 摘要: 社会知识生产历经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转型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西方两次“学术革命”的冲击下,大学随之发生两次根本性变革,知识生产模式1塑造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模式2则催生创业型大学的崛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模式3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知识生产中的“创新驱动”要素,构建了基于“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的多维创新生态系统,并衍生“学术企业”这一新兴机构。然而,无论是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抑或是学术企业,其发展变迁都延续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核心功能,并确保大学在社会转型中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知识生产转型的复杂多元样态也正在造就大学发展向度中更多的可能性。
    • 张继明; 王洪才
    • 摘要: 以高校战略联盟为重要标志的高校协同发展,是适应新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高校集群治理打破高等教育治理传统的束缚,凸显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优势,符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校集群治理来推进高校协同发展,有利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高校集群治理,需要各高校强化公共价值取向,制定和实施和谐共生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多样化的高校协同组织,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升高校协同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政府的元治理职能,引导高校协同组织提升治理能力和发展质量.探索高校集群治理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向度.
    • 张继明
    • 摘要: 要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就必须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建立起中国特色大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重要论述为此提供了重要启示.从本质上讲,中国大学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模式.构建中国特色大学模式,就要在大学制度改革范式上由"西化"回归"本土化",就要重塑基于国家与民族大义的大学价值观,就要在教育教学中坚持社会主义导向,就要坚守并创新党的大学领导机制,就要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参与能力和国际贡献力.这是目前探索中国特色大学模式的五个基本向度.
    • 崔延强; 段禹
    • 摘要: 科学院大学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大学模式,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代表.这种新型大学无论是在学校的组织形态上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都体现出与传统大学不一样的特征.从生成逻辑上看,科学院大学的成立首先是对当代“科教融合”大潮的顺应,其次是为国家培养领军人才的关键举措,再次是我国科学院系统寻求自身合法性的积极探索,最后也是为了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科学院大学需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与结构,同时协调好与外界各方的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办学创新打造出“科教融合”的国家级试验田,并聚焦于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力争开辟出我国“双一流”建设的“第二种路径”.
    • 王飞
    • 摘要: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中国大学一流的重要杠杆,中国大学的一流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中国大学的一流意味着一种不同性质大学的一流,其一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自己的发展理念与道路,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将会实现对西方大学模式的一种超越,也将会实现一个五千年文明和现代化大国重叠的“丈明型大学”的崛起。而在当前“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仍然指向不明”的情况下,这种丈明型大学的崛起,需要在一定的逻辑与维度框架内来进行大学之所以一流的论证与检视,通过这种论证可以找到大学之所以一流的理性支点和内容表达。
    • 李军; 尹月
    • 摘要: 许多学者认为所有现代大学都遵循西方大学的模式,亚洲的大学亦是基于欧洲学术模式和传统.然而,中国大学3.0模式或许是个例外.尽管自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受到西方模式的巨大影响,但它依旧展现出中国学术的传统特征.本文从历史文化视角出发构建中国大学3.0的概念,考察了其核心价值和特征,并探究它在全球化时代可能做出的贡献.首先,划分了中国历史上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其制度发展和特点进行了讨论.其次,重点探讨了中国大学3.0模式的四大核心价值和特征:院校自主、思想自由、知行合一的人文使命、和而不同的多元性.正是它们使中国大学获得世界一流的全球地位.同时,还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大学与主导世界的英美模式的不同之处,以及其与欧洲大陆和日本大学模式的共同之处.最后,反思了中国大学3.0模式的政策蕴义、改革与实践的经验、以及在促进文明、民主和全球对话等方面的未来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