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治理
元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9192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求实、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北京大学2012政治学行政学博士论坛暨国家的治理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中国管理学发展四十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8年年会等;元治理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任伍、褚宏启、马宁等。
元治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9192篇
占比:99.76%
总计:69355篇
元治理
-研究学者
- 唐任伍
- 褚宏启
- 马宁
- 久毛措
- 于水
- 佘文超
- 佟林杰
- 刘一丹
- 刘亮
- 史东林
- 吕万刚
- 姚德超
- 姚荣
- 姜慧
- 孙博
- 孟梦
- 季彦霞
- 张皓
- 徐道明
- 李澄
- 毛益民
- 沈克印
- 王成
- 王涵
- 王珍
- 王筝
- 王蓝蓝
- 祁晓菲
- 荣长海
- 贾继娥
- 赵东霞
- 郑崇明
- 钟小浜
- 陈亮
- 高文杰
- WANG Kai
- 丁冬汉
- 丁智鹏
- 万华颖
- 上官酒瑞
- 严良
- 严雪雁
- 于梦衍
- 于蕾
- 亓祥晨
- 代栋栋
- 伍红民
- 余蓉晖
- 冯国锋
- 冯志峰
-
-
史永乐;
严良
-
-
摘要:
元治理理论强调国家(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扮演“元治理者”的角色,同时统筹协调市场、国家、公民团体等其他治理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宏观安排各种治理模式的组织、制度、机制,进而产生一种崭新的治理机制,最终高质量完成对国家或社会的总体性治理。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元治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是以高质—梯次—整合的顶层科技管理决策机制为先导,以基于正反馈机制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和评价机制、多维治理模式和多主体分工合作的治理结构为重要依托,立足于复合化和多层次稳定而持续的科技创新基础,全方位塑造紧密互促、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我国在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要积极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制度优势,加强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同时要提升治理主体实力,协调多元主体互动,通过整合、协调多种科技创新治理工具和模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
李兵;
昌硕
-
-
摘要:
情境性是政策科学三大基本属性之一,它关注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对决策模式的影响。情境主义框架的政治性特征影响着政策主体对政策问题的判断与界定,并决定着问题本身成为政策议程并加以讨论的根本可能性;情境行动理论重点关注政策议程设置及政策演进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情境互动理论涉及政策执行层面的多元主体互动关系,以及主体之间在资源、信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境治理则强调政府部门在政策工具选择以及解决政策问题过程中的基本能力。将情境主义分析框架应用于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可以识别政策过程的根本政治属性,判断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优化政策工具应用模式的具体方式。
-
-
吴立保;
朱瑶瑶;
赵慧
-
-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高教强省建设具有内在的逻辑耦合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教强省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内在动力。目前,省级高等教育治理仍然面临统筹欠缺、结构固化、线性思维定式、效果欠佳等困境。加强高教强省建设,系统提升省级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路径包括:推进依法治理,加强省级政府统筹的顶层设计;强化主体参与,完善治理体系;转变治理思维,创新治理方式;深化评价改革,推进智慧治理。
-
-
冯阳雪
-
-
摘要:
农村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实际治理效果却不容乐观,其中资金短缺被视作当前环境治理的瓶颈。基于对农村环境治理资金供给与管理体系的梳理,发现治理资金面临着“开源”与“节流”的双重困境。研究尝试借助元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应充分发挥召集者、建制者、协调者、监督者的角色,调和科层、市场与社会的集体行动困境,促进三元协作治理,以期缓解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的短缺。
-
-
方晓春
-
-
摘要:
新时代基层社会整合、党的建设现代化、政府公共服务、基层社会稳定等时代需求,都呼唤党的基层组织不仅参与协商治理,而且成为基层社会元治理主体,在协商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当前基层党组织通过自身的开放式建设协调基层治理主体、规范治理内容、拓展治理途径、强化治理目标,已较好地发挥了治理和元治理功能,但还存在着党建目标不够聚焦、组织体系碎片化、运行机制缺乏长效性、对技术赋能把握不够等问题,影响元治理机制的运行实效。提升基层党建治理功能,需要以元治理为目标实现基层党建的深刻转型,建设包容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实现元治理与协商治理的机制性协调,依托技术治理途径助推现代化党建体系,以进一步实现基层党建从治理向元治理的功能提升。
-
-
吴节;
马泽波
-
-
摘要:
村民自治缺失是阻碍乡村有效治理的主要因素,政府对自治缺失的主动干预是重塑乡村秩序的重要方式。滇越边境直过民族地区LH村在政府干预下,从一个自治主体缺失、基层组织涣散、制度供给滞后的边境村落,逐步回归到村民自治轨道。政府以“掌舵者”角色介入乡村治理的方式,一方面把国家治理意志直接代替村两委履行职责,达到管控秩序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和协调多方力量进入乡村治理场域发挥作用,在基层组织基本完善和社会功能回归后,政府还治于民,从而实现与村自治组织权限平衡。
-
-
李媛媛;
郑偲
-
-
摘要: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生成逻辑包括“对常规型环保治理机制的矫正纠偏”和“对环境问责制度的弥补与强化”。前者与中央环保督察制运行程序下产生的动员压力一起指向“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特征;后者与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组织架构下产生的问责压力一起指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特征。但从长远来看,在法治思维下,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存在“行政权力过度依赖与长效机制缺位”“多元治理乏力”的弊端和困境。元治理通过对自组织的组织和对治理的治理,既倡导多元治理主体的依存与合作,又强调国家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保留了政府的影响力。这与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所践行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逻辑具有契合性。其对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中的法治进程推进、政府角色重塑、治理模式协调等方面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方向。
-
-
李艺;
李霖
-
-
摘要:
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聚合农村产业发展要素,挖掘农村发展潜力。以元治理理论为指引,能够更好地剖析政府的作用机制,厘清产业发展中各种治理模式的功能定位与相互关系。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通过制定规范、夯实基础、构建平台、协调引导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实现科层、网络、市场等方面的协同做出了努力。但科层主体的过度干预和其他主体的参与不足造成了依附性合作、同质化发展的局面;政府职能的缺位与各产业主体的集体行动困境导致农户并未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乡村人力资源的匮乏和信息资源的碎片化阻碍了产业振兴的进程。未来政府应从重塑价值认同、规范合作秩序、统筹要素配置等方面着力,以高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
-
罗泽意;
宁芳艳
-
-
摘要:
“双减”背景下,社会性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场域中存在着学生家庭、校外培训机构及学校之间的集体非理性现象,这种集体非理性具有双重隐蔽性和分段发展性,其主体性质的复杂性决定了地方政府的一些治理行动存在着法理性的困境。突破治理行动的法理困境和消解集体非理性现象应当在“元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政府“同辈中的长者”的治理角色定位,降低学生家庭对自身“集体非理性”参与行动合法性的认可度,明确认定校外培训机构的“公共企业”法律身份。
-
-
朱丽
-
-
摘要:
十多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委托管理为推进上海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委托管理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援机构(学校)、受援学校以及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等多个主体进行协同治理,各主体承担着各自的责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主体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治理风险,包括委托管理各主体的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可能导致各方责任模糊;教育中介机构的准入机制不够完善,其专业性难以保障;托管双方对共同利益认识不清,可能降低托管的效能。治理风险的客观存在需要加强政府的元治理,主要表现在政府元治理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基本价值取向,政府元治理以简政放权为基本前提,政府元治理以机制保障为基本策略。
-
-
唐任伍;
马宁;
徐道明
- 《中国管理学发展四十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8年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现代性催生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面审视人与现代性关系的明镜,其本身价值取向也应紧随“现代性”,而当前旅游产业本身“现代性”缺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元问题所在.治理的失灵,以及网络、市场和科层制三种治理形式混合共存,促使从元治理的理论视角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元问题.无数案例验证了元治理的有效性,使用“战略管理”“软法”“信任和价值观”的元治理工具来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现代性进行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