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现代大学

现代大学

现代大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7109篇;相关期刊618种,包括高教探索、现代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5届学术年会暨庆祝王承绪教授百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现代大学的相关文献由1207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世纲、别敦荣、章仁彪等。

现代大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3 占比:14.33%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7109 占比:85.40%

总计:8324篇

现代大学—发文趋势图

现代大学

-研究学者

  • 唐世纲
  • 别敦荣
  • 章仁彪
  • 王冀生
  • 张典兵
  • 谢泳
  • 李延保
  • 刘智运
  • 刘海燕
  • 张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云娇
    • 摘要: 寂寞理念在大学中不可或缺,它是学术自由的防火墙和学术研究的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了变化,根植于德国大学的寂寞理念与现代大学产生了偏离。重塑现代大学的寂寞理念需要大学内部和外部共同努力:大学外部即国家和社会各界需要与大学保持适当距离,使大学远离尘世喧嚣和浮躁;大学内部首先需要学者重拾为科学而科学之信仰,并主动远离外界干扰。其次需要大学建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学者和大学重塑寂寞理念提供环境基础。
    • 孙成梦雪; 周作宇
    • 摘要: 重视和强化国际理解是改良国际关系、重建良好世界秩序的重要推动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理解表现在礼貌接触、开放交流、平等互鉴、共识行动四个层面。一方面,国际理解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同历史阶段各有其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在新时代下,现代大学对于推进国际理解仍具有独特作用和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国际理解教育,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大学应革新治理制度,引领国际理解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国际理解理念;加强文化建设,创设国际理解氛围;深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理解实践。
    • 赵亚丽; 武建鑫
    • 摘要: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持续推进,现代大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学科组织壁垒、政府拨款模式、静态讲座模式、绩效评价模式等重大挑战。作为新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密涅瓦大学和“第一站”的创建呈现了面向未来时代的大学新模式,主要体现为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授课方式、转变大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等。当然,案例大学的办学实践并非仅指向正在或即将新建的大学,它还为现代大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方向指引,即未来时代的大学要转向交叉融合的无边界知识生产模式,结构多元的筹资模式与财政瘦身,研讨式与探究性的教学组织形式,过程性、发展性、综合性评价模式。
    • 王俊才
    • 摘要: “怀天下,求真知”是河北师范大学历经百年沧桑、多源一脉汇总提炼而成的校训。她是一道光阴,是一串符号,是一面旗帜,是一种信念,是一个灵魂,是精神的彰显,是文化的体现,有历史的积淀,有当今的承担。她有多源的丰富,又有一脉相承的执着。从顺天府学堂、北洋女师范学堂到河北师范大学,梳理李端棻、傅增湘、吕兰清和齐国樑等创办者和管理者的艰辛以及梁漱溟等精英人才的成就,可以体悟到河北师范大学师生百年血汗浇铸“怀天下,求真知”的坎坷历程和灵魂升华。“怀天下,求真知”是精神激励,也是文化传承。绍续天下一家之道统,弘扬求真致用之学脉,尊师贵道,尚真创新,这是河北师范大学相传百年的精神文脉,在新的时代必将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 翟雪辰
    • 摘要: 现代大学在与社会各界的相互支持与依赖中获得了新的发展,现代大学与社会责任的交互关系经历了学术“象牙塔”、社会“助推器”、社会“引领者”等阶段的演化,并以螺旋式的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现代大学在积极回应社会各方利益诉求的同时,也承载着担当社会责任所造成的组织困境,面临着损害学术自由与组织自治传统的风险。在担当社会责任的实践中,现代大学应当审慎回应社会诉求,理性担当奉献,与时俱进自我更新,通过对高深知识的坚守超越时代发展的桎梏。
    • 申琪; 祝艳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多所大学相继实行书院制改革。通过对书院制的起源、发展及精髓进行探索,结合我国高校书院制改革现状,提出对我国现代大学实行书院制改革的思考。西方大学在建设初期无住宿服务,学生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后来为了便于更好地交流学习,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宿舍,并发展起来导师制等教学制度,逐步建立起了书院制。而我国大学建立之初就为学生提供了统一住宿服务,因此在某种形式上已经具备书院制硬件设施,实行书院制改革重在汲取西方书院制精髓,充分发挥宿舍育人作用,加强通识教育,通过导师引导,塑造学生美好和谐的性格,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走出自己的特色,培养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人才。
    • 万静
    • 摘要: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学时代”,建立了一批新型大学,部分传统学院也纷纷改名升格为“大学”,同时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梳理其过程可知美国大学化的主要内涵是:立足本土传统、借鉴域外经验是实现办学特色创新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核心使命,而回应社会需求,贡献国家、服务社会亦是大学的重要职责;综合型大学与特色性学院都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现代大学,既要重视学科完善,也要加强课程建设。
    • 叶赋桂
    • 摘要: 高等教育公平研究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专注于高等教育入学公平和将学生教育成就归因为个人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日常生活和历史经验出发,揭示高等教育公平中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平等问题.研究发现:个人正义远比制度正义重要,只有保证个人的正义感和公平体验,社会和制度正义才是可能的.要实现高等教育中人的平等,就必须先实现知识的平等.美国高等教育史的经验证明:知识和课程的民主化是现代大学的要求和本质特征,并有效地促成了高等教育公平.中国高等教育当改革知识和课程,以实现公平有质量的高等教育.
    • 邢欢
    • 摘要: 蔡元培的学术观在民国早期发生了重要转变,这一转变通过北京大学改革,促使北大从旧式学堂转向现代大学.对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之改革方案的分析发现,相比民初,蔡元培扩大了"学"的范围,并调整了"学"的内在关系.这一变化实质上是"学"的本质由近代分科之学到现代科学之学的转变.蔡元培的学术观转变顺应了民初科学观的转变,渗透于北京大学改革方案,促使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反映新科学观的学术建制改革.新建立的学术建制匹配于现代学术,推动北大迈向现代大学.
    • 钟秉林; 翟雪辰
    • 摘要: 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丰富了大学社会责任的内涵,赋予了大学新的时代使命.大学的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社会问责相互耦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主客观基础.在时代发展变迁中,大学社会责任的边界不断拓展,现代大学不仅应当通过"公共行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也应当通过"共益行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前新发展阶段,我国大学应立足自身内涵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关怀全球共同利益,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主动担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