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0年内共计3650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24篇、会议论文26篇、相关期刊1678种,包括现代哲学、伦理学研究、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等;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文献由344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晓蓓、刘小枫、周敏(绘图)等。
亚里士多德
-研究学者
- 郭晓蓓
- 刘小枫
- 周敏(绘图)
- 徐长福
- 侠倚碧鸳
- 刘欢
- 崔丽萍
- 聂敏里
- 曹青云
- 程志敏
- 黄传根
- 黄显中
- 孙婧毅
- 廖申白
- 张永刚
- 张超
- 徐开来
- 李志雄
- 邓晓芒
- 陈嘉映
- 何元国
- 侠倚碧鸳(编写)
- 凯歌
- 刘姣
- 孙守春
- 崔嵬
- 张汝伦
- 李慧子
- 杨豹
- 沈顺福
- 滕定明
- 王晓华
- 贾文言
- 郝亿春
- 阴志科
- 陆扬
- 陈斯一
- 陈明珠
- 陈玉茜
- 陈玮
- 龚天平
- Lin Xi
- 严家强
- 伍俊斌
- 伍志燕
- 何伟文
- 何博超
- 刘欣宇
- 刘洁
- 刘玉鹏
-
-
靳希平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在古希腊形成之时,曾经直接受到古希腊语语法屈折的影响和制约.为了克服这一制约,亚里士多德在把握事物之本质的时候,为了准确展示他面对的事物之结构,故意使用希腊语“是—动词”所具有的过去未完成时与现在时不定式之间的时态张力,创造了我们经常翻译为“本质”概念的表达式(τ(ò) τ(ι)(η)ν (ει)να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眉批中引用亚里士多德这一表达式,以进一步澄清他对人生“逹在”(Dasein)的生命进程之基本特征——“先天完成时”——的描述.但是,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表达式,本身就是哲学史上一件至今尚未了结的公案.本文择要回顾了这段哲学文献学公案的历史进程和现状,以期引起西方哲学史同仁关注西方语言的结构屈折与西方哲学概念含义之形成间的内在联系.
-
-
齐勇
- 《社会科学辑刊》
| 2020年
-
摘要:
亚里士多德为实践哲学确立了三个美好的理想:个人幸福的实现、城邦共同的善的实现、个人的善与共同的善的统一.同时也提出了实践哲学的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良善的生活或者良善的生活如何可能?理想的社会秩序如何可能?如何使个人的良善生活与理想的社会秩序达到统一?实践哲学的古典理想包含两个统一:一方面,在层次上分为事实理想和价值理想的统一,即人的需要满足和人的自由幸福;另一方面,又可以从主体方面分为个体理想与社会(类)理想的统一.但后世对实践理解的片面必然导致实践哲学理想的失落.马克思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类的历史,确立了劳动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践哲学的古典理想加以批判继承,为其内涵赋予革命性变革,既将仅能达到“政治解放”层次的价值理想推至“人类解放”,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又使个体理想与类的理想达到真正的统一.
-
-
王纬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是近期中文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顾名思义,我们并没有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直接文本,因此,理解该学说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大与小”,是一个困难的工作.一直以来,柏拉图成文著作《蒂迈欧》中的“接受者”概念被研究者们当作理解“大与小”概念的一把钥匙.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当中,笔者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以及柏拉图《蒂迈欧》的相关文本出发,论证“大与小”不应被等同于“接受者”.在第二部分当中,笔者运用柏拉图《理想国》、《斐莱布》中的相关文本,试图理解作为柏拉图形而上学基本元素的“大与小”究竟是什么.这个理解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柏拉图晚期形而上学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区别.
-
-
陈庆超
- 《东南学术》
| 2020年
-
摘要:
环境美德伦理是应用伦理在当代环境问题上的新发展,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的目的 论思想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幸福生活是现实的人活动的最高目的 ,行为者在德性培育过程中必须以"适度"和"节制"的态度对待外在诸善,优美和健康的自然环境是行为者参与政治生活、求得卓越性的前提条件.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观点为行为者保护环境提供合理的道德辩护.在理论阐释和实践发展中,当代环境美德伦理展示了美德伦理的实践效用,例证了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
-
-
-
-
-
-
-
陈庆
- 《当代教育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当我们解答“某某是什么”问题时,我们的理智已同时在关联语言、观念与事物三个领域.在哲学上,这三个领域的关联结构是语义三角形.当我们解答“教育是什么”问题时,教育语义三角形就会显现.揭示教育语义三角形的内在结构是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教育语义三角形看,当前教育研究存在三大方法论,即文化的方法论、人文的方法论、实证的方法论,它们分别聚焦了教育语义三角形的不同角,各有各的合理性与不足.
-
-
宋薇;
秦明利
- 《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在伦理学界,规定人们在不同情形下应该如何去做的伦理原则和律令同教导人们发展某种道德品性的伦理德性一般是截然分开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幸福为最高目的和善,既指人过得好,又要人做得好,将人的道德品性与具体行为连接起来.而故事作为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和可能性又能获得个体性与现实性的媒介,一方面刻画出具有某种道德品性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种人,一方面又能表现出具有这种道德品性的人在面对特定情境和挑战下的具体做法,不失为一种解释人类生存和德行的上佳途径.在亚氏德性的实现活动中,整体的合目的性,实践智慧对理性和欲望的连结,基于明智的中道原则,以及善的脆弱性,与故事理性的揭蔽性、语境化、适度性和偶发性一一对应.
-
-
贾秀飞;
叶鸿蔚
-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与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开创了古典教育模式.公民教育是古典教育的主要形态,哲学教育则是公民教育的最高形态.《理想国》与《政治学》作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代表著作,二者思想涉及了不同学科内容,因此研究侧重点也不同.教育思想在柏拉图与亚氏的代表著作中用了较大篇幅去论述,有着重要意义.两者虽为师生关系,但是因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呈现出分歧.分析柏拉图与亚氏的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于当今的教育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
-
Que yuye;
阙玉叶
- 《第五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自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各种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对"自然"的论述,但最主要的是集中在他的《物理学》以及《形而上学》中.以这两本文献为基础,论述亚里士多德对"自然"问题的探讨.“自然”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是对“自然”的研究和“自然”的发现,本文所做的就是以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文本为基础,对亚里士多德是对“自然”的探讨进行梳理和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概念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是对“自然”的研究和“自然”的发现,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值得继续深入的探讨下去。
-
-
郭鑫
- 《第五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归纳法对科学研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自古希腊就有归纳思想,尤其到亚里士多德时,在其三段论和认识论中都包含归纳逻辑和归纳法.随后由培根不断完善,把归纳法与实验相结合,运用到科学研究当中.在归纳思想上,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对归纳法的侧重点、对科学实践的作用、对感性材料的态度、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对"概念"和"公理"的认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两者对科学方法的探究都做出很大贡献.
-
-
- 《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217b29-224a20这一部分集中对时间问题进行了思考,尤其对"现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有着详细的分析.他提出,"现在"是时间的"限","时间是连续的积量"、是"就前后而言的运动的数目",以及灵魂是对此数目"进行计数者"等观点.本文试图从亚氏的这些"时间-存在"之思出发,亦结合柏拉图、奥古斯丁等人的思考,对相关论证进行澄清与重构,阐明亚里士多德之"现在"的同一与差异的两个层面.同时,通过此番澄清,也可以表明,海德格尔对于亚氏将时间领会为"一系列始终现成在手"的现在这一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释.
-
-
-
XU Yue-qin;
徐跃勤
- 《2012年中国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古代的中国和希腊几乎同时出现文化的繁荣,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就是其中的思想巨匠.他们都提出重视"法治"的治国方略.毕竟,二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造成二者对"法"的理解、立法执法主体、法治的目的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荀子的"法"是统治者治国驭民、实现"王道"和"霸道"的工具;所谓"法治"就是统治者"以法治国",实现统治阶级利益的途径.亚里士多德的"法"具有至高的权威;"法治"是"依法治国",是实现城邦正义和保护全体城邦公民利益的途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两者原则性的差异.
-
-
张钦
- 《“道德与幸福”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亚里士多德与休谟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两者在幸福的内涵和本质、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条件以及幸福观的理论基础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通过比较,有助于深入地理解幸福的要素.总结出了在幸福的内涵和本质上,两者存在根本不同,在幸福获得的途径上,两者有同有异,两者幸福观的差异在理论上源于各自对人性的不同设定,幸福在形式上表现为人们完满自足的情感状态,在内容上则是重大人生目标的实现。而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人的重大目标就应当定位于人的特有功能的实现。幸福应当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由此看来,理性与情感共同构成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因素。
-
-
LU qunfeng;
陆群峰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比较分析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存在的"原因"——"四因"后发现:在质料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选择"好的质料而转基因技术是"制作"新的质料;在形式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改良"自然物种形式而转基因技术是"创造"人工物种形式;在动力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人力是"助推力"而在转基因技术中人力是"主导力";在目的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内在的目的依然剩余不少而在转基因技术中内在的目的正在被人类的外在的目的所取代.由此,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作物依旧保留着不少内在的本性,而转基因技术培育的作物的本性主要是由人类外在的赋予的.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具有本体论上的本质性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