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本末

本末

本末的相关文献在1944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等; 本末的相关文献由8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钦香、吴忠伟、喻中等。

本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100.00%

总计:81篇

本末—发文趋势图

本末

-研究学者

  • 孙钦香
  • 吴忠伟
  • 喻中
  • 朱汉民
  • 李金福
  • 丁怀超
  • 丁怀轸
  • 任霄
  • 侯洪震
  • 俞莹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喻中
    • 摘要: 王弼是正始玄学的主要奠基人,同时也是魏晋时期华夏法理学的主要代表。王弼法理学的主题是寻求善治。根据王弼的叙述,在通往善治的道路上,既要坚持“以道治国”,也要坚持“以正治国”。其中,“以道治国”需要遵循的规范主要是“无为”与“不言”;“以正治国”需要遵循的规范主要是仁、礼、法、制。在“以道治国”与“以正治国”之间,具有本与末的关系:“以道治国”是善治之本,“以正治国”是善治之末。为了寻求善治,应当“崇本举末”。这样的善治方略表明,王弼试图融会道家与儒家,他的法理憧憬体现了对道家与儒家两种思想传统的兼收并蓄。
    • 邓晓芒
    • 摘要: 王弼本着道家特别是庄子的精神对儒家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深化改造,与其说是“援道入儒”,不如说是“以道解儒”。在深入把握道家形而上学精髓和实质的基础上,王弼以概念思辨的方式理清了“伦理学”和“伦理学之后”的关系,制定了以“体用”“本末”为基本骨架的解释策略,建立起了一个从“崇本息末”上升到“崇本举末”、以形而上之道带动形而下之器的、最显理论深度同时又具备最大理论包容性的道家实践哲学体系。他的“以无为本”的模型论以及在此之上所阐发的“言、象、意”之辨,使道家哲学超越了老子式的警句格言和庄子式的寓言故事,可以视为道家本无论在语言观上的新发展。这种成就不但是在他之前的玄学家们无人达到的,也是在他之后的玄学家所不可企及的。
    • 熊艳
    • 摘要: 东汉中晚期思想家王符针对当时国家治理存在的弊端,在《潜夫论·务本篇》中就其本末选择问题发表评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方面,他从“富民”入手,论证国家经济措施中的本与末,即“富民”“富国”的重点和末节;另一方面,他从教育着眼,论证国家精神文化层面的本和末,即“正学”“教训”的要点和一般问题。此后,在王氏的制度建构中,君主在国家的本末选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辛翀; 姚博水
    • 摘要: “本末”概念历史悠久,可以认为是“阴阳”概念的衍生物,在《周易》思想中“本末”与“时位”常结合在一起,时之最大者莫过于春、夏、秋、冬,位之变化最显者莫如八卦的互相排列配合,“本末”关系更多突显的含义是规则。《周易》效法天道自然,生生不已,在易学自然观视域下重新思考其内涵与价值有其积极意义。
    • 喻中
    • 摘要: 王阳明立足于《大学》开篇规定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德作为建构文明秩序、完善国家治理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王阳明也注意到"礼、乐、刑、政之法"对于治国理政的意义.德与法,就构成了二元并立的规范结构.就德与法之间的关系来看,根据王阳明关于"本"与"末"的二元划分,德是治国理政之"本",亦即德治为本;法是治国理政之"末",亦即法治为末.把德治为本与法治为末结合起来,就是"德本法末".王阳明关于"德本法末"的构想,既渊源于古老的"明德慎罚"同时也构成了当代中国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资源.
    • 摘要: 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出处:[唐]王勃《八卦大演论》原典:故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释义:它的意思是,依托海洋观察江水河流,就能将海与百川尽收眼底;登上泰山顶峰俯视群山,就能将山脉起伏尽皆了然。"站得高,看得远",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境界。这句话告诉我们既要全局在胸,也要把握住根本和规律。这样才能分清事物的本末、主次,繁而不乱、多而不惑,推动事物发展。
    • 郑德胜
    • 摘要: 随着戏曲美学思辩的日益增强,围绕戏曲现代化这一命题而开展的戏曲艺术的美学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思考中国戏曲该如何保持本质,立足当下的同时,可以通过深入戏曲艺术美学本质的研究方法来说清楚这个问题。
    • 王在恩
    • 摘要: 读阿城的《溜索》,真的像溜索一样。不过,我溜的不是怒江上的险索,而是《溜索》里的语言之“索”。读《溜索》,我觉得其语言非常利索。遍布于文中70多处的“一”,读来意味盎然。有的淡,有的浓;有的限于眼前,有的走向渺远。简则简到直接关联人、物的本末,盈则盈到能在文本的方方面面感受到风韵。《淮南子•途言》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道德经》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论者说,阿城有道家风骨,从“一”字可见一斑。
    • 王逸之; 朱汉民
    • 摘要: 真德秀的命运思想与程朱理学密切相关。命运是术数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和术数一直共同关注的焦点。探究真德秀的命运思想,亦即论证其术数观。他所秉持"以儒为本"的命运思想,直接造就了"以儒为本"的术数观。当儒家"顺天安命"的思想,与术数中趋利避害的"算命""改命"的立场相冲突时,他比较儒家与术数的知命之法,将儒家所言之命视为"本",术数所论之命当作"末",但并没有完全否定术数。他以一种通儒的态度去正视"小道"(术数),肯定术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的"末"之价值。但他之所以认同术数"末"的价值,不仅因为术数之"末"的道理与儒家之"本"的道理是一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术数本于儒学。真德秀的"儒本术末"的术数观,是建立在正视"小道"的基础上,欲以儒之"本"来兼容术之"末"。
    • 张子荷
    • 摘要: 王弼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括为"崇本息末"四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无为本""名教本于自然"等重要思想.探究王弼"崇本息末"的思想有利于深入了解王弼思想之中的"本末"观与"有无"观,能够在分析"崇本息末"思想之实质意蕴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无为"和"举本统末"等途径为道德之"全有"与道德之"实"的实现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和启迪.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