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本体论

本体论

本体论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4917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中国哲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77篇、会议论文219篇、专利文献7754篇;相关期刊1741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87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第十七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与策略学术研讨会等;本体论的相关文献由5317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新民、高济、何中华等。

本体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77 占比:36.97%

会议论文>

论文:219 占比:1.73%

专利文献>

论文:7754 占比:61.30%

总计:12650篇

本体论—发文趋势图

本体论

-研究学者

  • 高新民
  • 高济
  • 何中华
  • 俞吾金
  • 朱宝信
  • 朱立元
  • 杨国荣
  • 蓝江
  • 谭苑苑
  • 冯达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志敏; 郑漫
    • 摘要: 中国自我的理解过程既是自己蜕变和升华的上升之道,也是世界文明前进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中西各有优劣,去其糟稗,合其精髓,则有望熔铸为一体,成真正的"世界哲学",即在求同存异前提下不断向"一"的"道"推进的人类精神产物,而中国传统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决定了我们在这个漫长的建设过程中具有优先的地位和责无旁贷的使命.中华文明的特质在于诗史传统,其目的不是知识论证,而是教化君子、整齐世道.诗史礼乐既是存在基础,又是运转机制,更是美好生活的动力.其思想根源不是无生命、无等级、无温情、无敬畏心的"本体论",而是谦卑、秩序、生动、整全、和谐的宇宙论或天道观.总之,现代性的危机要求我们"回头",本质上就是回到"中国",冀以旧邦新命而克绍大业.
    • 王勇
    • 摘要: 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但是却充满朴素唯物辩证的思想。老子的道是作为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他首先提出道是先天地的存在,而又说道法自然、自然有道等思想。这样的道是一种连接形而上又抵达形而下的存在,这样的道必须和人生活的社会发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道的本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理性,焕发出无序的活力,重新揭示出道的辩证规律,道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把握社会发展矛盾的重点,本用一体是遵循而又是揭示在技术盛行的今天,我们怎么样用道的思想来指导技术的发展,运用无为而又无不为的辩证思想,去看待今天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和发现其解决路径。
    • 岑朝阳
    • 摘要: 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以物的差异性为原点,历经物的等级性、物的社会性与物的象征性,从而完成或接近完成了物的符号化过程。符号作为处于存在与其本质之间的一种间隙状态,成为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元单位与元个体。因此,从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三个哲学基本维度对符号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予以分析与揭明,合取各个维度的理论超越及其阈限,从而明确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是必要的。把握界说存在与本质之间的符号政治经济学,并进行批判性吸收,将有助于契合后工业时代的时代特征,发展具有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最终构建具有本土性与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韩立坤
    • 摘要: 面对科学的冲击,早期现代新儒家致力于阐述儒学认识论的特殊性与合法性。作为代表人物,熊十力认识到儒学危机根源于“本体认识”的合法性。为此,他参照“哲学”范式,引进理智与思辨,并将其与传统的体证法、修养法相结合,设定了“思辨法—直观法—修养法”的方法流程。他将“本体认识”分为“理智”与“超理智”两类型,又用“经验认识”→“理性认识”→“直观认识”的无限循环来弥合二者的张力,实际建构了完整的“本体论的认识论”。梳理审视其对儒学传统德性认识论的改造,对研究“现代新儒家”的认识论思想,思考儒学形而上学的认识论的现代合法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冯铁山; 贺锐
    • 摘要: 人类栖居的世界原本是诗意盎然的,人拥有感受世界诗意的心灵,具有创造性运用语言符号创造诗意的能力,但受异化的物质对象化影响,世界不仅遮蔽了诗意的光华,而且人也逐渐淡漠诗意栖居的价值取向和发现与创造诗意的能力。以广东省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冯思佩老师教授《贩卖》一课为例,采取哲学思辨和课例分析结合的方法,论述诗意教育以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主体论为基础,具体实践进路的前提是激发动机、把握起点,做到心动、德动和行动;基础是融合内容、建构中点,做到归真、求善和至美;保障是巧用策略、达成终点,涉及知识、合格和能力等方面。进而探寻科学之“序”,步入合理之“轨”的目的性与规律性。
    • 程志华
    • 摘要: 唐君毅以圣贤义理之学为宗,以“灵根自植”为信念坚守,构建起一个庞大哲学体系,其中,“哲学观”和“本体论”体现出明显的独到之处。就“哲学观”讲,他赋予“哲学”以崭新定义,并界说了其五个方面的特征。就“本体论”,他将“心本体”推扩到整个生命存在和心灵活动,提出“心通三界九境”之说。因“哲学观”“本体论”为哲学之基础,故这两方面的贡献可透显出唐君毅哲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 王玉平
    • 摘要: 牟宗三哲学以“道德本体论”为核心。牟氏本体论的构建一方面是对儒家“心性本体”的开掘与创新,另一方面是对西方近现代形上学的呼应、吸纳及会通。《牟宗三本体论研究》抓住了“道德本体”这一牟氏哲学的核心论题,并将其置于整个东西方哲学史的视野中,以“内在诠释”的理路,从境界论、实践论、认识论等多角度切入,完整、客观地呈现了牟氏本体论的丰富内涵。
    • 姚菁菁; 张澍军
    • 摘要: 本体论形成于人类把握生存世界的内在需求,是理论思维最初的思想成果,它的发展史浓缩了人类的思维历史。这种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使本体论思维易在不自觉中被应用于亟待自我确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之中。伴随着本体论由旧形而上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由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科学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应汲取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经验,保持对“本体论式”致思理路的认知自觉、对理论思维的应用自明,坚守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中开辟通向自我确证的发展之路。
    • 唐晓晴; 黄竞天; 张笑然
    • 摘要: 20世纪初,法国人欧里乌被认为是最早展开法学制度论探讨的人。他使用了社会描述性方法,并在当时的法学理论争论中确立制度论的中立地位。20世纪上半叶,以意大利法学家罗曼诺和德国法学家施密特为主的实证法路线为法学制度论带来了重大的理论转折点。两人探索了以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理论,并详细梳理了具体法学概念在制度论中的具体定义。至20世纪80年代,魏因贝格尔和麦考密克提出了新制度论的法哲学方法,进一步探讨法律本体论、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命题。本文将从历史视角回顾法学制度论的不同流派,梳理其中异同。
    • 苗建荣; 武星池
    • 摘要: 梁漱溟的本体论由三个层级构成:一是宇宙由生命给出,二是生命的根本即意欲,三是意欲由“我”得以呈现。梁漱溟的生命本体论思想,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生命哲学以及佛教唯识宗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他视宇宙为生命体,并肯定宇宙是由生命给出的。然而,这样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的“生命”毕竟还是有些疏阔,让人不知所云。于是,梁漱溟对生命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定,强调生命表现为某种意欲。可这样的“意欲”毕竟还是宇宙的意欲,有限的人怎么能触及无限的宇宙呢?于是,梁漱溟想到了“我”这个观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