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存在论

存在论

存在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9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9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4414篇;相关期刊528种,包括人文杂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13届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等;存在论的相关文献由97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晓明、夏巍、董学文等。

存在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9 占比:19.28%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4414 占比:80.36%

总计:5493篇

存在论—发文趋势图

存在论

-研究学者

  • 吴晓明
  • 夏巍
  • 董学文
  • 朱立元
  • 罗骞
  • 马进
  • 刘旭光
  • 陈立新
  • 张文喜
  • 杨春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法凯瑟琳·马拉布; 朱睿(译)
    • 摘要: «论习惯»是由法国哲学家拉维松所写的一篇专门讨论习惯的文章。拉维松认为,习惯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通过论证习惯奠基于同一种原则、同一种力量,拉维松统一了习惯的机械论意义与活力论意义,表达了一种唯灵主义的存在论思想。因而,«论习惯»在传统主体哲学与存在神学论的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或许可以对«论习惯»进行一番解构式的阅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另一角度重新审视上述观点,而且也将进一步揭示出习惯的双重意义:习惯既是上瘾也是恩典。这一分析最终所通向的是一种以习惯为支点的疾病理论。
    • 沈荟; 钱佳湧
    • 摘要: 可以提出一种基于实践的电影/媒介研究进路,以此表明并不存在所谓"固定""独特"的电影/媒介,不同的观看实践形式使电影/媒介在交流信息、组织关系等方面展现出其殊异性。由此种殊异性出发,观众与世界的关系被持续变化的媒介实践不断重置。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不同,作为媒介的电影不仅仅指向可见的影像文本或显性的物质实体,更代表了观众通过影像观看实践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努力。电影/媒介研究由是不仅仅是对于影像本身的关切,更关乎人们如何通过对影像的观看实现其"在世之在"。
    • 孙向晨
    • 摘要: 列维纳斯与赵汀阳都有某种西方“之外”的视野,对于西方哲学的存在论传统有总体性的反思与批判;都坚持以哲学“之内”的方式推进他们的思想,这构成了他们之间“对话”的基础。“对话”姿态并不假定一种更高的普遍性去涵盖他们,而是要能保持其源初的理论“立场”。在关于西方存在论传统的界定,如何面对他人,自由何为以及伦理地位等方面,他们既有相似的分析,又有根深蒂固的差异,可以相互观照对方。他们都试图克服西方的存在论,给出不同的理论生长方向,这正是一个全球时代所期待的。
    • 项继发
    • 摘要: 面对认识现象意义上的教育,认识主体会在教育的实存与对象性问题上产生疑问,从而在教育自身和作为教育现象之显像之间发生摇摆。从存在论角度分析,教育的实存发生在认识主体的思想世界中,它是落入思想世界并栖居其中的东西——它在思想中建构自己的实体,而不仅仅是被认识的对象。教育的实存与教育的对象性有着明确的区分。教育的实存只有朝向思想时,它才成立;如果把它看作经验对象,则实存不成立。对象性的教育具有经验的现实性,它们是个别的、零散的材料;而教育的实存超越现实性,成为教育的普遍性。在认识论的规定上,教育与认识主体之间构成“我—我的”合一的镜像关系——“我”在教育世界中,“属我”的教育世界通过“我”来建构,教育成了从“我”自身出发而形成的意识。这种意识超越感性认知层面,推动教育认识摆脱“我—它”关系的主客体认识局限,真正承认教育寓于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之中。产生自认识基础之上的教育言说需要借助想象的统合能力,将在场的与不在场的教育发生统整为一个整体。通过理性想象,教育认识才能摆脱干瘪的教条和没有审美诗意的现实白描,通达最为真实、鲜活、具体的教育生活;同时超越在场的教育,进入到不在场的教育的不可穷尽性之中,拓展形而上的教育世界。
    • 摘要: 学校教育的线性时间困境与突破策略王惠颖在《当代教育科学》 2022年第5期撰文指出,现代学校教育是被线性时间楔入的教育,线性时间对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了深入骨髓的影响。快速的生活节奏、紧密的时间安排、严格的时间秩序,使师生被迫进入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时间齿轮之中。打破线性时间的宰制,引入存在论的统一到时观念。
    • 摘要: “个人”这种存在方式是现代的一个基本发明。古代社会尚未形成“个人”这种存在论单位。个人所以成为一种存在论单位,是因为个人变成了一切利益的基本结算单位,一切利益都以个人为准来结算。在古代社会里,许多利益的结算单位是家庭、村庄,甚至是教会或国家。利益的结算单位变了,价值观也就跟着变了,现代价值观也以个人作为度量衡。--周濂、赵汀阳谈“观念与历史”。
    • 陈艳波
    • 摘要: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具有强烈的现代哲学意义。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一项澄清在于,现代哲学试图以存在关系为基础的存在论取代传统以认知关系为基础的本体论,以此克服传统哲学对存在与存在者的混同。从存在论哲学的视野来看,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迷误有着清醒的意识,并且已经预先发动了一场把本体论转向存在论的革命。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将自身的思想建立在坚实的存在论基础之上,通过实践活动来解释人与世界及其关联的历史性生成,揭示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论内涵,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存在关系与认识关系的颠倒。
    • 李齐; 毛琳
    • 摘要: 科学技术推动发展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呈现出思想幻象化的特点。马尔库塞指出,科学技术塑造了形式化和抽象化的技术理性,技术理性导致人的思想失去了批判性和否定性,“单向度的人”随即形成,急需做出诊治。马克思提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定,从存在论高度揭明思想的源始出生地,让思想扎根在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当中,思想观照人的真实生活道路重新展现。
    • 刘欣然; 占雅男
    •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为依据,探讨体育领域中的“技术”现象,揭示体育之于“人的存在”的技术“解蔽”之径。在“技术”历史轨迹背后,蕴藏着“本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双重属性,导致体育中也存在“遮蔽”与“解蔽”两种状态。“本原技术”作为“解蔽”是对“存在者”的“带出”与“调遣”,“现代技术”用以“解蔽”(可能导致遮蔽)是对“存在者”的“促逼”与“挑战”,都是体育与人之存在状态的显现。以“存在论”视角反思“体育”与“技术”的关系,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中,对“人”本质异化进行体育思想揭示,在“本原技术”的展现中,对“人”本质复归进行体育价值回返,从而凸显出体育中人的主体价值。在“存在论”的视角,厘清“体育”遮蔽与解蔽的技术双重变奏原由,牵引“技术”在体育领域的理性回归,并获取体育迈向“技术理性”的“解蔽”之径。
    • 陈丽; 高秉江
    • 摘要: “光”与“存在”(being)的关系问题是交叉于哲学史上存在论和知识论两大视域中的一个大问题。从存在论的视角来看,光作为创造之本、生命之源,是第一种存在;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光是开启他物,揭示他物,传达他物的存在。光既是世界的存在论起源,也是世界的认识论前提。依循存在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来探讨“光”与“在”,对二者之间的关联有一定的灵感与启悟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