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6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2892篇;相关期刊1211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等;中国哲学的相关文献由246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岱年、李翔海、宋志明等。

中国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6 占比:51.49%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1.18%

专利文献>

论文:2892 占比:47.33%

总计:6110篇

中国哲学—发文趋势图

中国哲学

-研究学者

  • 张岱年
  • 李翔海
  • 宋志明
  • 蒙培元
  • 许全兴
  • 汤一介
  • 许苏民
  • 余卫国
  • 杨国荣
  • 张立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卫群
    • 摘要: 古代中国、欧洲和印度是世界文明三大发达区域,哲学思想也较为发达.自古以来,这些区域的哲人对于人的欲望问题的种种看法,构成了东西方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历史上这些地区人类对待自身的生存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对欲望持否定和抑制的态度并加以具有古典特色的哲理分析,是古代哲学的主流,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对今天的人类是有启迪的.
    • 张岱年; 朱义禄
    • 摘要: 83.5.12张岱年先生讲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剖析天人合一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一、春秋时代的天人观念天人这两个名[词]对举在春秋时代即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产的名言中,把天人对举,“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把天道与人道分开。春秋时认为,天体运行、日月星辰的变化与人间祸福的关系叫天道。天文学与迷信(占星术)是合在一起的,子产把天道与人道分开,不同于传统观念。
    • 方朝晖
    • 摘要: 最近20多年来围绕中国哲学合法性的争论,背后反映的是当代中国学统重建的范式困境,以及当代中国学人的精神贫困。中国传统学问中被当成哲学的一些成分(如儒学),从形态上更接近于宗教而非哲学,因此,从“是哲学”的角度为中国传统哲学合法性辩护是成问题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有哲学”的角度谈论“中国古代哲学”或“儒家哲学”,就像我们谈论基督教哲学、佛教哲学那样,指现代人从哲学立场研究古人、从中建构出哲学。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诞生,是在传统学问体系衰退后,国人在社会现实和人生观方面急需寻找新的“指导原理”的产物,其终极指向其实是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建设,后者未必能称为哲学。因此,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中国古代“某学”可否称为哲学,而在于:在将古人的功夫传统、德性实践转化为概念辨析和理论总结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找到新的意义之源,尚未建立令人满意的学科范式。
    • 苗建荣; 武星池
    • 摘要: 梁漱溟的本体论由三个层级构成:一是宇宙由生命给出,二是生命的根本即意欲,三是意欲由“我”得以呈现。梁漱溟的生命本体论思想,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生命哲学以及佛教唯识宗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他视宇宙为生命体,并肯定宇宙是由生命给出的。然而,这样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的“生命”毕竟还是有些疏阔,让人不知所云。于是,梁漱溟对生命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定,强调生命表现为某种意欲。可这样的“意欲”毕竟还是宇宙的意欲,有限的人怎么能触及无限的宇宙呢?于是,梁漱溟想到了“我”这个观念。
    • 谢金良
    • 摘要: “中国易学”“中国美学”“中国易学与美学”相当于三门学问,代表着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且都与中国哲学学科密切相关。中国易学体现着中国学术的主要特色,既是本源也是主干;中国美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既是中国思想观念的美学化,也是西方美学理论的中国化;中国易学与美学是中西学术的融通,主要思路源于《周易》中的中和之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哲学应该要有大格局,要更加重视中国易学与美学的研究,使中国思想、中国模式、中国话语在中国哲学理论体系的支撑下得到更好的阐释和传播。
    • 张岱年; 朱义禄
    • 摘要: 五、董仲舒天付(副)人数的观点董的思想比较肤浅。董的天有二层意义:一是上帝,一是天空。上帝就是天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他强调天人统一。《黄帝内经·素问》从人身体中的气与外面的气的关系讲治病。唐朝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他讲天与人的关系较深。天可胜过人,人亦可以胜过天。
    • 叶晴
    • 摘要: 在中西双重视域下剖析比较哲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发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难以相容的根本原因,乃是“方法”和“内容”两个维度的不可通约性。伴随着中国哲学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许多学者主张要走出此前“以西释中”的误区。面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者,讨论他们关心的问题,以中国哲学给出不同的思路,或是更好地提出解决方式,是促进中国哲学获得海外认可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中国哲学在不改变自身思想内涵和思维方式的前提下融入世界哲学的话语,在哲学上享有与西方哲学平等的位置,在世界哲学的背景中也可以为中国哲学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不同的传统、背景、价值共同建构出一种更为宽广的哲学话语,这对于哲学学科本身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 杨欣
    • 摘要: 布莱希特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极为深刻的德国文学大家,提出的戏剧理论"间离效果"被沿用至今,他对中国的影响也是长盛不衰。作为一名高产的作家,在流亡期间,布莱希特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窥见中国古代思想和哲学的影子。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的流亡剧作以及诗歌的分析,解读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以求更好地理解布莱希特一众文学作品中的深意。
    • 胡晓艺
    • 摘要: "春"与"仁"相关联的儒家哲学思想史程包含三个逻辑环节。在《周易》自然哲学中,春与东方草木建立关联;由"五行"思想的发展而与"仁"之德行建立关联;宋明时期,"仁"包举四德,上升为本体,春遍在四季,本体与价值具有一体性,指向生生不息的生命共同体的存在。宋明道学所发现的"春意"与佛家的春意之区别包含三个面向:一是重新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二是指向人的存在的同时,同时指向物、并且实有其物;三是心物不仅同源而且同趋,境界中有着明确的价值论指向。发展的春意,比较的春意到内在的春意,仁本体的发现使得宋代文化及中国哲学近世精神的"内在自然"向度被真正发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启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的新类型的探索,这正是中国哲学当代开展新生的春意。
    • 吴凯之
    • 摘要: 中国哲学源深流远,其独特的气质涵养着华夏民族的独特心智,其中所包含的宇宙精神、人文精神、自强精神、实践精神、大同精神,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本,不但造就了民族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而且也塑造了民族天下大同的价值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渊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