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儒学

儒学

儒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66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91篇、会议论文170篇、相关期刊200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等;儒学的相关文献由5425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玉顺、周桂钿、杨国荣等。

儒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91 占比:97.45%

会议论文>

论文:170 占比:2.55%

总计:6661篇

儒学—发文趋势图

儒学

-研究学者

  • 黄玉顺
  • 周桂钿
  • 杨国荣
  • 汤一介
  • 吴光
  • 李景林
  • 蔡德贵
  • 涂可国
  • 蒋国保
  • 蒙培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后永乐; 刘虎林
    • 摘要: 《岷州卫修学记》石碑镌立于明万历三年。现存碑文虽多处漫漶不清,但可见碑文内容丰富。从《岷州卫修学记》碑文明证了明代岷州卫儒学之发展和文庙创设、改易扩建,以及地方官员主持修饬学宫等盛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刘新敖
    • 摘要: 时空观念既是清代诗学的理论建构逻辑,也是艺术家处理文化与政治生活的坐标。清代诗学时空观念的表现,较之前代有新的特质。从思想基础来说,清代诗学上承儒家的社会理念,在社会秩序中重新规范了诗学与社会政治的位置,追求儒学与社会秩序的复归;从主体条件来说,清代诗家主体意识觉醒,使清代诗学注重诗歌及诗话写作与学术文化的距离,追求心理感悟的时空形式;从诗学的理论形态来看,诗话写作仍以时空意识为逻辑基础,呈现出时空化的审美形态。如此,清代诗学是在传承美学精神的基础上,在社会思想、学术文化环境以及艺术个体追求之间,寻求并重建了一种协同发展的可能,是对儒家秩序规范的新阐发。
    • 柴智轶谌
    • 摘要: 乐教思想是孔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室南迁,衢州自古有东南阙里之誉,时至今日,每年,以礼乐为载体的祭孔活动都会以政府公祭的形式展开,弘扬礼仪文化,复兴南孔儒学,让衢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有礼之城。笔者尝以公祭时《大同颂》的礼教过程转换到乐教维度发展的美学功能,揭示乐教对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探索乐教在人的教育发展中的成功路径和积极意义。
    • 吴先伍
    • 摘要: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是要告诉人们在世界上存身立足、安身立命之道。由于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始终将自我放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之中,所以,“己”始终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己”不仅身处“人”中,而且“人”构成“己”生存发展的条件,“立人”构成了“立己”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相对于“己”具有优先性。正是因为“人”优先于“己”,所以,“立人”优先于“立己”,每个人首先都必须承担起“立人”的责任,从而编织起一张牢固的人己交织的社会关系之网,将自己网罗其中,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现实世界中流离失所,才能安身立命。
    • 孙雪雷
    • 摘要: 张之洞与康有为作为晚清儒学的代表人物,均感于时代之艰对儒学作出了实质性的转型努力。将二人的儒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人均重视对儒家道的阐发,强调变法的重要,关注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却在选择时代危局的解决径路时,因时代解读和政治理想的不同,由寻求合作走向了最终的决裂。在比较中,可以厘清他们儒学思想体系中的问题意识,廓清二人在近代儒学转型过程中的作用,理解他们的为人为学和时代精神,也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 杨宏雨
    • 摘要: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从有利于推进中国发展与现代化的角度,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进行了“批判”“发现”“重构”三个方面的工作。陈独秀等人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了孔子和儒学,打倒一尊、九流并美,瓦解经学、构建新子学,直接推动了服务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建立。近现代中国知识阶层发掘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现代性资源,构建新子学话语体系,既是为了化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与紧张关系,同时也是致力于建构“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在中国现代精神传统的建构过程中,应把开放态度、批判精神、包容意识与创新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 李元光
    • 摘要: 儒家文化在海南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孕于古、启于唐、兴于宋、盛于明”四个阶段。包括黎族在内的海南同胞,在吸收中原儒学的过程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弦歌沧海滨”。儒学在向海南传播浸润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完善。这种双向互动发展的历程,对把握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源流与内在逻辑有重要意义。
    • 郑桦
    • 摘要: 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百年之争”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以马克思主义源于欧洲的身份是否有资格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而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纠结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性时代精神的低估。在全球化进程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时代,民族的纵向发展受到世界历史的横向干预,使其文化生态形成由时代精神和纵向传统交汇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代表着19世纪以来的新时代精神,这种时代价值在中国释放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巨大生命力,促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生态秩序得以形成。我们应该在“时代精神与文化传统”的文化定位结构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领导,坚持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辩证统一。
    • 罗彩
    • 摘要: 王弼、郭象分别通过“体无”“体本”赋予了孔子“自然化”色彩,重塑出儒道相融、名教自然合一的圣人人格,展现了“老庄不及孔”的尊孔趋向。通过寓“无为”于“有为”的手法,郭象将王弼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圣人系统延伸至“三王”,阐明这是“有德”的圣人人格下落到“有位”的现实君主人格之必然过程,因而上古、三皇、五帝的无为政治与三王的有为政治都是圣人因时顺势、循道行事及自然无为的代表,这就肯定了圣人所创之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及三代之制的合理性,实现了无为与有为的统一。此圣人人格与圣人系统在政治上便体现为“内圣外王”的王道理想追求。郭象在王弼主张“本末一体”的基础上以“体用一如”来诠释道与德、圣与王的关系,实现了由王弼倡导的“先圣后王”政治理想向“圣王合一”的转变。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以孔子为圣人人格、肯定三皇五帝到三王的圣人系统、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政治,本质上是对儒家坚守的社会理想之延续,是对儒家圣人观的“接着讲”。
    • 李奎良
    • 摘要: 儒学的发展历程曲折多舛,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五次严重的危机,分别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北朝的鲜卑政权统治、隋唐时期的经书注疏混乱、唐宋时期的佛教冲击、近代的西学东渐。每次危机都使儒学受到很大伤害,但每次儒学都从低落中复兴,其中前三次走出危机的中兴旗手都是衡水籍人士。衡水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儒学中兴从衡水走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