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
诠释学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0年内共计697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中国哲学、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1篇、会议论文36篇、相关期刊430种,包括周易研究、求索、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等;诠释学的相关文献由663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启福、洪汉鼎、潘德荣等。
诠释学
-研究学者
- 彭启福
- 洪汉鼎
- 潘德荣
- 陈治国
- 李圣锋
- 辛丽春
- 顾明栋
- 吴炜
- 孙雪瑛
- 张涛
- 李清良
- 谢晖
- 余亚斐
- 刘梁剑
- 崔永杰
- 张国骏
- 张广奎
- 张庆熊
- 扎西郎甲
- 曹洪洋
- 李建盛
- 李雪娇
- 杨秀菊
- 殷杰
- 江怡
- 王成军
- 王毅
- 王爽
- 罗一丁
- 羊森
- 邢玉瑞
- 郑玲
- 陈宋洪
- 伍澄
- 何江新
- 冯健
- 刘磊
- 刘笑敢
- 刘耘华
- 刘超武
- 刘锋
- 劳悦强
- 周光庆
- 周玲
- 夏锋
- 姜力维
- 姜哲
- 姜峰
- 姜欣
- 孙丽君
-
-
孙丽君
- 《东岳论丛》
| 2020年
-
摘要:
哲学诠释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整体上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哲学诠释学的解读,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经历了革命文化、改革文化与文化复兴三个阶段.我国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血缘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未来导向.这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动力.但革命文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否定.改革文化的基础包括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文化复兴则以上述三者为基础,文化地位的上升、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诠释的根本框架、传统文化的回归、过去与未来的对话构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
-
李建盛
- 《中国文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哲学诠释学所理解的真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符合论”真理,即不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一致的真理,而是一种人文科学的“理解真理”.哲学诠释学既坚持文学自律性又肯定和探讨文学的审美真理性,文学的审美经验总是与人类的经验密切相关,文学的真理总是一种人类存在的自我理解.因此,文学是一种秩序的创造、一种存在的扩展和一种意义的象征,它表达人类对世界和我们自身的历史性、有限性和时间性的意义领悟和真理经验.
-
-
-
邓钦文;
向帅
- 《天府新论》
| 2020年
-
摘要:
《地方知识》 一书表明了克利福德·格尔茨对传统社会学所追求的那种"无所不包"的普遍理论的拒绝,有关"理解的理解"这么一种带有诠释意味的研究方式进入了社会学视野.自笛卡尔以降,主客二分的叙事模式已然成了社会学研究的主流甚至是唯一的立场.尽管传统社会学理论历经几次变革,但其理论在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时仍然显得力所不逮.面对这一困境,存在论立场的诠释学能够给予社会学研究以启发.同样,向着诠释学转向的社会学研究或许可以开放出一条探寻社会意义的新的、 多样化的道路.
-
-
蒋啸;
郑旭锐
- 《世界中医药》
| 2020年
-
摘要:
目的:为了解决目前消化系统疾病所面临的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解决的临床问题,撷取叶天士治疗胃腑"以通为和、以降为顺"的认识为基础为临床应用生物药物提出新的解决策略.方法:爬梳叶氏取法金元、新安名家,底柢仲景、化裁经方的学术源流沿革与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现实意义,使用"模式构建"与"降维升阶"的方法,梳理叶天士通治胃腑的立法思想.结果:构建了以胃气、胃阴、胃阳为基础的"胃腑犄角模式".结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可根据"胃腑犄角模式",先将胃气、胃阴、胃阳作为据证立法的抓手进行考量,再结合叶氏使用茯苓、生姜、扁豆、沙参的经验,并最终做出符合病家个体特色的临床决策与治疗方案的诊疗模式.
-
-
-
邵朝友;
杨宇凡;
韩文杰
- 《当代教育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当前不少课堂评价深受测量心理学影响,往往被定位于测量学生学业成就为目的,未能体现教育评价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课堂评价不在于测量取向,而在于诠释取向.这种诠释维度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诠释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诠释过程是个探究过程.前者源于课堂评价的性质,后者涉及怎么理解诠释者与诠释对象的关系、诠释循环中的封闭性与开放性、诠释中经验的概念、诠释经验中的“问题-结果”模式、反思行动等五个议题.这些课堂评价诠释品格的揭示对我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
-
洪佳惠
- 《档案管理》
| 2020年
-
摘要:
自从特里·库克对"档案范式"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之后,"范式"一词逐步进入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视野,但对各个范式的相交之处少有讨论.本文从原始记录性入手,着重探讨了证据的意向性和记忆的固化成分,并提出,档案工作者在档案记忆的构成中承担了"诠释"的重任,将范式联结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具有巨大诠释可能的"证据、记忆-认同-共同体"空间.
-
-
关思雨;
蒋永福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20年
-
摘要:
中国古代目录中的文献诠释主要是以政教人伦为指向的价值揭示活动,政教人伦包括编目主体的政治意见、伦理观念和审美看法.中国古代社会,文献诠释倾向不仅是学术流派的分野,更是政治意愿的体现.从宏观视角来看,《四库全书总目》的价值秩序遵循着尊经、尊儒、重道轻器和按照人物社会地位排序的原则,同时以类名废立的方式巧妙化解了少数民族政权是否合法的问题;从微观的四个部类的提要序言来看,《四库全书总目》在政治层面上尊经重史,在学术层面上认为儒家为尚,并且以儒术的"期待视野"评价文集,认可文体雅正之文,在文学观上认为情重于理.
-
-
劳悦强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孟子·尽心下》"仁也者章"仅十一字,言简意赅,文辞义理并不难解,自东汉赵岐至南宋朱熹,逮及有清一代,诠释尽管有别,但从未见注家质疑原文有误,乃至窒碍难通.近十年来,至少有四位学者先后提出不同的解读,有些质疑传统旧说,甚至断章取义,因而忽略旧说中兼顾考据、义理、辞章的读书法.故尝试依照旧说之读书法,指陈诸家新解的欠妥之处.
-
-
邢玉瑞;
苗彦霞
- 《中国-东盟《黄帝内经》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十七次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及其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融合了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加之时代久远,义理古奥,自古就有注释的传统和经验,与诠释学有密切关系.故从诠释立场与《黄帝内经》研究、诠释学与经典理论的创新以及诠释原则、边界与《黄帝内经》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诠释学与《黄帝内经》研究的问题.
-
-
-
-
班班多杰
- 《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今天北京大学举办以本焕长老对中国当代佛教的特殊贡献为主题举行学术研讨会,意义重大.今年,本焕长老的舍利在佛教的发源地尼泊尔的中华寺安奉.在南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国家泰国又修建了本焕寺.这两个事件表明了本焕长老作为中国佛教的符号和代表走向了世界,也说明中国佛教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由此便引发了我今天的发言主题:用诠释学视角聚焦中国佛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佛教是由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所组成,这里我主要以汉传和藏传为例来简要回顾中国佛教的过去,审视中国佛教的现状,展望中国佛教的未来。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协调通和起来,形成交流、沟通、对话的局面,发挥各自的优长,取长补短,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
-
洪汉鼎
- 《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自近代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传统哲学需要一个现代转型,似乎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似乎对此观点提出了疑义,这种疑义是从所谓中国哲学理论的"失语"状态引起的.按照这种疑义,由于近代以来借用西方话语来进行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中国学者在国际对话中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因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表达、沟通和解读上长期处于"失语"状态.这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与东方和古代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当代诠释学的宇宙实际上就包含这两个主题,它既横跨中西,又通达古今,诠释学就是中西方和古今代之间的桥梁或中介。因此可以从诠释学角度来来探讨这两种关系。
-
-
铁省林
- 《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对于当代诠释学来说,哈贝马斯的诠释学不仅独树一帜,而且重新界定了诠释学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把诠释学规定了研究交往理解的学科,探索了诠释学理解的界限,把一般的诠释学提升为批判的社会科学,从而拓展和加深了诠释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对推动当代诠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哈贝马斯主要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病例、病症来说明他的深层诠释学,但他的目的却不限于精神分析学,不限于探究个体自我,而是以精神分析学为范例,将其扩展运用于整个社会,将深层诠释学最终指向一种社会批判的诠释学。
-
-
段伟文
- 《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大数据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知识基础结构,随着数据密集型科学和网络化科学等新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方兴未艾.大数据知识发现的本体论预设等同于世界的数据化表象,它是一种介于真实世界现象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之间的媒介性存在,但这一本体论预设并不完备,为了超越其背后的表征主义所带来的本体的自我隐匿和对主体自由意志的侵蚀,应从多元主义、诠释学和能动实在论等进路寻求超越之道.
-
-
秦明利
- 《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伽达默尔哲学中从本体性、知识性、实践性、传统观、游戏性以及语言性对文学的分析,阐明伽达默尔文论哲学性的基础,并提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和他文学理论之间是相互印证的关系,哲学诠释学对文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文学理论对哲学诠释学具有建构意义,对伽达默尔来说,文学具有哲学品性,文学是哲学的范式.
-
-
郑炳硕
- 《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实际上,类似孔子或苏格拉底一样的古代哲学家,与其说埋头于探求哲学理论,倒不如说是作为共同思考、诊断和助言别人的孤独或痛苦的,并与大众沟通的哲学家而活动.但是,随着这种与大众沟通哲学传统的逐渐消失,陷入经典章句或复杂理论的游戏,每天只是"口头圣贤"或"纸上道学"被认为是哲学家当然的任务,哲学与一般人的距离就更远了.这里有必要倾听所谓经典与其说起到连接和疏通哲学家与大众的作用,反而说阻碍了哲学家与大众疏通的通路,只起到制造压迫机制作用的批判.
-
-
郑炳硕
- 《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实际上,类似孔子或苏格拉底一样的古代哲学家,与其说埋头于探求哲学理论,倒不如说是作为共同思考、诊断和助言别人的孤独或痛苦的,并与大众沟通的哲学家而活动.但是,随着这种与大众沟通哲学传统的逐渐消失,陷入经典章句或复杂理论的游戏,每天只是"口头圣贤"或"纸上道学"被认为是哲学家当然的任务,哲学与一般人的距离就更远了.这里有必要倾听所谓经典与其说起到连接和疏通哲学家与大众的作用,反而说阻碍了哲学家与大众疏通的通路,只起到制造压迫机制作用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