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
欲望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0年内共计57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38篇、专利文献11篇;相关期刊2016种,包括文学教育、青年文学家、电影文学等;
欲望的相关文献由511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平、马德、佚名等。
欲望
-研究学者
- 周国平
- 马德
- 佚名
- 曹文轩
- 赵功强
- 郭龙
- 莫言
- 北流客
- 子沫
- 汪尚源
- 王敏
- 鸣铎
- 刘小平
- 刘早香
- 刘颖
- 史铁生
- 姚扶有
- 李万军
- 杨华
- 林奕华
- 林艺
- 王磊
- 王芳
- 黄薇澈
- 三色堇
- 任瑞敏
- 何斌
- 刘修春
- 刘琳
- 吕芳
- 孙英
- 张丁宝
- 张静
- 徐国静
- 木心
- 李敏
- 杨波
- 林夕
- 栾承舟
- 澜涛
- 王宁
- 王者归来
- 罗西
- 胡赳赳
- 董艳
- 袁芳
- 赵伟
- 赵化南
- 赵洪尹
- 邱裕华
-
-
赵靓
- 《学术研究》
| 2020年
-
摘要: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写作与教授方式具有先锋性与实验性.后期拉康阅读和评论了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学说,认为其表述的语法逻辑必然导向元语言和传统哲学主体这两者的虚幻性.维特根斯坦不是一位“使诈”的哲学家,他的话语风格包含着简洁的残酷,并接近于分析家的话语特性.拉康围绕对语法、真理与欲望等概念的解读,从精神分析学的立场上部分折射了自己的真理概念观,也揭示了欲望的法则及其临床意义.这一解读既巩固和印证了维特根斯坦学说的心理学和医学人文价值,也体现了拉康自身学说的哲学价值,展现出哲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对峙与互动.
-
-
-
赵淳
- 《社会科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通过精读拉康、齐泽克和弗洛伊德等学者的理论原著,以原质、叙事、幻象这三个核心范畴作为切入口,对精神分析学文论做出必要的提炼、梳理和评述.首先,在精神分析学看来,对象a是对原质的本体论阐释,原质构成了文学艺术的内在驱力.其次,以原质为内核的实在界之所以能够在文学中以一种能让人接受的逻辑形式被呈现出来,有赖于叙事抹平主体之内在创伤所带来的符号不一致性.最后,文学是主体欲望建构起来的一个关于创伤的幻象空间,这个空间所呈现的既非完全的主观世界,亦非完全的客观世界,而是“客观的主观”.文学就是对主体与自身内在创伤之核心不可能性的关系的隐喻.
-
-
-
-
-
-
-
吴慧敏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斯嘉丽与白瑞德的爱情悲剧.在当时那个恪守着种种繁文缛节,崇尚着女人就该在家中相夫教子,男人才能在外专心事业的美国社会中,斯嘉丽作为一个有事业心的女人遭到了种种非议,唯有白瑞德能够理解她,体谅她,这二人本该相知相爱,携手一生,却一再成为彼此的陌路人.本文试通过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析斯嘉丽和白瑞德的爱情悲剧,从而找出导致二人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
-
王京晶
- 《电影文学》
| 2020年
-
摘要:
1916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一书,首次提出了"电影心理学"这一概念.而今随着心理学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电影被制作并推广开来,而催眠技术因其独有的神秘感引起大众高度关注.电影学与心理学在《催眠·裁决》这一香港电影中相互碰撞,将"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这一美学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意在探讨在这部电影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观众的心灵,而心理学元素又是如何在电影中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