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女性主体

女性主体

女性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062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妇女研究论丛、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等;女性主体的相关文献由24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言宏、任一鸣、刘传霞等。

女性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1.5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062 占比:98.48%

总计:15294篇

女性主体—发文趋势图

女性主体

-研究学者

  • 何言宏
  • 任一鸣
  • 刘传霞
  • 刘岩
  • 刘霞
  • 卢迎如
  • 唐特亮
  • 孙桂荣
  • 戴京倞
  • 杨庚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徐明莺; 黄梦琴
    • 摘要: 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后现代写作实践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生成论"有着相同的旨趣:消解"性"话语形成的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以最大限度实现男女平等。作为德勒兹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中至关重要的概念,"生成"强调不断地生成差异,体现在卡特的后现代写作实践中便是解构二元对立的女性书写。"生成女人"是德勒兹在"生成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后现代女性主体概念,旨在在父权制文化之外树立新的女性主体。卡特在《新夏娃激情》和《马戏团之夜》等后现代小说中构建的欲望化和身体化的生命主体,正是德勒兹"生成女人"的后女性主体
    • 郝娟
    • 摘要: 拉康精神分析在阐明主体之形成的过程中蕴含着符号现象学的维度。在将菲勒斯视为女性和男性主体形成之关键性的符号指征的同时,拉康主体理论自身也在现象学的某些重要问题上做出了选择,只是这种选择还未完全进入其理论建构的环节当中。从表面上看,拉康精神分析借鉴了黑格尔和胡塞尔有关主体间关系的理论,它试图通过这一理论说明主体形成过程中的性别认同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分析当中,其理论包含有身体性的存在,即具有胡塞尔所排斥的心理主义的倾向。事实上,在一门以所谓的心理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学科当中完全摒弃心理主义绝非易事,因此拉康的这种矛盾性也就获得了进一步探讨的价值。本文从另一位现象学家--皮尔斯入手,通过比较拉康与皮尔斯在符号现象学问题上相近及相异的方面来揭示精神分析当中意识与意义之间关系的另外一种可能。在与皮尔斯现象学的对照之下,拉康性别理论当中的身体维度在进一步彰显的同时,也促使我们质疑拉康意义上女性主体在突破“大他者”之阉割时的优越性以及拉康所指明的女性主义的未来。
    • 李华
    • 摘要: 文章研究了后宫题材电视剧塑造的主要女性形象(即女主角)主体建构的模式及其意义表达。后宫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剧种,新世纪以来一直活跃在电视荧幕上,并深受大众喜爱。这类电视剧刻画的女性形象性格鲜明、人物丰满,在男性话语体系中演绎自身的传奇人生。她们或温柔细腻、情感丰富,或勇敢机智、坚强不屈,拥有直面人生的品性,拥有政治远见与权谋之术,面对后宫激烈的权力争斗,懂得生存之道。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和归纳法,综合分析后宫题材电视剧中的女主形象及其叙述逻辑。研究发现,多部电视剧设置的女主有着相似的叙述逻辑,形成了固定的叙述程式。这类电视剧的叙述逻辑大致遵循“傻白甜—被陷害—觉醒反击—赢家”这条路线。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后宫题材电视剧人物的类型塑造,为电视剧人物塑造提供借鉴。
    • 陈思旭
    • 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末法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先驱者,克里斯蒂娃沿承了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将女性命运与境遇放置在“符号态”与“象征态”的对照中予以论证。在个体微观学的透视之下,克里斯蒂娃看到了当代女性主义运动表象之下的话语危机,并将解放之可能性诉诸于“司各特主义”,主张在无意识挖掘和诗性语言的创造中实现“符号态”与“象征态”的辩证统一。
    • 王颖慧; 刘宇
    • 摘要: 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杰出女作家,是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辛作为女性作家,非常自然地从女性视角进行写作,刻画了众多形象鲜明的女性人物.在《第五个孩子》这部作品中,体现了她对英国传统家庭模式中母亲身份的关注.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第五个孩子》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重点考察在当时传统的父权社会中,母亲身份对女性主体的制约和压迫,并进一步思考当今社会中女性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 李婷婷
    • 摘要: 英国当代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历来关注女性问题.她的中期代表作《天黑前的夏天》塑造了家庭主妇凯特在一个夏天里重新定义女性的家庭和社会传统角色的心路历程.从凝视相关理论入手,通过阐述凯特的女性主体困境以及各种凝视的权力机制,揭示男权传统对女性的物化和规训,同时分析女主人公如何通过反凝视策略来回应凝视,对抗、消解和颠覆凝视主体,建构起独立自由的女性主体地位.
    • 姜瑀
    • 摘要: 性别议题在大众媒介中持续升温,女性形象在大众文化中的"可见度"亦不断提高.然而经过考察可以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是作为家庭生活和私人领域的受害者被看见的,社会生活和公共空间中作为创造者的女性依旧被忽视甚至扭曲.这种失衡的"可见度",反映了女性的创造者身份、女性的主体性尚未被肯定的社会现状.
    • 赵琪
    • 摘要: 《深海沉默》呈现了姜之悦作为母亲、妻子的责任与承担,但由于对自我主体性认识的不足,使其无法延续爱的能力,并陷入了自我犹疑与否定之中;而作者为其设置的听觉路径——与他者的相遇、倾听、对话——则有着召唤自我的引力,并进一步指向了女性主体的敞开.可以说,在倾听与对话中,以爱为基础,将自我与他者的自由同时作为目的,这是作者为新时期女性提供的通向个体意识觉醒、建构自我本质的积极行进道路.
    • 罗艺
    • 摘要: 《去十九号房》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创作前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评论界对女主人公苏珊离家出走和最终死亡的解读大多归于其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借助多维度的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小说对苏珊的女性书写并非是被动和消极的,而是通过母题、心理、空间和话语等多个维度积极能动地构建了其主体性,从而摆脱了对其出走和死亡的消极阐释;小说文本违越男性话语和男权秩序的悖论式主体构建为透视女性生存的隐晦书写开启了一扇窗口.
    • 韩志刚; 朱宁
    • 摘要: 电影《我的姐姐》讲述了一个长时间缺乏父母关爱的姐姐安然,在父母双亡后陷入了扶养弟弟安子恒与追求未来的两难抉择.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中充满了社会、男权与女性之间的冲突,尤其是有关女性主体的受损与贬抑.本文从"在场性"出发,审视安然所遭遇的在场与不在场的主体控制;在男权与女权的相互关系中,剖析男权对女权的主体与独立压制;并以社会认识为出发点,呈现安然在社会掠夺与压制下对主体权力的维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