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我

自我

自我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103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2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12篇;相关期刊2406种,包括青春岁月、文学教育、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技术哲学第十届年会等;自我的相关文献由12326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何四现、易林川等。

自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28 占比:69.9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12 占比:30.09%

总计:10341篇

自我—发文趋势图

自我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何四现
  • 易林川
  • 杜嘉文
  • 熊长艳
  • 林嘉亮
  • 郑阿奇
  • 查章其
  • 王芳
  • 韩寅驰

自我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尚欢
    • 摘要: "自我"存在的虚无,就是"自我"存在空间的丧失;对"自我"的追问,就是在异化世界中无处安身的人,建构"自我"生存空间的尝试。短篇《赤茧》中主人公确立"自我"空间的努力,是借助先验的精神"介入"实存活动的方式来实现的。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空间话语型塑的"自我"存在的行为结构。在被资本主义话语强势裹挟之后,存在主义"自我"针对资本主义空间的批判之矛,再也无力举起。这提示我们,"自我"存在的生命空间的营构,取决于人如何将生命的本质力量进行投射与复现。更新"自我"的活动方式,将带来"自我"存在的新空间。
    • 黄瑜
    • 摘要: 海德格尔与列维纳斯都“直面”死亡问题,并对死亡的本性、自我与死亡的关系以及他人之死与自我的关系等问题做出充分回应。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始终“悬临”于此在生存之中的向终结存在的方式,死亡构成了此在最为本己的整体能在,并展现为主体“我-能”的意向性结构。列维纳斯却要打破生存论上的死亡“悬临”,消解主体的“我-能”,并将“向来属我”的死亡孤独转换为伦理学上“异质属他”的死亡责任,由此,死亡不再是此在为自身存在负责的方式而是为“他者”担负责任的伦理要求。
    • 张东辉; 柳波
    • 摘要: 自由问题是费希特知识学以及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主题。在费希特知识学中,自我的形而上学特征直接决定了自由的特性。可以大致从这样三种自我和自由的类型来概括费希特知识学不同的发展阶段:绝对自我与先验的自由、现实自我与实践的自由、宗教中的自我及其自由。我们试图阐明,自我在费希特知识学的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规定性,这样的自我是如何实现自由的,他的自由思想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地位。
    • 杨雯雯
    • 摘要: 夏目漱石是生于明治前一年,与明治社会一同成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彼时日本被西方以武力敲开国门,明治维新后全面学习西方,进行文明开化,深受汉学与西学双重影响的漱石对眼前的社会巨变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在赴英留学期间形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文章以其文论《我的个人主义》以及夏目漱石成为职业作家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为对象,从西洋的“自我”与儒家的“道义”之视角剖析和阐释了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东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探讨了漱石用“道义”的思想对其小说中的个人主义话语进行的本土化重构。
    • 胡游
    • 摘要: 基耶洛夫斯基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兼具诗意美感和形式哲学。他探讨个人生命的两难选择、宿命与道德等尚待解决的命题。他以出色的视觉镜头、主观视点与客观视点的同一建立得到观众对其电影的认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文本不是简单的感性描述,而是经过精心选摘,形成可供挪用的叙事结构。文本内部秩序井然,使得“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缠绕变成了一个能够作用于不同角色的符号世界。“作者”作为一个自主性的主体,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与众多影片和观者形成平等对话。
    • 黄麟斐
    • 摘要: 作为最早的大屠杀见证者,波兰作家博罗夫斯基对集中营的书写是波兰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杰作。由于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几乎所有故事的叙事者,小说中“自我”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一直困扰着评论界。读者和评论家始终试图解答在灾难叙事中,作者如何处理真实和虚构的关系问题。本文以生命书写理论为依托,试图探讨小说中的虚构与非虚构元素,挖掘博罗夫斯基小说中见证的自我、再现的自我和知性的自我,进而重塑大屠杀历史。
    • 贾天宇
    • 摘要: 19世纪60年代,朝鲜移民开始向俄国大批迁移,与朝鲜毗邻的南乌苏里边区成为朝鲜移民的主要聚居地。在俄国对边区“朝鲜化”的隐忧之下,朝鲜移民的“他者”身份被逐步构建与强化,东正教成为俄国同朝鲜移民关系的重要调和剂。朝鲜移民对东正教并不排斥,受东正教影响,很多朝鲜移民的风俗习惯及政治立场趋向“俄国化”,文化水平也得以提高。客观上,东正教在南乌苏里边区朝鲜移民中的传播是“他者”与“自我”双向互利的过程:皈依东正教是朝鲜移民获得俄国政府认可、尽快融入俄国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俄国政府防止边区“朝鲜化”,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手段。
    • 姜蕾; 时贵仁
    • 摘要: 在男权社会,由男性制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压抑女性的生存发展空间,导致女性的精神畸变,对"自我"产生怀疑,这种主体性的消解反映在女性对"命运"的理解之上。尤多拉·韦尔蒂在短篇小说集《绿帘》中通过展现"命运"与女性之间的冲突,探究其背后隐含的女性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并从家庭与社会维度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女性主体性建构的途径。
    • 牛艳琪; 刘明录
    • 摘要: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女性依然是被凝视的他者,像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的女性诗人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物。普拉斯以写诗的方式揭露女性被压迫的社会现实,她的自白诗《隐喻》以怀孕女性自我物化为描写对象,讽刺了男权社会中规训女性的传统观念。以凝视理论为基础,阐释普拉斯的自白诗《隐喻》,有助于分析普拉斯在凝视下从自我物化、自我分裂到自我觉醒勇敢反抗凝视这一过程。普拉斯旨在呼吁社会正视女性,激励广大女性勇敢追梦,实现自我
    • 丁三东
    • 摘要: 什么是批判?我们何以能够作出批判?基于康德的启示,我们可以把批判分为对象性批判和自我批判两种类型。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一种普遍现象或思想观念作出批判,乃是基于一种理性的概念构想,它刻画了事情的本真所是或理想应是,对实存的事情具有一种规范性的力量。而什么样的理念或理想才是合理的,这不能诉诸简单的内省反思,而应通过自我和他人现实的共同论理才能得到确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