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自我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78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2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403篇;相关期刊1929种,包括青春岁月、文学教育、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技术哲学第十届年会等;自我的相关文献由921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爱保、吴玉军、周国平等。
自我
-研究学者
- 周爱保
- 吴玉军
- 周国平
- 黎平辉
- 夏瑞雪
- 张宁
- 张海钟
- 本刊编辑部
- 李敏
- 王健
- 罗西
- 严春友
- 关峰
- 文一茗
- 李伟
- 李颖
- 王恒
- 王敏
- 王芳
- 苏野
- 赵臻
- 邹建军
- 郑先如
- 丁道群
- 刘传霞
- 刘文
- 刘明
- 刘杨
- 刘立善
- 吴先伍
- 吴彩强
- 吴海龙
- 姜永志
- 宁乐锋
- 张中
- 张建春
- 张文喜
- 张燕
- 张艳
- 徐春艳
- 徐科朋
- 曹娟
- 李世峰
- 李娜
- 李欣
- 李莉
- 杨龙
- 王小英
- 王彧浓
- 王楠
-
-
张文雯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在小说《革命之路》中通过聚焦战后美国中产阶级夫妇们对于同质化生活的归依和反叛,反思了以经济繁荣和政治焦虑为特征的20世纪50年代“自我”——美国民族性格——所面临的“死路”.以文化批评的视角对小说中的“自我”困境和50年代“顺从文化”进行解读后可见,遵循主流价值的顺从者们或在消费社会的堕落之风中背离坚定的个人主义,生成“他人导向人格”;或在冷战意识形态的压抑下成为不属于自我的“组织人”.少数追求自我的社会反叛者遭遇了“新的异化”,陷入价值认同的困境和自由本身的悖论.因此,“自我”的堕落、压抑与异化体现了美国传统自我精神在50年代的式微,奏响了顺从文化中“自我”困境的主旋律.
-
-
-
汤云
- 《社会科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同情在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举足轻重,其重要性横贯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同情的讨论可以从规范性和解释性两个维度进行,规范性的讨论强调同情的道德涵义,而解释性的讨论力图描述同情在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从解释性的维度着重探讨了同情的发生机制,同情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其所激发的人们改良自身处境的冲动,并由此引申出斯密对正义环境(休谟、罗尔斯)的批评.
-
-
王健
- 《中国青年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近年来,城市青年中产群体愈发热衷于马拉松健身.研究者通过对C市某大型跑团中的部分青年中产跑者进行深度访谈,指出城市马拉松对于个体化进程中的青年中产跑者而言具有建构乐趣、为身体赋魅、生产意义的作用;青年中产跑者在其中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中的僵化状态和被动感,增强了自主性和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不过,城市马拉松热潮背后也暗含着健康不平等、自我规训以及生活政治等特征.
-
-
刘细容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戴安娜·狄·普里玛是美国“垮掉一代”的重要女作家之一.在其诗歌中,“光”的意象始终在场,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隐喻功能.追随太阳、月亮、星星、火等意象的流转变化,可以发现其“神秘虚幻”带有启示意味的“诺斯替之光”;转向“愤慨激情”的“垮掉派愿景之光”;尔后渐现“隽永澄净”的“禅修顿悟之光”;最终汇聚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的“诗学之光”.在“光”的照耀下,被现代社会所遮蔽的“自我”得以显现;心灵的觉醒变成现实的反叛力量以期拯救“自我”;“自我”超越二元对立,到达澄明自在的归家之境.
-
-
-
-
-
赵立庆
- 《东岳论丛》
| 2020年
-
摘要:
仁作为人的本性,指的是一种潜在,为仁则是由潜在的仁到现实的仁的修身过程.就功夫而论,“为仁由己”非由他人,加之每个人秉性不同,为仁因此是个体性的.尽管儒学认为仁是人的本性,但一个人是否意识到并承担起为仁的“己任”却依赖于个体是否觉识并自觉承担起此任务.当且仅当个体意识到仁的存在并为此而追寻时,仁对于个体才是显现的,否则个体也就不能称之为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