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5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83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1352篇;相关期刊1909种,包括学理论、江汉论坛、求索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等;个人主义的相关文献由4526位作者贡献,包括罗西、刘立善、胡义成等。

个人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83 占比:28.7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1352 占比:71.17%

总计:15950篇

个人主义—发文趋势图

个人主义

-研究学者

  • 罗西
  • 刘立善
  • 胡义成
  • 庄森
  • 康健
  • 董爱武
  • 徐俊忠
  • 徐永干
  • 旷新年
  • 王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东方
    • 摘要: 杰克·伦敦赋予小说《马丁·伊登》以批判个人主义的内涵,但其批判性屡遭评论者质疑.小说涉及的个人主义既指向杰克·伦敦本人与人物马丁对立的阶级立场,又指向尼采式个人主义的具体形式.从立场角度可解释杰克·伦敦被质疑的原因,但是人物马丁的身上却未明确体现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从尼采式个人主义的角度可解释作者的批判,却无法将马丁的自杀合理化.在此基础上,论文从马丁性格入手,分析了小说隐含的第三种个人主义——自我式个人主义.三种个人主义并无绝对的契合者,都内在地隐现于文本逻辑中,构成了小说的多重否定视角.
    • 杨雯雯
    • 摘要: 夏目漱石是生于明治前一年,与明治社会一同成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彼时日本被西方以武力敲开国门,明治维新后全面学习西方,进行文明开化,深受汉学与西学双重影响的漱石对眼前的社会巨变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在赴英留学期间形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文章以其文论《我的个人主义》以及夏目漱石成为职业作家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为对象,从西洋的“自我”与儒家的“道义”之视角剖析和阐释了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东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探讨了漱石用“道义”的思想对其小说中的个人主义话语进行的本土化重构。
    • 毛泽东
    • 摘要: 关于赵女士自杀事件,日来论者颇多。我亦略有所论评,登在本城的《大公报》。这是人类一个公事件,除开主张极端的个人主义和独身主义之外,谁都应该注意,应该研究。而在我国女子一面,尤应特别注意研究。盖我国因数千年不正当的礼教习俗,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
    • 聂虎
    • 摘要: 近代中国和日本被迫打开国门,以西方为师,谋求本国发展。鲁迅和夏目漱石处于这一大变革时期,对时代做出了自己的反映。鲁迅的《伤逝》和夏目漱石的《心》通过类似的伦理困境的塑造,反思视角由外及里,表现了对利己主义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伤逝》是对统摄在西方理性主义下的启蒙话语的反思,《心》则表现对日本接受西方个人主义的重构。两人表现出对当时处于无可争议地位的进步西方话语的再思考和以本土文化调和西方话语的尝试。
    • 李中魁
    • 摘要: 在一些极端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容易滋生各种不信任感,而良好的法治状态有助于信任的生成和巩固。然而法律和信任并无一个固定且单一的模式可供辨识。英国法社会学家罗杰·科特雷尔区分了情感型共同体、传统型共同体、工具型共同体和价值型共同体四种理想类型,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共同体的本质。并且,不同类型的共同体具有不同的信任模式,同时因应着不同的法律表达。由此,共同体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霍布斯式的个人主义自然法的视野,为理解法律与信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
    • 史元辉
    • 摘要: 文章通过对西方希腊文化与中国先秦时期文化的比较,指出希腊文化崇尚勇武,先秦文化崇尚人文主义;希腊文化伦理意识淡漠,先秦文化伦理意识成熟;希腊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先秦文化崇尚宗族主义;希腊文化重民主,先秦文化重民本;希腊文化客观认知精神浓厚,先秦文化客观认知精神淡漠;希腊文化重形而上学思维,先秦文化重朴素的辩证法思维。
    • 李晓美
    • 摘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现代教育目的论上的重要论题。处理这一论题时,如今的教育理论教科书多采取折中调和立场。与之不同,刘咸炘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二论之偏弊,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之论断,堪称继往开来以创新中国教育理论之典范。“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主张个人是无限时空关联中的一个点,纵向贯通祖先后代,横向连贯家国天下,因此教育要从个人的自我完善做起,以个人达于社会。“社会本位”和“个人主义”则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此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根源所在,概念间的混淆也导致了当代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偏谬,因此,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当以“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为准。
    • 周琪
    • 摘要: 伊藤虎丸的《鲁迅与终末论》一书以日本战后民主主义为讨论背景、以基督教终末论为切入点,试图阐明获得了“终末论式的体验”以及“个”的思想的鲁迅对于战后日本的启示。在伊藤虎丸的鲁迅研究中,作者更多地着力于对鲁迅形象的宏观描摹而非细部考证,并且旨在将鲁迅作为战后日本的参照系、以期实现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现代化模式的反思。《鲁迅与终末论》的写作是伊藤虎丸将学术研究与实践需求统筹于一体的尝试,然而在“以鲁迅为方法”的研究框架下,作者或许面临着两难处境:以纯学术的评判标准来看,《鲁迅与终末论》存在着选择性使用材料、以譬喻和自由联想取代逻辑论证等现象;此外,若想使学术研究产生实际的社会变革动力,则需要进一步将抽象的形而上激情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及制度层面。
    • 侯惠勤
    •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成功开拓,但它是否可以复制、是否引领时代潮流,仍待说清。现代化为什么不是西方化,仍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阐明的问题。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始于资本主义而成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它注定被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取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在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跨进世界历史的同时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必须运用唯物史观掌握现代化理论的话语权,跨越西方以单一的“启蒙精神”、普世的“世界祛魅”为个人主义正名的语言陷阱。
    • 黄丽芹; 孙寅; 罗思阳
    • 摘要: COVID-19疫情是一场重大的全球健康危机,一些国家在控制COVID-19感染和死亡率上存在明显困难。我们提出,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不利于对疫情的控制。跨文化分析结果显示,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正向预测COVID-19死亡数、每百万死亡数和死亡率,独立自我建构负向预测疫情前期控制速度。演化博弈模型和跨文化实验进一步提示,个人主义文化通过增强个体在疫情背景下的死亡恐惧,增加个体违反疫情管控的流动性倾向,从而降低了整体疫情控制的效率。我们的结果支持自然-行为-文化协同进化的理论模型,提示文化对COVID-19病毒传播管控和死亡可能性的影响,为各国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