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714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4篇;相关期刊543种,包括学理论、华章、南风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1届学术年会、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2006年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等;利己主义的相关文献由730位作者贡献,包括鲍鹏山、朱富强、武凤娟等。

利己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1 占比:81.9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154 占比:17.74%

总计:868篇

利己主义—发文趋势图

利己主义

-研究学者

  • 鲍鹏山
  • 朱富强
  • 武凤娟
  • 王东峰
  • 王海明
  • 萧秋水
  • 邬移生
  • 郭林秀
  • 万维钢
  • 于文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永霞
    • 摘要: 《脸上的红月亮》是日本"战后派"作家野间宏的短篇杰作,小说中主人公北山年夫是一个日本"战后状态"中的"战争受害者",小说以他与堀川仓子的爱情故事的破裂来揭示战争对人性的异化,引发了深刻的社会思考,战场上的个人利己主义已扩展到了日本社会群体中.小说揭露了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不幸,同时也暴露了人性中的利己主义思想.反思战争对人性的异化,在这种异化背后是日本特殊的爱国观、荣誉观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 摘要: 何谓“一亩三分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常常会听到:“不要只顾个人的一亩三分地,要多为他人着想着点!”以指责对方的利己主义。在清朝时,住在深宫大院里的封建皇帝,为了了解农时,熟悉节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便在皇宫里划出了一块地,每年以演示“亲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改用。
    • 张建喜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政府与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认识日益深刻。在政治哲学的视野中,市场呈现出积极性和消极性并存的悖论状态。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优越性,但市场无限扩张又会导致利己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盛行,造成社会公共美德的陨落和精神生活的贫乏。托克维尔在探究民主的本性时,认为现代民主社会的危机的表现形式与市场给伦理世界造成的威胁一致,据此提出的托克维尔方案主要是一种政治方案。托克维尔方案基于西方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但为克服市场悖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对我国进行基层民主建设、坚持推进政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马博雯
    • 摘要: 森鸥外作为日本的文学大家,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其创作的作品广受好评,给日本文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影响也一直留存至今。其中,《舞姬》作为他的处女作,一经发表便引起巨大反响。《舞姬》主要描写了一位日本青年官员留学德国,虽与当地贫穷舞女相爱,但却因受到封建官僚制度的压迫。
    • 王佳佳
    • 摘要: 学术研究的使命本是追求真理、福泽社会,然而在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一些学者逐渐背离崇真尚实、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变得冷漠麻木、唯利是从,突出表现为部分科研学术人员日益滑坡的学术道德和由此造成的学术异化现象。在众多不良社会思潮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与学术异化现象的产生密不可分。应对学术异化现象需要学术界从学术精神的重塑、价值共识的凝聚及批判反思精神的涵养等方面多管齐下,以筑牢学术共同体精神防线,净化学术风气。
    • 罗俊杰; 姜迎春
    • 摘要: 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铺展了一种思辨三段式的唯心史观叙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他用思辨观念史偷换现实历史的意识形态做了揭秘。施蒂纳的唯心史观叙事蕴含着对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追求,他在此叙事下提出了通向“唯一者”的利己主义三境界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将这种理论定性为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并揭秘其实质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现代市民社会本质的幻想。揭秘利己主义的唯心史观叙事,对理解施蒂纳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中的真实作用不无裨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抵御利己主义思潮和功利论话术侵袭、正确认识新时代条件下的现实利益格局也有所启示。
    • 付宇程
    • 摘要: 国内既有的代际正义研究主要关注和阐释罗尔斯的理论,但是,采用更广阔的政治哲学史视角对休谟、边沁、康德和罗尔斯等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代际正义内在逻辑和理论张力的理解。利己主义哲学认为自利是人类的天然权利,功利主义正义观认为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力量的博弈和利益的交换,上述观点对代际正义构成逻辑障碍。直到康德的义务论重置了正义和善在伦理学中的位置,以及罗尔斯在程序正义论中提出“无知之幕”下实现代际正义的正当决策程序,才最终完成代际正义可能性的证成。代际正义证成后又面临一些新的理论批判,但这并不妨碍其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形成深远的影响,及其对我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 孟雨桐
    • 摘要: 尽管马克思在多处文本中都表达了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仍有学者因为他是从物质利益和需要的满足出发来谈理想社会而将其道德理论归约为一种功利主义。通过分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中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可以呈现马克思与功利主义者的根本分歧:他反对抽象地谈论“总体利益最大化”,强调“需要”有正当和非正当之分;反对“个人各尽所能剥削他人以获得利益”,强调利益总体应该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公正地分配;反对将共同利益还原为单子式的私人利益,强调“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团结一致的。澄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的道德立场,回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化理解。
    • 摘要: 李兰娟院士: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留给保家卫国的军警战士,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再呼吁有关部门关闭所有网上游戏,游戏已经彻底严重祸害了下一代了。一、精致的利己主义换不回家国的安宁!李兰娟院士说:疫情过后.
    • 贾云乾
    • 摘要: 社会转型背景下,个体化特征突显。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使得当代青年对婚姻这一稳定关系产生了恐惧。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青年恐婚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脱嵌”后的不确定性是青年恐婚的社会根源;“去传统化”过程中亲密关系发生变革,青年崇尚自由恋爱却陷入良缘难寻的困境,性关系的公开化拉开了爱情与婚姻的距离;个体化趋势下,家庭呈现出日常化的混乱状态,加剧了个体对婚姻的恐惧化想象。为使“脱嵌”的个体“嵌入”家庭,进而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个体应重视婚姻中的理性与情感的双重考量,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社会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为家庭减负,扩展第三空间,缓冲工作与家庭的矛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