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义务论

义务论

义务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一般理论、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哲学分析、伦理学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第十次应用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等;义务论的相关文献由277位作者贡献,包括曲娜、杨建兵、鲁文禅等。

义务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89.7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93%

专利文献>

论文:20 占比:9.35%

总计:214篇

义务论—发文趋势图

义务论

-研究学者

  • 曲娜
  • 杨建兵
  • 鲁文禅
  • 任丑
  • 关聿金
  • 凌宝
  • 刘俊荣
  • 刘巧云
  • 吴中海
  • 庄晓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海明
    • 摘要: 在伦理学中,人们通常根据义务的主体将义务分为对自己的义务和对他人的义务两种类型。在卫生紧急状态下行为主体的义务间的冲突,集中体现在人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卫生紧急状态造成的义务冲突,更多是对自己的义务与对他人的义务之间的冲突,即主体间结构造成的冲突。减少义务冲突是我们不断试求的事情,因为社会处于变化之中,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义务的履行。最高原则或道德法则,是当一个人把一个行为或判断当作自己的义务时,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的基本原则。掌握了这样的道德法则,即便是在其他类型的社会紧急状态下,社会成员依然不会因无法调和义务冲突而无所适从。
    • 贾佳
    • 摘要: 黑尔在《道德语言》中对道德概念“普遍化”与“规定性”特质的分析使其元伦理学观点具有一定康德主义倾向,但在其后理论发展的进程中,却推出了功利主义的规范伦理作为其必然结论。一方面,这拉近了通常被视为水火不容的康德主义义务论与功利主义规范伦理理论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似乎割裂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形式(元伦理学)基础与其实质性内容的关联。从对黑尔的道德哲学发展的考察中,可以进一步厘清具有普遍化倾向的元伦理学前提与康德主义及功利主义道德规范三者的关系,并更深入地理解元伦理学对规范性理论的作用。
    • 付宇程
    • 摘要: 国内既有的代际正义研究主要关注和阐释罗尔斯的理论,但是,采用更广阔的政治哲学史视角对休谟、边沁、康德和罗尔斯等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代际正义内在逻辑和理论张力的理解。利己主义哲学认为自利是人类的天然权利,功利主义正义观认为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力量的博弈和利益的交换,上述观点对代际正义构成逻辑障碍。直到康德的义务论重置了正义和善在伦理学中的位置,以及罗尔斯在程序正义论中提出“无知之幕”下实现代际正义的正当决策程序,才最终完成代际正义可能性的证成。代际正义证成后又面临一些新的理论批判,但这并不妨碍其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形成深远的影响,及其对我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 李忠伟
    • 摘要: 张江教授的阐释学说以及强制阐释论,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上的要义是坚持对象自身的存在及存在的确定性,以及对象相对于理解、阐释和理论的独立性。其阐释认识论自然是符合论的,也即认为真切的阐释是符合实在的阐释对象及其中作者意图的阐释。张江教授的阐释伦理学说是义务论的,强调对文本及其意义的尊重,对阐释道德律令的遵从。笔者尝试对强制阐释学说的这些哲学预设进行分析和做可能的修订。张江教授在新近集中呈现阐释心理学的作品《阐释与自证》和《再论强制阐释》中认为,自证是阐释的本质,然而自证可能只是阐释的典型特征之一,而非全部本质。此外,除了阐释偏见,心理和环境中各种信息有时候会对阐释活动形成阐释噪音,干扰阐释活动,导致阐释偏差。
    • 夏依宁; 周恺; 朱良骏
    • 摘要: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之一。基于此,规划师需要在新的时代要求中重新确定自我定位,思考应当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明确价值标准和行为法则。文章从道德合理性评判角度切入规划价值观问题,回顾了目的论和义务论伦理,总结了功利主义和社群主义两种价值立场,得到目标导向和义务驱使两种价值观选择。最后,文章通过对两个实际案例的情境解析,指出职业主体性、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反思对强化专业内涵和保持规划合理性的重要意义。
    • 熊天慧
    • 摘要: 本文结合康德的"道德的普世性""人是目的"原则与罗斯的"显见义务"学说,探讨了义务论视角下的新闻伦理困境.当新闻工作者面对伦理困境时,可依据"道德的普世性"原则辨明行为是否合乎义务,以"人是目的"为准绳判断显性义务.通过综合运用康德和罗斯的义务论伦理学,媒体工作者在新闻伦理困境中能做出更为公正合理的选择.
    • 吴一帆
    • 摘要: 无产阶级革命动机问题是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功利主义的逻辑,无产阶级革命是出于每个人欲望的满足抑或利益的实现;按义务论的逻辑,无产阶级革命则是基于每个不同个人的共同的善的表征.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出发点都是抽象化的个人,马克思语义中的个人则是现实的个人,这不是欲望或者善的集合体,而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个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基础既不是出于利益实现,也不是出于道义考量,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 沈黎; 吕静淑; 廖美莲
    • 摘要: 伦理理论是明辨伦理抉择论证的基石,它协助社会工作者解决伦理困境,并为抉择方案提供学理支撑.然而,无论是社会工作伦理教育抑或是社会工作伦理研究,都对伦理理论鲜有论及.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伦理的经典理论进路出发,分析结果论、义务论、美德论三种不同理论的旨趣,即结果论关心社会工作者的行为结果,义务论在乎社会工作者的责任,而美德论注重社会工作者的德性.最后,文章认为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应当迈向伦理理论的整合与运用,以便更好地面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挑战,勇担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
    • 周灏; 卫立冬
    • 摘要: "权变"是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重要观念.从"权变"的定义、目的、范围和精神来看,其核心内涵是臣子拥有判断是非的自主性,行权的要旨在于君臣能否各自承担责任、履行义务."权变"观念主张追求高尚的价值,拒斥符合普遍法则的绝对律令,在元伦理学上,其性质属于目的论式而非义务论式的伦理学.因此《春秋繁露》支持的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君臣关系.
    • 王晓艳
    • 摘要: 我国思政课教学与研究主要是从保障学生参与权利的视角出发构建课堂教学活动.针对高校思政课出现的学生"课堂沉默""主动不参与"等现象,文章从义务论视域出发辨析高校思政课学生参与的应当与能够,揭示学生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然、是实现学生法定权利的必然主张,有助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同时指出,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普适性保障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教学内容体系及其理论体系的科学真理性和现实实践性是实现大学生参与的客观条件,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创造性发展为其主动参与提供了主观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