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的相关文献在193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1篇、会议论文21篇、相关期刊882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等;董仲舒的相关文献由1919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治平、李宗桂、周桂钿等。

董仲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1 占比:99.14%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86%

总计:2442篇

董仲舒—发文趋势图

董仲舒

-研究学者

  • 余治平
  • 李宗桂
  • 周桂钿
  • 曹迎春
  • 黄朴民
  • 刘国民
  • 汪高鑫
  • 陈其泰
  • 黄开国
  • 白立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孙全胜
    • 摘要: 中国古代有很多法律思想,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与儒家有很大关系,让中国古代法律一直走着儒家化的道路。董仲舒作为儒家的重要人物,其司法判决思想在中国古代司法思想中起着发端的作用,他提出了"春秋决狱"思想,主张以心治罪,让儒家思想有指导现实司法实践的效力。"春秋决狱"让儒家教义高于了法律条文,让儒家思想成了法律的源头,开启了法律儒家化,让中国古代司法实践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用思想管制维护政权稳定。董仲舒的"春秋决狱"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司法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能推动法治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度挖掘"春秋决狱"的时代意义,坚持程序正义,秉持司法公正,继承古代优秀的治理思想,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
    • 曹宝武
    • 摘要: 将董子文化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是一个有效的形式和常新的课题,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河北景县广川学宫建设的董子文化展览馆是全国唯一一个全面系统展示董仲舒生平、思想的专题展馆。该展馆以“大汉帝国的理论家、中国儒学的复兴人”为主题,整体布局体系以历史和事件的发生时间为序,分5个单元、12个组别,通过递进式展线布局,系统呈现董子思想,对董子文化的挖掘、弘扬、展示及宣传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
    • 赵清文
    • 摘要: 《春秋公羊传》中提出的“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的观点表现出明显的重后果的倾向。董仲舒通过将“义”与“道”引入到经权理论之中,为“经”“权”相反相成的经权观的道义论立场找到了一个相对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弥补了《公羊传》中的经权观只能通过在经权关系之外设置实践限制的方式来避免行权违背道义原则的不足。在坚持重道义的基础上,把道义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贯立场。董仲舒经权观中道义论立场的明确和回归,反映了经权关系理论提出初期儒家学者对道义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的调适与平衡。
    • 赵威; 王四达
    • 摘要: 探析董仲舒“民心即天命”的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追寻:1.对于先秦时代早已出现的“民心—天命”的政治思想,董子是推进了还是倒退了 2.董子政治哲学的主体为何?所谓“民心即天命”是否为它的核心诉求 3.在强势君主与集权时代的环境条件下,董子被边缘化的身份对推动这一政治理想何以可能?辨析表明:董子并未明显推进先秦的“民心—天命”的思想,反而有所后退;“民心即天命”并非其政治哲学的核心诉求;在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条件下,所谓“民心即天命”的政治哲学根本无法摆脱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 王闻文
    • 摘要: 对于董仲舒的天人学,以往学界多从谶纬神学的角度加以诠释,认为董仲舒是高倡神秘之学,宣扬唯心学说,神化天命,贬低人的地位,甚至完全把他的天人思想看作是迷信。其实不然,梳理董仲舒的相关思想,就会发现他的天人关系学说仍是承续先秦天人学的脉络,高扬“人”的精神,并且又进行了创新。首先,他从“天人同类”出发,解决了天人相异的问题,为其天人学的论证打下了基础;其次,他又通过“人副天数”说,从外在形体构造上阐释人与天的相通处,以此抬高人的地位,进而借助“天人感应”思想从反面论证,借尊天而高扬人的精神。这是汉唐时期人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的表现,也彰显了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人文维度及其天人关系论证的特殊理路。要言之,董仲舒的天人之学,看似是尊天,其实是借此以抬高人的地位。
    • 张秀洁; 刘炜华
    • 摘要: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思想家,对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以“天命论”为指导、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德主刑辅”为主要内容、以“经权要义”为法律实施依据的逻辑体系,而在法哲学的框架和视角下,则可以从法之本源、法之功能作用以及法律渊源三个维度对其中的法律思想进行理解,这样他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将会更加显著和清晰。
    • 闫利春
    • 摘要: 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结构体现在思想基础、运思方法和思想旨归三个层面。其思想基础通过天人同构、善恶同源、人贵于物的逻辑理路表现出来。天有阴有阳,阳善阴恶,人亦有阴阳,阴阳之中亦各有阴阳,故而人性之中既有善质又有恶质。人有“达知”能“为仁义”、人能循天之理以“偶天地”以及人有伦理价值取向、能够化物的属性决定了人贵于物。深察名号是董仲舒人性论的运思方法,他通过反性之名,指出性有情、身、心之目,只有通过性之目,才能辨明人性的本质;通过对情、身、心之名的辨析指出人性之中既有善质又有恶质,并进一步指出人性中的善质并非圣人(孔子)所名之善;通过对君、王、大夫、士、民之号的辨析,指出只有未觉未化的中民之性才是本源之性的直接体现,圣王之性与斗筲之性是本源之性改变后的结果。因性而施王教之化是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旨归。他认为人性是天人相与的落脚点,化民之性是天赋予君王的责任,君王体现的是责任伦理而非权力伦理。董仲舒认为“王教”应当因循人性中的情、身、心,安情而不禁情、执中以反中和、以利养体更要以义养心。与先秦人性论相比,董仲舒的人性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突破性,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张诗琪; 何善蒙
    • 摘要: 君子作为儒家塑造的理想人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所论“君子”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天人感应思想,重新从伦理、政治等层面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形象。董仲舒所论之君子,重修养道德,以“仁在爱人,义在正我”“礼尊于身”“必仁且智”等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董仲舒所论之君子,谈为政之道,以天下为忧、任德远刑、教民以义,为百姓行事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
    • 李存山
    • 摘要: 人性论在儒家思想或中国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丰富,从孔子到子思虽未明言性善,但有性善论的倾向,到了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的人性论继先秦儒家人性论之后,开汉代儒学的人性论之先,他提出性三品说、以中民论性说和性善情恶说。董仲舒的人性论对后世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史上占有主流地位。在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性论之间,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儒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 钟治国
    • 摘要: 董仲舒承袭了《周易》《礼记》等文献中对玉之德的讨论,将君子之德比附于玉:以玉之清通而不掩其瑕比况君子知过改过之智,以玉之润泽而无污染比喻君子和润纯粹之仁,以玉之廉而不杀类比君子制事制身而得其宜之义。仁义礼智诸德性得自于天之所命而为人之性,因此董氏的人性论肯定了孟子的人人本有向善的本质的观点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以性为人人皆具的善“质”但更强调圣王之于中民之性的教化。此外,董氏还赋予玉德以礼制的意蕴,玉与礼法及政治秩序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玉德关乎礼制,玉以其德而常被用作礼器;礼制关乎治乱,遵从本于天地、阴阳内蕴的高下、尊卑等天然秩序的礼制才能达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