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专利文献393245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管子学刊、陕西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等;
天人三策的相关文献由8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景坛、孙黛影、杜珺等。
天人三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3245篇
占比:99.98%
总计:393325篇
天人三策
-研究学者
- 孙景坛
- 孙黛影
- 杜珺
- 江万萍
- 王晶
- 郑济洲
- 丁四新
- 万明华
- 余建平
- 刘国民
- 刘怀荣
- 刘晨亮
- 卢国强
- 司俊峰
- 周乾溁
- 周修强
- 周兵
- 周桂钿
- 商炜
- 商聚德
- 夏临风
- 姚晓华
- 宋志坚
- 宋阳
- 张国刚
- 张培基
- 张大可
- 张妍文
- 张宇
- 张小曼
- 徐子黎
- 方光华
- 方兢
- 曹迎春
- 最爱君
- 李军
- 李振纲
- 李文东
- 李瑾
- 李申
- 李迎春
- 汉昌
- 汤其领
- 王云度
- 王坤平
- 王文涛
- 王生平
- 石冬煤
- 秋风
- 秦奕
-
-
-
-
摘要: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而宝贵的资源,那么经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众所周知,孔子、董仲舒与朱熹被视为中国儒学、哲学发展史上的“三大巨擘”,是研究经学文化所绕不开的先贤。自汉代以降,中国的传统学术话语体系皆“以经为纲”。而董仲舒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要研究好董学,首先就需了解《春秋公羊传》。作为治公羊大家,董子上承先师,发“天人三策”之论,成自家学说,被视为“儒者宗”“群儒首”。
-
-
黎红雷
-
-
摘要:
根据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思路,按照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需求,特提出"新天人三策".第一策:崇"五尊"以重建信仰,即尊天道以心存敬畏、亲大地以保护环境、爱祖国以振兴中华、隆祖先以继承传统、敬师长以传续文化;第二策:复"五常"以提升道德,即修仁道以培育爱心、守道义以公正合宜、明礼仪以和睦待人、求智慧以行为有度、本信诚以成就事业;第三策:施"五美"以治理国政,即行恭敬以服务民众、用宽政以获得民心、讲信用以树立威望、促勤政以奋发有为、真惠民以共同富裕.
-
-
-
郭淑新
-
-
摘要:
董仲舒作为汉代新儒学的开创者,其思维方式集开放、包容和排他于一体,吸纳扬弃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构建了一套以"天人三策"为基本框架的政治哲学体系.该体系借助于"天"的至上、至善性,为汉代社会秩序提供价值理想与目标导引,为大一统国家的统治秩序寻求合理与合法性论证,从而与汉武帝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某种文化共识.这种共识无疑是儒士与皇权对儒学价值理想认识存在的张力不断进行调试的结果.此结果使得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典儒学,在汉代获得转型并最终以"新儒学"的形式取得独尊地位,进而逐渐使儒学在后世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其影响至深至远.
-
-
刘晨亮;
米治鹏
-
-
摘要:
董仲舒对策的时间存在八种说法.利用历史学方法,考证诸说所依据史料,同时对《对策》中"是时"与"先时""夜郎、康居"两问题作出探讨后,基本可知《汉书》作者班固对董仲舒对策的时间不甚清楚,董仲舒对策的实际时间应在建元六年六月至元光元年十一月之间.
-
-
黄玉顺
-
-
摘要:
"灾异"说是理解董仲舒思想体系之整体结构的核心枢纽,因为他正是通过解释"灾异之变"现象来臧否政治而引申出自己整个思想系统的三大板块及其关系:一是降灾异者,即神圣界的超越之"天";二是受灾异者,即世俗界的皇权;三是言灾异者,即作为前述两者之中介的儒家.灾异说的意图是现实政治批判,由此引伸出董仲舒的人性论和"义利"观;灾异说的神圣根据是"外在超越"的至上神;灾异说的主体是作为天意代言人的儒家.然而灾异说的政治理想却是皇权帝国之"大一统"的完善,这恰恰是对前述儒家神圣代言人的主体独立性的解构,从而也是对"灾异"说本身的解构,因而促使后世儒家转向"内在超越".
-
-
-
赵秀金
-
-
摘要:
"天人三策"发生的时间,必须立足文本和史实进行考辨.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问,与元光五年对公孙弘的策问主旨一致,而且"天人三策"是同一主旨的问答系列;文本里的史实,放在元光五年理解也无障碍,所以董仲舒"天人三策"应在元光五年.董仲舒因言皇家灾异天命而下狱,这个话题却又是几年后汉武帝三次策问的重点,"不敢复言灾异"的董仲舒只能答非所问,文不对题,使"天人三策"变成"教化三策".至于元光五年之外的对策时间都不妥当,有据可证.尊崇儒学的心态使班固曲意前置了对策时间,导致后代误解.
-
-
最爱君
-
-
摘要:
元光元年(前134年),23岁的汉武帝举办了一场“选秀”,董仲舒凭借《天人三策》一鸣惊人,并使“尊儒”成为大汉的基本国策,此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当时董仲舒的地位并不高,在《史记》中只是与其他儒生合为一传。这意味着,汉武帝并没全盘采纳董仲舒的对策。
-
-
余建平
-
-
摘要:
历代关于董仲舒贤良对策的年代问题有很多争论,但研究者对"天人三策"之间的文本关系却疏于考察."天人三策"并不是三篇具有内在连续性且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文本.第一、 三对策应创作于建元四年、 五年之间,而第二对策则要晚至建元六年至元光元年初.班固在三篇对策间加入"天子复册之"之文,造成三策具有时间递进关系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