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学
《春秋》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236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江淮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国际儒学论坛、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等;《春秋》学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旭红、葛焕礼、侯步云等。
《春秋》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236篇
占比:98.54%
总计:13432篇
《春秋》学
-研究学者
- 孙旭红
- 葛焕礼
- 侯步云
- 姜海军
- 张尚英
- 闫云
- 黄开国
- 黄觉弘
- 任蜜林
- 刘昆笛
- 周翔宇
- 文廷海
- 何新文
- 冯晓庭
- 刘俊
- 华喆
- 吴田丽
- 姚文造
- 崔广洲
- 张德恒
- 张欣1
- 李建
- 江湄
- 许秀文
- 谭锐
- 趙伯雄
- 辛智慧
- 边家珍
- 金生杨
- 陈颢哲
- 韓震軍
- 仇媛
- 兰健
- 刘丽华
- 刘光裕
- 刘宁
- 刘宗棠
- 刘少虎
- 刘涛
- 刘茜
- 刘越峰
- 刘连开
- 吴仰湘
- 吴兆丰1
- 吴涛
- 周国林
- 周国琴
- 周明
- 周洁
- 周群
-
-
张明宇
-
-
摘要:
新旧唐志在甲部中对于不同文献的记载,各有不同的形式与架构,这实际反映了不同时代对于经、传、注、疏的不同态度。《旧唐志》春秋类书目分五种门类排序,用以区分传与相关注、疏。而《新唐志》将甲部春秋类书目仅依据著者年代排序,不再将经、传特立,实际是对于传、注、疏的平等对待。这一演变去除原先的层次枷锁,为经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方向。
-
-
任蜜林
-
-
摘要:
对于刘歆的春秋学,向来认为其是左氏学,并且把其与公羊学、穀梁学对立起来。从现有材料来看,刘歆的春秋学虽然以左氏学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其排斥公羊学和穀梁学,因为可以发现其有引用《公羊传》《穀梁传》的情况。刘歆之所以推崇《左传》就在于在他看来左丘明受到孔子的亲自教诲,而《公羊传》《穀梁传》的作者则出于七十子之后,因此他们之间有着“亲见”与“传闻”、详细与简略的区别。这样看来,《左传》毫无疑问要优于《公羊传》《穀梁传》。刘歆对于《左传》的贡献在于其“引传文以解经”,以《左传》来解释《春秋》,使其与《春秋》经文相对应,并创造了左氏学的义理,从而使得左氏学章句、义理都很完备。刘歆的春秋学不仅表现在左氏学的义理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其对《春秋》的总体看法,即认为《春秋》是一部反映“天人之道”的著作。
-
-
-
-
摘要: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而宝贵的资源,那么经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众所周知,孔子、董仲舒与朱熹被视为中国儒学、哲学发展史上的“三大巨擘”,是研究经学文化所绕不开的先贤。自汉代以降,中国的传统学术话语体系皆“以经为纲”。而董仲舒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要研究好董学,首先就需了解《春秋公羊传》。作为治公羊大家,董子上承先师,发“天人三策”之论,成自家学说,被视为“儒者宗”“群儒首”。
-
-
葛焕礼
-
-
摘要:
多种证据表明《春秋微旨》不属于陆淳纂会啖助、赵匡之作而成的著作系列,但它还采用类似《春秋集传》的解经形式,以及对啖、赵经说有着一定程度的依赖,可断定其撰作于大历十年后至陆淳更为独立地撰著《春秋集注》之前。若将《春秋集传纂例》卷七《执放例第二十七》中的“义见微旨”注,理解为陆淳所加的参见其著作《微旨》的说明,则不仅难以圆满解释他何以加之,而且行文多有逻辑不洽之处。此注或出自后世整理、校刻者,或原本为正文,在流传过程中被理解、抄印为注文。它最可能是在陆淳去世后吕温、柳宗元等完善其著作时被加入,其次则是北宋庆历八年朱临刊刻《纂例》之时。
-
-
王彦明
-
-
摘要:
在钱谦益家族引领下,虞山诗派形成了绵延百余年的《春秋》学传统.一方面,他们从《春秋》的研阅实践出发,构建通经汲古的经学传统,造就了虞山诗学的"学人气象";另一方面,基于《春秋》兼具经、史的特性,他们重视史书修撰,倡导诗以存史,构建杜甫的"诗史"典范.同时,"隐而微"的《春秋》笔法,本就带有"存史""写心"双重意蕴,他们借径李商隐以学杜甫,将心灵感悟包裹在重重典故、意象之下,"隐迷"诗风的背后透示出高超的"写心艺术".经学、史学、诗学圆融的《春秋》学体系,不仅为虞山诗学提供了活水源头,也助益于清代考据学传统的生成和诗学思想的演进.
-
-
刘越峰
-
-
摘要:
欧阳修是宋代《春秋》学研究的开山人物.但他在治《春秋》的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有以偏概全、错点"三传",错综"三传"大义、并未透析"三传"本真,废传太过、忽视深入思考等方面的问题.而对这些瑕疵的关注在《春秋》学史上,甚至是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
-
闫云
-
-
摘要:
全祖望修定《武夷学案》,称胡安国"私淑洛学而大成",足见对其学术地位之推许.但按《伊洛渊源录》所载,胡安国何以"私淑洛学",其中渊源考察未精,至于何以称"大成",则其奥义更未分明,此问题学界未能深究.实际上,胡安国"私淑洛学",是通过程门弟子、《二程遗书》和太学师友三个途径.之所以用"大成"许之,因为在洛学蛰伏和程门凋敝情形下,胡安国表彰和发展了二程道学思想,完成了二程《春秋》学的未竟之业,并在批判荆公新学、奠立洛学正统中厥功甚伟,从而为北宋儒学由内圣转出外王作了贡献.如此疏解"私淑洛学而大成"之说,庶几可见胡安国对二程之学的整体继承.
-
-
闫云
-
-
摘要:
胡安国一方面自称不拘泥"条例",主张观圣人之心,"心解神受,超然自得""反求于心,断之以理";但同时又信《公羊》《谷梁》太过,执于以凡例褒贬说经,自创所谓"正例""变例"的书法解释体系.实际上,此"义例"体系,是为了建构"书法""天理""史实"之间的联系,使得作为"天理"的圣人之道"道体"、寄寓笔削间"史外传心"之"道心",借助具体的书法规则,以"即例穷理"之方式来予以落实和发见."义例"作为"格物穷理"的一种实践,本质上是"天理"以"理一分殊"的方式,通过所建立的正例、变例等解经"方法",具体地落实到对历史政治实践的评价之中,从而最终实现圣人存天理、遏人欲的经世之志.可见,只有推明笔削背后圣人"史外传心"之意,才能理解胡安国建构义例体系的真正用心.此种对圣人笔削规则的系统建构,反映了道学兴起后重新诠释《春秋》的思想倾向,也创立了《春秋》宋学"体用一源""理一分殊"的理论范式.
-
-
辛智慧
-
-
摘要:
作为清代公羊学的开山人物,庄存与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近年不断有新论新著刊布。然而细审庄存与研究,一些基础性问题仍有待厘清和夯实。近年的研究普遍认为:庄存与著作未刊,是缘于与当世汉学氛围扞格不入;庄存与复兴公羊学,是出于与和珅的对立;乃至庄存与为学以一己所求之大义为宗,实际超越了公羊学,当属春秋学等。这三种看法,有成说,有新见,均影响较大。然而揆诸实情,皆未必符合。本文就此三题略作平议,期待能够抛砖引玉,辨明真相,还庄氏学以本来面目。
-
-
彭鹏
-
-
摘要:
自汉代至赵宋王朝建立,儒家探讨经权问题大多认同《春秋公羊传》“祭仲知权”的论断,并以“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作为经权关系的经典表述。北宋儒者在“尊王”思想指导下,对《公羊传》“祭仲知权”的判定大力批驳,否定《公羊传》的经典地位,动摇了自汉以降儒家探讨经权问题的经典依据。程颐顺应此潮流,明确反对“反经合道为权”这种观点,主张回归《论语》《孟子》,重新诠释经权理论,提出“权亦是经也”的观点。他的经权思想,是政治立场先于理论论争,改变了《论语》《孟子》以及汉儒探讨经权问题豫设的语境,回避了对《论语》当中记载的孔子行权之事及《孟子》书中涉及的行权之例的探讨,存在理论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