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8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4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593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世界华商管理大会、第15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内圣外王的相关文献由835位作者贡献,包括郑臣、李进、程潮等。

内圣外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4 占比:99.5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47%

总计:848篇

内圣外王—发文趋势图

内圣外王

-研究学者

  • 郑臣
  • 李进
  • 程潮
  • 伍丹
  • 何翠云
  • 宋志明
  • 张培高
  • 张建君
  • 张立文
  • 朱康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健
    • 摘要: 学界对道家生命道学的诠释有一些探索,但还没有专门针对老子生命道学进行系统性研究与诠释构建。今本《老子》和楚简《老子》都体现了老子的生命智慧,对前者可从生命本原、生命目的、生命超越等方面构建系统性的老子生命道学,并结合后者内圣外王等命题加以诠释。老子生命道学以个体生命成全为中心,意在克服当代紧张社会给人带来的精神困扰。
    • 程修平
    • 摘要: 《尚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相对完善的“圣王”系统。“圣权”“王权”及背后的势力总是互相角力此消彼长,争夺主导地位的斗争从未停歇。“武乙射天”是“王权”挑战“圣权”的失败案例,“文王敬天”是借“圣权”谋“王权”的成功案例,“纣王反巫”是“王权”极度膨胀的历史悲剧。商周交替之时,“天命靡常”成为被“王权”刻意引导的社会思潮,此时“圣权”“器满则盈”,“王权”则悄然滋长,“敬天保民”和“德”意识渗透,为构建“理性”新世界做好了准备。
    • 张培高
    • 摘要: 学界对《中庸》在宋代的地位提升并最终成为四书之一的成因有较大的争论。事实上,在释僧智圆之前,儒士田锡、邢昺等已尽力推崇《中庸》。田锡助推《中庸》入科考;邢昺宣扬《中庸》心性之学,告诫君主和士人注重修身,由“内圣”而“外王”;陈充跟随朝廷崇儒风尚而释《中庸》;赵湘自觉阐发《中庸》,以斥杨墨、申韩之异端。正是儒士的推崇加速了《中庸》的传播,扩大了《中庸》的影响,推动了《中庸》学在宋代的兴起。并且,田锡、邢昺等对《中庸》所固有的“内圣外王”思想的自觉阐发及推崇,并非源自智圆或其他僧徒的影响,相反,智圆僧徒之所以热衷《中庸》,并以之作为调和三教关系的文献依据,还是宋初儒者及朝廷影响的结果。
    • 杨华; 杨玉垚
    • 摘要: 诚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具传统性地位的思想内容。传统诚信观“内诚于心,外信于行”是基础,“主忠信”是核心思想,并将心性论作为其本体论基础。当下中国,传统诚信观更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和活水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思想就是对传统诚信观的继承与超越。从道德层面的双向互动关系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不仅要以内心的道德自觉为支撑,还要以制度的约束来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从诚信建设领域的契合看,传统诚信观是贯穿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为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了经世致用的实践方法;从诚信与现代制度的融合看,需要将诚信充分融入制度体系之中,加大对诚信建设各层面的制度供给,从而构建起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诚信建设制度保障体系。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诚信的道德价值和基础规范作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 肖俊毅
    • 摘要: 《论语·学而》第一章是总领全书的纲要,揭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路,展现了一种淡泊高远的生命境界与自得于心的生命情感,可谓孔子思想的根本要义之所在。此章三句话分别描述了人生的三种状态,其间存在着相互承接的内在联系,并渐次开显出了孔子为人为学、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及其生命状态。其间隐微而深刻的义理构成了《论语》全书思想体系的核心与基点,值得深入探索。
    • 祁志祥
    • 摘要: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高扬舜禹之道和孔子仁学,在批判六家、五霸的基础上广采博取、推陈出新,构筑了天人相分、人性本恶、内圣外王、礼主刑辅、革命义兵的思想大厦。在天人关系上,他彻底否定有神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人性问题上,他既肯定人欲本恶,又强调善的道德意识是人的特征,源于人的"心知"本性,实际上走向二重人性论,由此建构起"君子之道"和"君之所道"。"君子之道"包括贵礼、尚诚、劝学、隆师、慎友、征圣、宗经等修养方法。"君之所道"包括仁政民主、裕民富民、礼主刑辅、尚贤使能等经世方略。荀子进而提出"从义不从父"的"子道","从道不从君"的"臣道"与"议兵以仁义为本"的军事主张。荀子学说体大思精,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是周代贵人轻天、贵德轻神思想特征的典型证明,至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 景天魁; 魏厚宾
    • 摘要: 修身为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其以先秦儒家所确立的“修齐治平”为主要进路,发展出以孟子性善论为根基的内求和以荀子性恶论为根基的外在教化。这两者共同组成了古代士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修身为本的理想人格与现代的公民道德人格修养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人格的内在性、实践性、超越性是修身为本思想实现古今贯通的逻辑基础,其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修身为本既是自我管理的关键,也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要因。修身为本为以德治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途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 黄燕强
    • 摘要: 熊十力晚年对经学转型的沉思乃是通过“正名”的方法,重建孔子与六经的权威;又以“回归原典”的方式,从周秦儒家的经传中选择四部代表性典籍:《周易》《春秋》《礼运》和《周官》,论证其为孔子所撰述的常道之经,据此建构“四经”的经书系统,并阐发其中包含的乾元性海之内圣学,及大同公正的外王学,进而创构中国乃至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愿景。熊十力的新经学思想既融贯汉学、宋学、佛学及西学等,又含摄现代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理念,会通古今和东西,接合传统与现代,这是他对如何回归和赓续经学传统而开示的新路径,以及对“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的省思。
    • 陈向利
    • 摘要: 陈献章建立了岭南儒学史上第一个儒学思想体系,并自成一派,使得儒学在岭南得到了广泛传播。他的思想在儒、道、佛之间“自由穿梭”,通过“静坐”实现心灵的自由,从而获得体悟、修身,最终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代岭南学术思想,促成了岭南的文化价值体系,在岭南文化中构建起统一的文化认同,塑造了岭南人的理想人格,对近代以来的岭南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 陈寿兰; 李丹
    • 摘要: 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当前大专院校学生道德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政治观念薄弱、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自律差和价值取向功利化。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大专院校学生道德修养,本文深入挖掘了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精华,并根据现今大学生的特性提出:开设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专题讲座,以教育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开设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学习社,以自我教育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开设校园儒家“内圣外王”网络频道,以新媒体传播滋润道德修养;营造学习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校园氛围,以环境浸养道德修养。从而使大学生以“内圣”而“外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