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朱熹

朱熹

朱熹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52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09篇、会议论文61篇、相关期刊156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炎黄纵横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2015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论坛暨第26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等;朱熹的相关文献由3917位作者贡献,包括乐爱国、李士金、张品端等。

朱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09 占比:98.84%

会议论文>

论文:61 占比:1.16%

总计:5270篇

朱熹—发文趋势图

朱熹

-研究学者

  • 乐爱国
  • 李士金
  • 张品端
  • 林振礼
  • 朱汉民
  • 张立文
  • 蔡方鹿
  • 郝永
  • 陈永宝
  • 冯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陈鲁民
    • 摘要: 朱熹是个很节俭的人。宋光宗绍熙三年,辛弃疾到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老友,朱熹热情地为他接风洗尘。宴席上,酒端上来了,却没有下酒菜,辛弃疾皱眉道:“干喝没意思。”朱熹就让仆人煮了一碟黄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黄豆,如果喝一杯吃两粒,他的脸色就会沉下来。好在辛弃疾深知朱熹脾性,并不以为忤,仍高谈阔论。两人酒逢知己,尽欢而归。
    • 赵晓梅
    • 摘要: 孟子知言养气说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形成浩然之气,使人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凛然的精神状态,且以此为自身言辞端美和明辨错误言辞的前提。这一思想被后世继承发展,也引发不少争议。朱熹在《延平答问》中评价苏轼和苏辙"说养气处,皆颠倒了",关键原因是双方就何为本体认识不同。二苏和朱熹在宋代"人与天地参"的思想环境中,结合各自身份和经历对孟子养气说作出阐释,就气的性质和养气路径达成共识,但就气的地位、阐发路径和养气目的发生分歧。其中,文气和理气两种阐释路径影响深远,阐释中的合理成分对当代作家创作与读者审美、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风气培育有借鉴意义。
    • 史少博
    • 摘要: 朱熹论“性”和“命”都离不开“理”本体之视阈。朱熹分析“性分”是以“理”言之、“命分”是“兼气”言之,又论述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与“理之命”“气之命”之关联。朱熹创造性地用“理一分殊”阐释“性”与“命”,诠释了通过“理一分殊”完成每人各一“性”“命”的过程,由此贯通了人性论、宇宙论和本体论。朱熹还通过阐发“理”作为“本然的性”存在于人,说明了道德修养对人恢复本体之明的重要性。然而,朱熹论“性”与“命”只是按照孔孟“性本善”路线用“理”阐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杨波; 翟若男
    • 摘要: 朱熹于乾道九年编成的《伊洛渊源录》,是理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理学学派的著作。朱熹在编纂此书过程中,一是广搜博采原始文献,尽载行实可作实录;二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精心编排省察世情;三是师法《史记》叙事传统,以人系事纵横对比,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以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宗派的学术面貌,用坚实的文献依据奠定了二程在宋代道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伊洛渊源录》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 华建新
    • 摘要: 阳明心学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若以“龙场悟道”为界,探究王阳明前期思想进路的历程是无法绕开朱熹理学的。王阳明从前期探究朱熹理学到“龙场悟道”的转折,其思想的前后变化具有内在的必然性。正因为王阳明对朱熹理学有二十余年的潜心钻研,才有可能发现朱熹理学在学术思想上存在的某种缺陷与不足,这就成了王阳明在学理上标新立异的逻辑前提及创立新说的切入点。在阳明心学创立之前,王阳明受朱熹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当时学风的熏染,二是余姚地域文化传统的潜移默化,三是姚江秘图山王氏家学传统的浸润等。就王阳明而言,主要是受朱熹“天理”观、“修身”观的影响,这可从王阳明所撰的《山东乡试录》程文中得到明证。阳明心学并非作为朱熹理学的对立面而存在,更不是对朱熹理学的反对,两者之间在学理上仍有诸多同质性的联系。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学术思想认识路径上的分歧,而非道德伦理目的追求上的分野,这也成为“朱王会通”在学理上的逻辑基础和学术研究深化的前提。
    • 逄礼文
    • 摘要: 以宋代“道南”理学的传承法脉为线索,“道南”源于北宋理学奠基人程颢,二程一脉的“道南”先贤游酢、杨时、刘子翚在武夷山发扬理学,刘子翚的学术思想曾给少年时期的朱熹深刻的影响;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设帐授徒,使之成为我国东南文化的中心,被誉为“道南理窟”;朱熹理学之后传蔡元定、蔡沈、欧阳祖光等,理学得以继续发扬光大。“道南”理学家们在武夷山求学问道、著书立说、传道授业,饱含武夷情结,借诗喻理、歌咏抒情,为武夷山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赵楠楠
    • 摘要: 南宋大儒朱熹继承儒家知行合一之传统,其学问有着强烈的现实之指向和践行之特点,其颇有建树的社会治理思想和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荒政一直贯穿于朱熹地方治理实践中,诸多社会治理思想在其中展开和成熟。朱熹以救荒恤民为己任,其荒政理念及措施系统而实用,兼有救急之策和长久之计。朱熹在荒政实践中重视民间社会的建构与发展,其社会治理思想中的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责权相应的治理结构、公正之理的治理原则对现代社会仍有借鉴价值。
    • 黄志亭
    • 摘要: 长泰于周显德二年(955)建县,入宋后,长泰地方社会文化得到了初步发展,根据宋代长泰县令黄颖事迹,推测长泰庙学(文庙)始建时间当在元祐中(1089—1090)之前。庙学(文庙)建立之后,在黄颖、朱熹、方壬、陈淳、叶惟寅等理学家的教化推动下,长泰地方社会文化初步繁荣。
    • 郑洪辉; 陈文
    • 摘要: 朱子理学的生态伦理思想意蕴深厚,“天人一理”明理灭欲“仁爱万物”“格物致知”“顺应自然”“取用守度”等思想对于处理建筑工程实践中遇到的生态建设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以朱熹生态伦理思想为依托,培育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帮助他们确立生态道德准则、规范生态道德行为,以更好地回应土建类专业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土建工程活动绿色发展之需以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责。
    • 康宇
    • 摘要: 朱熹通过诠释经典展开了他的心论学说。他通过解读“十六字心诀”,区分了“道心”与“人心”,使得心理合一成为可能,并进一步以经典理解为基础,实现了“心”与“理”在主体生命体验与悟道所知的互动;借由解读四书文本中“心”与“仁”的关系,促成理学学理方向向着先秦孔孟仁学的伦理学目标转变。他还建构出诠释形上学,以“体用”观念引领经典诠释。在其努力下,“心”成为“体用”逻辑关系形成的线索。在工夫论层面,朱熹将“心”设定为主体“切己应用”的实践和“主敬涵养”的修养之关键。其效果使得儒家经典诠释学说成为一门实质上的伦理诠释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