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养气

养气

养气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专利文献132篇;相关期刊262种,包括管子学刊、武警学院学报、语文学刊等; 养气的相关文献由5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献惠、胡孔佑、吴黎宏等。

养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3 占比:70.99%

专利文献>

论文:132 占比:29.01%

总计:455篇

养气—发文趋势图

养气

-研究学者

  • 李献惠
  • 胡孔佑
  • 吴黎宏
  • 周福进
  • 李娟
  • 祁海文
  • 聂伊芷
  • 聂雄
  • 邓新平
  • 郭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晓梅
    • 摘要: 孟子知言养气说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形成浩然之气,使人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凛然的精神状态,且以此为自身言辞端美和明辨错误言辞的前提。这一思想被后世继承发展,也引发不少争议。朱熹在《延平答问》中评价苏轼和苏辙"说养气处,皆颠倒了",关键原因是双方就何为本体认识不同。二苏和朱熹在宋代"人与天地参"的思想环境中,结合各自身份和经历对孟子养气说作出阐释,就气的性质和养气路径达成共识,但就气的地位、阐发路径和养气目的发生分歧。其中,文气和理气两种阐释路径影响深远,阐释中的合理成分对当代作家创作与读者审美、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风气培育有借鉴意义。
    • 摘要: 任继学(1926-2010),首届国医大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5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仁心济世的同时,任继学践行了“德是寿之本”的古训,高尚的医德,正是这位老人的神之所在。
    • 韩厚利
    • 摘要: “气”,解释起来有多种意思,其中一种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养气”,就是培养品德、涵养意志,是一个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过程。“气”有正负之分,“养气”也有好坏之别。特别是在青年官兵群体里,正能量之气充裕,则负能量之气消弭,大家自然会精神振奋、积极向上;若负能量之气“爆棚”,正气必然衰弱,就会怨念丛生、消极懈怠。因此,青年官兵要善于自我修炼,学会“养气”之道。
    • 邓沂
    • 摘要: 立秋和处暑是秋季的第一、二个节气。立秋意味着秋天自此开始,在这个时节,草木开始结果,收获季即将到来。谚语有言“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代表暑热即将离开,气温逐渐由炎热向寒冷过渡。早卧早起护阳养气秋天到,暑热将止。自然界和人体内的阳气从夏季的向外疏泄、旺盛,趋向于向内收敛、虚弱。
    • 摘要: 海派书画一代开宗立派者吴昌硕先生曾在《勖仲熊》一诗中有言:“……山水饶精神,画岂在貌似?读书最上乘,养气亦有以。气充可意造,学力久相倚。”所谓“养气”与“行道”,指的是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这与读书勤学的修养是不容分开的。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这两个方面的修养,对艺术工作者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本期特别推出海派美术专题,共探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流变与发展。
    • 王闻文
    • 摘要: “君子”作为儒家的核心范畴之一,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阐发,并且其内涵也得到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作为汉代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亦关注“君子”这一概念,并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阐释。在董仲舒看来,君子人格和上天是紧密相连的,君子由天之所生,其内涵是对天意的彰显;而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其对仁义的追求。在如何成为君子的问题上,董仲舒注重从养气的角度加以阐发。认为养气,一则在于养君子之形体,一则在于养君子之德性,其最终的目的则在于达到中和状态,以顺天地之正。
    • 田艳霞
    • 摘要: 9月,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秋高气爽的时节。中医认为,秋季属金,为少阴,主肃杀,万物盛极转衰,收敛成实,为“容平”之季。此时“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气候由热转凉入冷,其风紧急,草木开始凋零,大地明净。大自然中的阳气,自夏至之后盛极而渐弱,阴气渐生而渐长。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内阴阳二气也随之转换,阳气开始衰弱,阴气生发渐长。
    • 孙建伟
    • 摘要: 珍惜、尊重生命乃君子养生观之基础。身外无道,道外无身,君子并未满足于口腹之养、躯体之奉,大道之求与一身之养从来就密不可分。《四书》堪称君子养成之教科书,于养生之理念、路径、方法等论述颇详,从中可一窥古代君子的养生之道。
    • 孙建伟
    • 摘要: 珍惜、尊重生命乃君子养生观之基础.身外无道,道外无身,君子并未满足于口腹之养、躯体之奉,大道之求与一身之养从来就密不可分.《四书》堪称君子养成之教科书,于养生之理念、路径、方法等论述颇详,从中可一窥古代君子的养生之道.
    • 赵法生
    • 摘要: 以往研究孟子的超越思想,往往只是依据其心性论.但是,分析其存夜气和养气说,会发现其心性的超越后面存在着一条更加深微的思想线索,它与当时的气论思潮密切相关.良知的存养与夜气相伴随,而集义养气工夫所形成的浩然之气,达到了万物一体之境界,表明气的超越使得心性超越具有了某种实证意义,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理论预设.另外,这种内在的德气还能够践形生色,晬面盎背,使身体完成从小体到大体的转化,即身而成道,使得身体也具有了超越意义.以上三方面的超越结合起来,才意味着孟子式超越的完成,这也使得他的超越思想超出了单纯内在超越的范畴,将内在德气与宇宙之气的融汇合一,从而具有了某种程度的中道性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