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63篇、会议论文102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501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齐鲁学刊、社会科学辑刊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等;《文心雕龙》的相关文献由390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中胜、牟世金、戚良德等。

《文心雕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63 占比:98.08%

会议论文>

论文:102 占比:1.90%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2%

总计:5366篇

《文心雕龙》—发文趋势图

《文心雕龙》

-研究学者

  • 吴中胜
  • 牟世金
  • 戚良德
  • 胡辉
  • 魏伯河
  • 王毓红
  • 李平
  • 孙蓉蓉
  • 张灯
  • 莫恒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胡辉
    • 摘要: 言贵诚、情贵切、文贵真。刘勰的《文心雕龙》是这样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真正能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的,还在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强烈而真切的情感。因此,文要佳则必须情真,情为真则务求话诚,真实表达,是作文永恒的生命。求真,应该是作文教学中的一道鲜红的底线。所谓"真",即不与生活和科学相背离。所谓"真实表达",即写作必须负载真实的信息,必须有真实的信息输出,换句话说,就是写作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
    • 潘娟娟
    • 摘要: 《文心雕龙》是复古还是革新,历来颇存争议,然"宗经式"思维可见其主张。因此,若能找到"宗经"的述理脉络,了解刘勰"以复古为革新面向未来"的理论关切,就会明白其与文学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发展史观"生一弊救一弊"的"救弊观"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以《文心雕龙》与《雪涛阁集序》为例,从宗经与通变的视角切入,对二者的文学史观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 吴海
    • 摘要: 学界通常将1917年刘师培、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视作“龙学”确立的起点,其实自1904年《奏定大学章程》颁布后,“龙学”就开始兴起,但这尚未引起学界重视。作为学制改革主导者的张之洞将刘勰的辨体意识、文学宗经等思想注入大学章程,使其成为具有官方约束性的国文教育规范。在国文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章太炎、刘师培、黄侃等人通过诠释《文心雕龙》,申论“广义文学观”“韵文学”“情辞说”等主张,提出不同的文学学科建设方向,进一步推动了“龙学”阐释的多样性。可以说,清末民初“龙学”的演进,始终与国文教育观念的发展相互激荡。
    • 胡作友; 朱寒婧娟
    • 摘要: 注释与译者的情感关系一直无人关注,实际上注释作为一种副文本可以建构译者的情感。通过注释,施友忠表明了自己对民族文化形象和民族文化输出的态度,建构了自己的民族情感;化解了读者中心和译者中心的矛盾,发挥了译者的主体作用,照顾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彰显了译者对自我与他者的态度,建构了自己的个人情感;调节了因语言和文化因素造成的审美距离,保留了原作的异质特色,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在审美偏移和审美调节中建构了自己的审美情感。对注释与译者情感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译者主体性的本质,提升翻译质量,提高译文的接受度,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 张小波
    • 摘要: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刘勰对于文学的本质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因此文是道的体现,为文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道义。本文即从“道”在全书体系中的地位和文章的行文脉络出发,理清“道”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论述了《文心雕龙》所秉承的“道”是天人之道与“儒释道”人文之道的统一。
    • 闫月珍
    • 摘要: 道德、器物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精神上的契合。器物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承载着深厚的道德内蕴。人们以器比德,通过赋予器物精神内涵来表达对“德”的思考。刘勰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文心雕龙》以“器物比德”的方式来论说理想的文学与文人。首先,刘勰继承了儒家明慎辨物的传统,以辨器比识德,认为明辨器物的正色与间色就是推崇道德与文章的雅正之美。其次,刘勰以器质比德质,以治木砌墙时的先质后文来论说理想的文人人格,以玉器的以质为文来论说文章之美。再者,刘勰以制器比修德,以金属冶炼对质料的重塑、律管定律对器物的规范,来喻指人修身正己的过程,并将其引申至文体的规范性。最后,以器用比德彰,借圭璋等玉器之用比君子德行和文章之美,又以木材喻人才,论说文德以器用为本。《文心雕龙》的“器物比德”传统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器以藏礼”的礼法观念基础之上。
    • 马浩伟
    • 摘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非独为一文学批评论著,更涉及对文体学的论述,二者内容实可互为补足。从两汉以降兴起的连珠文体入手,针对其《杂文》篇及《定势》篇的内容,可阐明与“势”相关的文学批评概念。
    • 陈钰琳
    • 摘要: 《文心雕龙·情采篇》将儒家文质观纳入对情采内涵及关系的阐释之中,形成了“情经辞纬”的文学创作理念。《情采》篇务求情志真诚、文采雅正的“真情正采”理念是儒家“著诚去伪”“中正无邪”思想在文学理论中的推衍。刘勰以“彬彬君子”形容情采兼具的理想境界,体现了对中和之美的追求,蕴含着儒家中庸思想。刘勰情采论的直接目的是矫正时代创作风气,最终追求是要以立文实现立德,达成以德润身、以文化人的理想。
    • 王金龙
    • 摘要: 龚鹏程的《文心雕龙讲记》是他研究《文心雕龙》的总结之作,不仅包括了他之前的成果,而且进一步研究了目前"龙学"界的盲点和误判问题。作者视野宏阔,新见迭出,全书贯穿着极强的问题意识,而且环环相扣,每一讲解决一个问题。作者在批驳以前成果的同时,常常指出前人研究视域的盲点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主张把刘勰的文论放在中国文论、文学、文化的脉络传统中去整体研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加上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得他的龙学研究极具冲击力。但作者把刘勰文论定位为经学传统下的文论的同时,又囿于儒学视域,从而混淆刘勰"征圣""宗经"的儒学立场和具体评判文学史上作家作品的实事求是原则。
    • 李婧
    • 摘要: “龙学”与“钱学”均为跨世纪显学,但钱锺书对《文心雕龙》的批评却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钱锺书十分重视《文心雕龙》,但并没有像其他“龙学”家那样一味赞扬,而是站在贯通中西古今文论的高度去审视,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出《文心雕龙》的价值,发展其理论,衡量其得失。特别是,钱锺书以“打通中西”的方法,对《文心雕龙》固有特点的挖掘;在“非体系”理论指导下,对《文心雕龙》“片段思想”价值的发现;从文学修辞视域,对《文心雕龙》修辞论的阐扬;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钱锺书批评《文心雕龙》的特色,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可以说,钱锺书对《文心雕龙》的批评,不仅极大地彰显了《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在20世纪“龙学”史上具有经典性,更为21世纪“龙学”的发展开拓了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