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的相关文献在-1年到-1年内共计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汉语
等领域,其中
。
《文心雕龙》
-研究学者
- 吴中胜
- 魏伯河
- 莫恒全
- 郭鹏
- 高林广
- 孙蓉蓉
- 戚良德
- 李金坤
- 李平
- 王毓红
- 赵俊玲
- 王万洪
- 胡辉
- 黄维樑
- 吴建民
- 梁祖萍
- 白建忠
- 陈迪泳
- 童庆炳
- 于景祥
- 姚爱斌
- 杨倩
- 戴文静
- 权绘锦
- 胡作友
- 胡大雷
- 解学林
- 陈允锋
- 陶礼天
- 高宏洲
- 朱供罗
- 李映山
- 李铁荣
- 殷守艳
- 王少良
- 王晓军
- 范英梅
- 力之
- 孔祥丽
- 岳爱华
- 李逸津
- 汪春泓
- 雷恩海
- 唐萌
- 孙俊秀
- 安海民
- 朱文民
- 李婧
- 李金秋
- 杨明
-
-
哈磊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文心雕龙》"赞曰"与佛经偈颂有无关系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篇终有赞"和"总结上文"两大特点是受佛教影响,还是受 《列女传颂》 《后汉书》"赞曰"影响的问题上.从总结功能上说,"赞曰"有总结全文、 重颂要旨、 重颂兴起章、 重述得意之笔、 别出新意等五种总结形式,其中重述是"赞曰"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是"赞曰"借鉴佛偈的重要证据.佛偈之外,"赞曰"也受到了 《后汉书》"赞曰"等史赞的影响,其句式和审美趣味等受到 《诗经》 的深刻影响,因此 《文心》"赞曰"具有总体承续中国文学的大传统与特别借鉴佛经文学的表达方式之华梵融汇的新特征.而晋宋译经、 像赞等中国佛教文学活动,则为"赞曰"借鉴佛偈提供了成熟的路径和友好的氛围.
-
-
戴文静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重要的元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文"气"评诗论文,极大地推动了"气"范畴在古代文学理批评中的成熟运用.本文将《文心雕龙》中的"气"置于海外汉学的言述场域中,考量《文心雕龙》中"气"范畴的各类英译诠释,揭橥其英译过程中变异的汉学形态及其变异策略.研究发现海外汉学家在《文心雕龙》元范畴"气"英译过程中采取了语词符号层面的陌生化变异、语义层面的可读性变异及意义层面的阐释性变异.以陌生化变异激发视域关注;以语义变异增强译文可读;以阐释变异回归拓展原义.这些变异策略不仅具有积极的跨文化传播意义,为中国文论外译提供方法论意义,也为中国文论的海外言述场域打开了全新的阐述空间和意义生长点.
-
-
闫月珍;
茅琛雅
- 《人文杂志》
| 2020年
-
摘要:
在中国文学批评中,有以运用兵器喻写作文章的方式,这是因为关于战争的语言和思维影响了文学理论的表述.首先,人们借锋刃之利论文章创作中的删改之功;其次,人们借矢机之势论文章整体蕴含的力量感和运动感;最后,人们借兵器的战斗属性论文学领域中的二元对立和统一现象.在《文心雕龙》中存在着大量以兵器表述文论的现象,这折射出战争经验对文学思想领域的影响渗透,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用语,极大拓展了文论的言说空间.
-
-
李咏吟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年
-
摘要: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通过对历代诗文的考察,对语言的自由问题已经形成了综合判断.他先从文学语言的风格与思想出发,评价语言的自由与想象的自由,再从文体定势出发,理解语言自由与文体创制之间的互动关系,继而从文学语言的锤炼与熔裁出发,确证语言创作的自由乃是内外修炼的过程,最后从创作与美感生成出发,探讨语言的自由与美感的自由之间的联系.正是缘于对语言自由的精微考察,刘勰建立了独特的文学语言自由观,为创作者的语言创作自由提供了独特的认知途径,也为现代中国文艺理论解释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
-
-
郭鹏
- 《广东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刘勰之文体学思想,以其宗经思想为原则,通过辨体,结合文体之秉受与传输经旨的功能,以对文体秩序的申明与论定而赋予社会生活领域中存在的各类文体以文体权力和文学权力.此权力得自于儒家经典,又归属于文体自身,在发展实践中获取其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存在价值.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是从经典导源,通过论述文体场域中不同层级的文体传输经典义理的功能与文学特性,构建出一个文体秩序井然,文学权力明确而又存在等差的文体场域.不同时代的作者同样享有对各类文体接受、掌握和予以变创发展的权力.
-
-
吴中胜;
范春玲
- 《中国文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多年来,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入兴贵闲”说多有歧解.我们主张从文本语境中来理解刘勰为何提出这一主张.受禅玄文化融合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士人放身山水成一时风气.刘勰提出“入兴贵闲”,也是这一时期人文思潮流变的生动反映.人生要有闲心,作家要有闲情,文学需要闲美.文学不仅要关心军国大事,有关风教,也要以赏玩之心去体悟天地万物,要言说一切能够感发生命的自然风物.从更长远的文学史视角来看,我们更能感受到刘勰理论主张的开创之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