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刘勰

刘勰

刘勰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1篇、会议论文52篇、相关期刊792种,包括求索、文史哲、殷都学刊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等;刘勰的相关文献由1443位作者贡献,包括莫恒全、魏伯河、李金坤等。

刘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1 占比:97.18%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2.82%

总计:1843篇

刘勰—发文趋势图

刘勰

-研究学者

  • 莫恒全
  • 魏伯河
  • 李金坤
  • 孙蓉蓉
  • 朱广成
  • 胡辉
  • 王毓红
  • 孙玉荣
  • 陈允锋
  • 顾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张小波
    • 摘要: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刘勰对于文学的本质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因此文是道的体现,为文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道义。本文即从“道”在全书体系中的地位和文章的行文脉络出发,理清“道”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论述了《文心雕龙》所秉承的“道”是天人之道与“儒释道”人文之道的统一。
    • 马浩伟
    • 摘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非独为一文学批评论著,更涉及对文体学的论述,二者内容实可互为补足。从两汉以降兴起的连珠文体入手,针对其《杂文》篇及《定势》篇的内容,可阐明与“势”相关的文学批评概念。
    • 李婧
    • 摘要: “龙学”与“钱学”均为跨世纪显学,但钱锺书对《文心雕龙》的批评却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钱锺书十分重视《文心雕龙》,但并没有像其他“龙学”家那样一味赞扬,而是站在贯通中西古今文论的高度去审视,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出《文心雕龙》的价值,发展其理论,衡量其得失。特别是,钱锺书以“打通中西”的方法,对《文心雕龙》固有特点的挖掘;在“非体系”理论指导下,对《文心雕龙》“片段思想”价值的发现;从文学修辞视域,对《文心雕龙》修辞论的阐扬;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钱锺书批评《文心雕龙》的特色,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可以说,钱锺书对《文心雕龙》的批评,不仅极大地彰显了《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在20世纪“龙学”史上具有经典性,更为21世纪“龙学”的发展开拓了思路。
    • 隋雪纯
    • 摘要: 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始有赏际奇至之言”显示出“赏”字在东晋以降的变化。“赏”从军政范畴的“锡赉”向美学意义“欣赏”的意义转型,兴于晋末,在六朝得以完成。“赏”的内蕴变迁与六朝文风转向具有内在关涉,反映出六朝诗文两种体裁均注重个人经验、情感体验的丰实和五言诗的兴起发展,内容方面注重即景灵思、观物兴感等新变,就本质而言是属文联章“情”化,以及审美意识及景物观照趋于自觉、词汇丰赡和修辞技巧发展的表现,刘勰对“赏”务遵字训的规制及与“情讹、文浇”文风的冲突,体现出其“执正驭奇”的理想和六朝文风新变之际辞情义理、承古与启新的互动消长。
    • 罗娱婷
    • 摘要: 本文认为《文心雕龙》对柳宗元文论观的影响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文章要反映现实,反对偏重形式,忽视内容的不良文风;二是从"镕钧六经"到"五经"为本而旁及子史;三是从"情采"到重道不轻文;四是从"通变"到文章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五是从"叙情怨"到"感激愤悱";六是道德修养对文章写作的影响。并对这六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论述。
    • 加林理彰; 李卫华(译)
    • 摘要: 王弼的著作《老子注》《老子微指例略》《周易注》《周易略例》,是刘勰使用的许多概念、术语、认识论和修辞模式的重要来源。二人都关注“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由此达致最为根本的“道”。二者的区别是,在王弼看来,言不尽象,象不尽意,而“道”则更是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而刘勰声称,在“隐”的写作模式中,作家可以通过巧妙地使用含蓄的语言,进入一个超越文字的无障碍境界。因此,《文心雕龙》中的“文”,其地位远高于王弼笔下的“言”。
    • 黄迈; 禹志云; 骆锦芳
    • 摘要: "披文入情"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提出的一种文学阐释方法与理论,主张依托文本探求作者的情志,体现了中国古典的诗学阐释观;"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探讨理解活动本质的解释学理论,将读者视域与作者视域的融合视为理解的过程与实质。这两种阐释理论体现了中西解释学思想的不同特点,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反思二者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中西解释学的交流与对话,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学美学。
    • 陈允锋
    • 摘要: 刘勰之经典观,最为重要的是围绕"言为文之用心"这一宗旨,着力彰显儒家思想中的"尚文"精神传统。这种以论"文"为中心的经典观之构建,一方面得益于儒家五经的"贵文"观念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则深受当时文坛风气之启发。因此,刘勰进一步推进了儒家五经的辞章化,提升了文章的地位,以经典之"雅丽",纠正时文之"淫丽"。
    • 戚良德; 秦元元
    • 摘要: 《文心雕龙》是文论,《史通》是史学,何以一部文论作品会对一部史学著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具体影响又是什么呢?刘知幾在认真分析《文心雕龙》何以产生的基础上,第一次大量引用《文心雕龙》、并明确标注刘勰之名及其著作。实际上,并非《文心雕龙·史传》篇,而是刘勰对"文"的基本观念,使得刘知幾找到了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所,找到了可以一显身手的天地。《文心雕龙》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的理念,被刘知幾贯彻到史学观念之中,其"远矣大矣"的"文"正相当于"史";刘勰对晋宋以来"文体解散"的批判则成了刘知幾的理论武器,被他巧妙地运用到了史学理论的建树上,形成"文之将史,其流一焉"的观念。刘知幾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学生,他大量采择刘勰的文词,运用刘勰的思想理论,却完成了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史学著作。《文心雕龙》的文章观念笼罩《史通》,却并未将其淹没,而是最终成就了文史双美的佳话,这正是中国文论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 刘锋杰
    • 摘要: 朱熹的“文从道中流出”与刘勰的“原道”观,都强调道是文的源头,这是本体论的文学观。但二者之间却存在根本区别,刘勰从自己的原道观出发,得出重文的看法;朱熹从自己的原道观出发,得出轻文甚至是驱文的看法。刘勰的道论中内含着形象的丰富性,启发他重文;朱熹的道论中内含着抽象的单一性,促使他轻文。文学的道本体论只有与文学的自体论相结合,才会真正地重视文学的审美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