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轼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1年内共计75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12篇、会议论文47篇、相关期刊2117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等;苏轼的相关文献由600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胜宽、喻世华、苏轼等。
苏轼
-研究学者
- 杨胜宽
- 喻世华
- 苏轼
- 王启鹏
- 徐康
- 彭文良
- 张进
- 陈雄
- 庆振轩
- 贾喜鹏
- 刘尚荣
- 徐建芳
- 木斋
- 李世忠
- 王文龙
- 佚名
- 朱安义
- 潘殊闲
- 许外芳
- 陶文鹏
- 高云鹏
- 乔云峰
- 崔铭
- 方星移
- 李新
- 钟振振
- 张勇
- 张志烈
- 曾枣庄
- 李哲
- 王友胜
- 王渭清
- 胡金旺
- 莫砺锋
- 陆精康
- 青丝
- 刘晗
- 吴钩
- 周美华
- 周裕锴
- 张国荣
- 张惠民
- 张海平
- 曾明
- 李显根
- 杨子怡
- 林尔
- 桂天寅
- 王兆鹏
- 祁琛云
-
-
蒋梅
- 《文学少年》
| 2021年
-
摘要: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部编版初中课本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首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苏轼的为人和词风,感受苏 轼的处事风格,建立对于苏轼的全面了解,并为自己的人生提供参考,借此构建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的 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从他的身上仿佛可以看到生命的无限可能,他似乎已经到达了抒发生命内涵的极致。让 我们根据《江城子·密州出猎》展开对于苏轼的分析,感受一代文学大家的 AB 面。
-
-
朱茜
- 《参花》
| 2021年
-
摘要:
古诗词歌曲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瑰宝.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流派,它将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音乐创作方法和传统音乐元素完美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本文重点从苏轼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调式和调性、歌唱气息的控制以及吐字、咬字等方面对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
-
闫续瑞;
栗瑞彤
- 《广西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苏轼和陶诗是诗人苏轼任扬州知州和贬谪岭海时集中创作的追和诗歌,共计124首,其中81首与家风传承有关.这些诗歌不仅是他与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承载着他对兄弟苏辙的深厚情谊和对子孙的谆谆教导.苏轼以和陶诗向家人传达他晚年忧国忧民、安贫乐道等思想,同时通过诗歌寄赠、亲自教授、共同唱和等形式,指导家人如何读书与提升诗歌创作能力.苏轼家族围绕和陶诗逐渐形成家族思想与文学素养并重、教育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家风传承方式,对于当代家庭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
-
徐华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20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自1918年推出英译中诗选集《汉诗一百七十首》后,便在西方一举成名.在该集170首古诗中,韦利只译介了宋代文学家苏轼唯一一首诗歌《洗儿戏作》,这与苏轼本人在世界上的文学地位极不匹配.原来这与阿瑟·韦利所处的20世纪初期英国译介中国古诗的情况、与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的主观见解、译诗标准等因素密切相关.分析韦利译苏诗的特点,挖掘其只译介苏轼《洗儿戏作》的原因并梳理韦利译本的流传情况,便于窥见20世纪早期的英国甚至整个西方对中国古诗的译介倾向,以更有利于中国古代诗歌在当代走向世界.
-
-
张美丽
- 《学术交流》
| 2020年
-
摘要:
张孝祥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人,其创作上的最大特点是接受和推重苏轼词,继承了苏轼的创作范式,"以诗为词".他大量写作豪气词、诗化词,其词主要抒发抗战复仇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张孝祥更是将词作为一种武器与南宋社会相抗争,词中具有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和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打破了传统词中以女性阴柔美为主导的格局.同时他以清旷之笔抒发情怀.在当时接受和推重苏轼的词人中,张孝祥是创作成就很突出的一位,他既是辛派词人的先驱,也是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桥梁,在词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
-
-
-
-
-
-
戴秋思;
罗玺逸;
展玥
- 《第十六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 2017年
-
摘要:
文人在中国建筑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北宋的苏轼不仅是一位文人,也是一位在城市建筑营建活动中的实践家.苏轼在杭州两次为官,在此地参与了修浚西湖、修葺官居、创设安乐坊等系列营建活动.在建设活动中充分表现出苏轼的两种身份,一是作为官员,注重考据调查、加强工程的后续管理、追求一举多得的建设成效;二是作为文人,用笔墨记录下这些建造活动,为后世的营建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在各类建设中注入了文化因素,促进了杭州文化景观的建设和发展.苏轼在城市营建过程中所展示出的践行济世的道德哲学、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以及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值得后世深入地研究和学习.
-
-
何雯霞
- 《2017年度职教教改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苏轼词具有弥久恒新的魅力,它的生命力在于其给后人提供一个可以不断把新的人生体验放进去的空筐.在苏轼笔下,酒作为促发梦想的催化剂,首先使他获取无穷的精神力量,同时使他进入纯净的本真世界,并且使他得到情感的积极提升.对理想的追求所产生的自由心态,在苏轼酒词的创作中,一直起着重要的双向作用:一方面,它成为洁身自好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它又是超越自我的原动力。苏轼词具有恒新的性质,它的永久生命力并不在于文字的魅力和构思的巧妙,而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不断把新的人生体验放进去的空筐。对于苏轼来说,正是由于老庄的超越精神,使他在个性极其压抑的时候,心灵的自由之火仍能保持永不熄灭。同时,这种超越精神,也是使他能不断克服保守、墨守成规,从而葆有既坚韧又豁达的性格。
-
-
-
康保苓
- 《2016世界休闲与旅游研究峰会》
| 2016年
-
摘要:
苏轼在杭州为政期间,不仅政绩卓著,而且以其智慧和休闲行为的实践规划设计了西湖的景观资源,丰富了杭州休闲文化的内涵,为杭州休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
-
-
李制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苏轼士人画思想比较深刻地影响了宋后的艺术理论和创作,作为当代艺术学的论题之一,也再一次引起学界的兴趣.士人画思想经由层层推进的两篇、三段跋文而最终提出.题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备文学的含蓄和含混,或多或少会诱发读解的分歧.实际上,相关题跋中的一些典故,如"天下马"等,于今人虽已比较遥远,但作为阐释论点时的有机构成,它们的意涵既是苏轼行文论述的重要节点,也是读析士人画思想时不可或缺的逻辑条件.由此,不妨以一般艺术学视角介入士入画这一艺术学中常谈常新的论题,在对绘画题跋做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学典故的整理发掘,探求苏轼蕴藉于士人画论题中的哲学传统、诗画思想和艺术精神.
-
-
-
曹家齊;
陳安迪
- 《“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中,欧阳修本欲置苏轼之文为第一,却因避嫌而最终置之第二.以往的苏轼研究虽时常征引此一记载,却对此及相关材料的解读失于粗疏,使得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较好名次成为民间乃至学界一定程度上的主流认识.然而,对相关史料细加考察并结合制度详加分析后可以发现,欧阳修只是在省试中论的单科考试中将苏轼置于第二,而苏轼的省试最终名次其实并不靠前.殿试结果苏轼初列丙科,而后升为乙科,应是从第五甲升至第四甲,赐进士出身.宋代科举中习称的甲科,在五甲制下一般是指第一甲,乙科则是指第二甲至第四甲.但乙科与丙科之间却界限模糊.
-
-
胡迎建
- 《首届庐山文化·万杉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便利的水路交通博得无数诗人的青睐,络绎而来.苏轼于元丰七年来庐山,描写峰岭瀑泉,歌咏风貌景物,谒访寺观,结交高僧名道.绍圣元年再过庐山.另还有题咏庐山物产、庐山历史人物,与庐山有关的唱和诗、赠行诗也时有所作.本文试作归类浅析,并认为这些诗多为精品,随物赋形,形神兼备;纵横议论,无不诙谐,见机锋,见睿智,见妙趣,旷达情志寓其中,好言理的宋诗特征在诗中表现极为明显.庐山也因其诗而播其声名,并因其诗文而丰富庐山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