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知言

知言

知言的相关文献在193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船山学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求索等; 知言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付乔、刘俞彤、刘军等。

知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100.00%

总计:119篇

知言—发文趋势图

知言

-研究学者

  • 付乔
  • 刘俞彤
  • 刘军
  • 单纯
  • 周乾溁
  • 姚知言
  • 朱彦
  • 朱汉民
  • 潘楚馨
  • 知言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谢桃坊
    • 摘要: 南宋理学家胡宏在《知言》中论述了心以成性,天理人欲同体、性无善恶、心无死生、圣人不绝欲及仁体问题。张栻和朱熹以为它们异于正宗理学思想,发现疑义,相互往复辩论,由朱熹撰成《知言疑义》,并将它们从《知言》中删除。然而胡宏之说于学理更为圆融合理,而张栻与朱熹则囿于濂洛理学观念,导致辨难的学理的缺限。这是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公案,表现了理学家们的义理思辨高深精微的境界,并体现了他们寻求真知的精神。
    • 朱锋刚
    • 摘要: 叶适思想有两大支点:一是圣贤治世谱系的阐释,一是依据形上学以建构道统。他从形上学的高度回应理学“由内圣推出外王”的偏执和批评荀子因“无体道之宏心”而造成见识甚浅,并以学说的治世效力来衡量先贤能否入列道统。知言(知圣贤言)被视为实现治世的重要依据,其核心要义是“知势”。他突出“利”“力”在治世中的价值优先性,将周公视为治世典范的同时,将孔孟视为迂阔的最大代表。包括荀子在内的前贤都被置于这一视域下来予以评判。与心性之学相比,叶适和荀子重视外王,人们容易将荀子视为叶适抗衡理学的思想盟友,误以为荀子会获得叶适的赞许。的确,叶适与荀子皆关注治世、崇儒、崇周公、“非孟”。然而叶适仅从教化世人的角度肯定荀子性恶与孟子性善具有同等价值,对荀子的“隆礼”“论学”“非十二子”等思想近乎予以逐一批驳。叶适论定荀子“无甚见识”,这表明两者并非思想盟友,在叶适的审视下,荀子无疑是另一意义上的“大本已失”。
    • 赵金刚
    • 摘要: 浩然之气是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伦理命题.朱熹在其理学构架内重新对"浩然之气"进行诠释,在他看来,"知言"是养成浩然之气的关键,亦即要通过道德认知的方式涵养出道德勇气,将血气转化为浩气.如此养成的浩气,可以推动道德实践的落实,使人以一种无所疑虑、恐惧的状态去实践.浩气具有道德实践能力,即在朱熹的思想当中,气不是纯然消极的,气可以有积极的面向,这也是"浩然之气"道德性的重要展现."浩然之气"作为"道德勇气"其时代价值也就能更充分地展现出来,即今天依旧需要具有道德实践力、能抗风险、坚守价值的道德主体,此种道德主体必定是一身浩气.
    • 单纯
    • 摘要: 儒家通常以伦理议题名世,其知识论亦有明显的伦理特点,主要见于"心"与"思"的论述之中,也扩充于"性""情"和"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格物致知"和"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其特色是具有伦理性的知识论。具有"思想"和"伦理"双重功能的"心"发用流行为"天地良心",其"知行合一"的目的则是"修、齐、治、平";而人以"天地万物之心",不仅能思考"天地万物"的物理,而且能体会"天地大德曰生"的伦理,是所谓"尽性命之学"。王阳明将儒家心性学的传统发扬光大,以"致良知"为其思想"大端",揭示了儒家心性本位的知识论所独有的主体性、公平性、实践性和伦理性,映射出了中国人生气勃勃而又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 许家星
    • 摘要: 知言与养气作为儒家哲学的一对重要话语,肇端于先秦儒学,兴盛于宋明理学,转化于现代哲学.孔子视知言知人与内省反求为君子人格的必要内涵,孟子首次将知言养气作为一对儒学核心话语而提出,据此彰显了儒学仁智双彰之精神.宋明道学接续孟子,以知道、 集义诠解知言、 养气,突出了知言的工夫、境界义,强化了知言与养气的关系.冯友兰以西方哲学的理性与直觉重新解读知言养气,因知言以论哲学新方法,据养气而发境界论新思,展现了儒家哲学理性与存养、 认识与实践、 工夫与境界两轮偕行的特色.故深化对知言养气的认识,有助于推动中国哲学话语建设.
    • 刘俞彤
    • 摘要: 《论语》以“三知”为终章,以天人一体为理论基础,言君子进德修身,为学处世之道。知人需知言,辨言语之是非而晓人之善恶;知言更要有践履之实,孔子更为重视履行,视听言动莫非是礼,君子循礼以立人,礼即人自立于世间的方式。以外在之礼觉通内在之性,性乃是天之所赋,以此知天命。
    • 刘峰
    • 摘要: "知言"是孟子的特长,也是孟子思想内容之一.孟子的"知言"说不仅对当时人们的心理和精神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具有深刻的美学意味,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孟子"知言"说的美学价值.
    • 王岩; 李逸津
    • 摘要: 朱熹是孔子之后中国经学思想之集大成者,伊藤仁斋是日本古学派之开创者,他们均重视《孟子》,均通过对“不动心”章的解读提出了对道、气、仁义、知言等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朱熹以“不动心”作为圣贤境界,重视“集义”“浩然之气”“知言”对于涵养不动心的重要作用,集中阐发了以“道”“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仁斋以朱子学为继承和批评的对象,提出了以“人伦日用之道”“仁义”为核心的古学思想.他们对“不动心”章的不同解读,说明了儒学思想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与变异.
    • 单纯
    • 摘要: 儒家特色的知识论发源于"心",而"心"的功能则不限于"思",还扩充于"性""情"和"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格物致知"和"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其特色是具有伦理性的知识论.具有"思想"和"伦理"双重功能的"心"发用流行为"天地良心",其"知行合一"的目的则是"修、齐、治、平";而人以"天地万物之心",不仅能思考"天地万物"的物理,而且能体会"天地大德曰生"的伦理,是所谓"尽性命之学".王阳明将儒家心性学的传统发扬光大,以"致良知"为其思想"大端",揭示了儒家心性本位的知识论所独有的主体性、公平性、实践性和伦理性,映射出了中国人生气勃勃而又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