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叶适

叶适

叶适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周易研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北京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叶适的相关文献由21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光锐、何俊、周梦江等。

叶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95.7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94%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3.29%

总计:213篇

叶适—发文趋势图

叶适

-研究学者

  • 陈光锐
  • 何俊
  • 周梦江
  • 张平
  • 肖芬芳
  • 孙金波
  • 崔海东
  • 张洁
  • 杨朋
  • 郭庆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祥兴
    • 摘要: 叶适对《大学》的诠释集中体现于早期的作品《进卷·大学》与晚期的作品《习学记言序目· 礼记·大学》.在这两篇文章中,叶适对《大学》的诠释存在显著差异.叶适在《进卷》中对《大学》持有推崇的立场,将其与"皇极""中庸"放在一起作出相应的诠释,认为《大学》是"下之教"的典范文本,并积极阐发"格物致知"的思想.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对《大学》则表现出强烈的反思与批判的立场,将其重新列于《礼记》中加以诠释,对"二程"之"格物穷理"思想加以批判,消解了"格物"工夫,将"致知"作为《大学》的首要工夫,并认为《大学》的文本内容在逻辑上无法自洽,前后无法贯通.
    • 白贤
    • 摘要: 作为宋代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虽然肯定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两宋时期的"任法"之弊提出尖锐批评,认为"以法为治""不任人而任法"是导致宋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以叶适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直面宋朝"法治"中的诸多问题,对传统社会的"法治"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在中华法律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 陈仁仁
    • 摘要: 叶适的世界观与唯物主义颇接近,但是他的认识论思想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并不能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简单地一一对应.学界对叶适的认识论思想存在一些误解,澄清实有必要.比如,叶适对"格物致知"的阐发,并没有形成"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的思想;叶适所谓"内外交相成"的思想,也并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意思;叶适所谓"弓矢从的",也并不是指"思想符合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方法,而是属于知行关系的范畴.
    • 肖芬芳
    • 摘要: 叶适的士人教育思想在宋代"回向三代"的儒学思潮中继承了皋陶创立的"九德"之教.叶适认为培养德行要以人的具体材质为根据,此种融合了才性、能力等标准的具体之"德",不同于宋代理学阐发的纯粹统一之"德",已经具有"美德"的意涵.叶适试图以"德才兼备"的"九德"之教解决儒学教育所面临的一元道德和多元人才的张力.叶适继承孔子开创的学统,确立统纪之学,以具有统一性的经学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既回应了朱熹对浙学注重史学教育的批评,也在对科举考试的反思中发展出了以义理赋予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的经学教育模式.叶适的士人教育为士人参与政治实践开辟了道路,其理想是通过德教培养多元型人才,最终实现"三代"的"君臣共治"理想德治模式.
    • 崔海东
    • 摘要: 叶适所撰墓志当中有三类基层儒者.第一类是基层政府之官员,其兢兢业业,积极处理狱讼、赋税,严加管束胥吏、豪强,努力促进改善经济、民生,改革弊政,移风易俗,确保地方治安.第二类是基层社会之精英,其燮和家族,造福乡党,并揭开了"四民"互动的新篇章.第三类是散落民间之士子:或渴望时运,建功立业;或勠力为善,造福乡党;或锲而不舍,深研学术;或自做工夫,修身不辍;或甘于贫困,守其节义.此三类人员组成了庞大的基层儒士群体,代表着南宋儒学下行的真实发展面貌.
    • 田萌萌
    • 摘要: 朱熹指斥叶适事功之学为“舍道义之涂”的“功利”学说,但从叶适思想的“致用”指向看,事功之学实是对“道义”的追崇与践行。叶适思想成长于理学诸派共同主张经世致用而又对“用”持有不同认知的时代语境,其“效果”优于“动机”思想内核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南宋社会政治现实。叶适作为南宋官员的政治身份,使其“致用”思想不只局限于哲学范畴而且转化为了切实的政治实践。尤其开禧帅守建康期间,叶适以个体作为有力地扭转了北伐战局,对南宋社会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朱锋刚
    • 摘要: 叶适思想有两大支点:一是圣贤治世谱系的阐释,一是依据形上学以建构道统。他从形上学的高度回应理学“由内圣推出外王”的偏执和批评荀子因“无体道之宏心”而造成见识甚浅,并以学说的治世效力来衡量先贤能否入列道统。知言(知圣贤言)被视为实现治世的重要依据,其核心要义是“知势”。他突出“利”“力”在治世中的价值优先性,将周公视为治世典范的同时,将孔孟视为迂阔的最大代表。包括荀子在内的前贤都被置于这一视域下来予以评判。与心性之学相比,叶适和荀子重视外王,人们容易将荀子视为叶适抗衡理学的思想盟友,误以为荀子会获得叶适的赞许。的确,叶适与荀子皆关注治世、崇儒、崇周公、“非孟”。然而叶适仅从教化世人的角度肯定荀子性恶与孟子性善具有同等价值,对荀子的“隆礼”“论学”“非十二子”等思想近乎予以逐一批驳。叶适论定荀子“无甚见识”,这表明两者并非思想盟友,在叶适的审视下,荀子无疑是另一意义上的“大本已失”。
    • 张伟东
    • 摘要: 为了实现政治治理与道德教化的“内外交相成之道”,叶适提出了不同于理学的道德教育理论。阐明这一道德教育理论与事功学派的政治治理理念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叶适事功思想有重要意义。通过与理学进行对比研究,在理论源流、方法论和发用三个层面梳理了叶适事功思想中政治治理与道德教化的关系,揭示了叶适事功思想所主张政治善治的理论本质及方法:以义为本,利、义交互;以王道为本,王道和功利交互。这一理论资源对实现我国的政治善治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周松芳
    • 摘要: 宋代的大思想家中,二程和朱熹之不重文或曰不能文,以及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之重文能文,钱锺书先生曾有评:"朱子在理学家中,自为能诗,然才笔远在其父韦斋之下;较之同辈,亦尚逊陈止斋之苍健,叶水心之遒雅。晚作尤粗率,早年虽修洁,而模拟之迹太著,如赵闲闲所谓‘字样子诗’而已。"
    • 肖芬芳
    • 摘要: 学界之前认为叶适的"天"仅仅是物质自然之天,事实上,叶适思想中的"天"更为首要的是其宗教超越性和道德性的内涵.叶适的天论思想继承了上古敬天、畏天的传统,主张顺着宗教超越意义的"帝、天"而敬天、畏天、奉天、法天;其"天德"思想及其将"德"视为天命归属之唯一根据的论断,鲜明地体现了天的道德性.此外,不同于宋代理学以"道德"统合天人时注重个人之心性与"天"相贯通的作圣之学的理论和工夫,叶适以"道德"架构的天人关系,主要是落在政治视域下"君""臣""民"与"天"的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并不是民众心性的上达于天,而是在君臣共治的政治实践中,通过政治事业来传达的.因此,叶适的天论思想承接了上古以天论为现实政治之基础的传统,表达了君臣在保持对宗教超越之天的敬畏下,以"德"为纽带,共同构建王道政治的意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