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性善论

性善论

性善论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85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1篇、会议论文10篇、相关期刊559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1届学术年会、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国际儒学论坛·2009等;性善论的相关文献由852位作者贡献,包括方朝晖、欧阳祯人、高正伟等。

性善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1 占比:98.8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1.18%

总计:851篇

性善论—发文趋势图

性善论

-研究学者

  • 方朝晖
  • 欧阳祯人
  • 高正伟
  • 付开镜
  • 冯文全
  • 刘新科
  • 孙红霞
  • 张金岭
  • 李雨浓
  • 杨新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培高
    • 摘要: 胡瑗性善论的特色是在肯定人皆禀有“五常之性”的同时,又认为圣人所禀为“天地之全性”,弘扬“仁义”并把它落实于现实中也就率先成了圣人的使命与义务。但这并不是说禀有“善性”量较少的普通士人就可对此置之度外。在胡瑗看来,培育并推行“仁义”不仅是士人一生的志向,还是价值的终极追求。胡瑗对“天地”是否可以“道德”论之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受道家的影响,认为人与天地不同,天地不仁而人则有仁;其二,继承了《易传》《春秋繁露》的看法,认为天地有仁,圣人亦有仁。此中的“仁”与“不仁”之抵牾充分说明了胡瑗思想的局限性。
    • 宋立林
    • 摘要: 人性论是儒家义理的基石,而孟子的性善论正是儒家人性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孟子的性善论是性本善论,不是性向善论,其论证包含着五个层面的问题,其一,“人性由人禽之辨而显”,此层面是楷定人性的外延;其二,“圣人与我同类”,此层面突出“本善”非“向善”;其三,“可欲之谓善”,此层面突出内在主体;其四,“即心言性,即情显性”,此层面综合阐明性善之说;其五,“不善非才之罪”,此层面廓清恶非本有。五个层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筑了孟子人性论的义理大厦。
    • 马会玲
    • 摘要: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之本性趋向善,行善比作恶要容易,它充分肯定了所有人身上都有四种善端的萌芽。因此,根据教育规律只要我们创造适当的教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朝着善的方向发展。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善端的培养,通过阐述孟子“人性四善端学说”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德育教育的意义,结合中职学生德育水平现状,提出了关于孟子“人性四善端学说”对中职德育的启示。
    • 张凯
    • 摘要: 儒家有性善论的传统,人们普遍相信能够积善成德,成贤成圣。但刘宗周受晚明动荡时局和心学发展的双重影响,采取了一条以改过为主的工夫进路,重视“过”的产生与发展。在刘宗周看来,心体超越善恶,但在现实转化的过程中依旧有产生妄的可能,由妄到过到恶,如果不能改过将在歧路上越走越远。而在改过的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始终存在,对这个过程的辨明使“改过”与“致知”相联系,改过说与认识论得以相贯通。
    • 李熙来
    • 摘要: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要论点,历代先贤对此概念有各自的观点,使"天人合一"理论体系逐渐完备。孟子首创的性善论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性善论,孟子说明了人心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善良的人性来自善良的本心。至于如何保存善良本心,进而达到人性与天性相通,孟子提出了一套具体的修身方法,使得理论更加完善。以此道德理论为基础,孟子展开了对其政治哲学的推论,确立了儒家的王道政治理念,指明了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途径。孟子哲学对于"天人合一"思想体系的发展,核心就在于性善论的构建。
    • 孟钰
    • 摘要: “人”是哲学的核心议题,也是哲学发展难以脱离的基底。孟子与荀子虽说同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们却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上对“人”的问题进行阐释。两位先贤“性善”与“性恶”的根本分歧,就注定由此衍生出来的两人的人生观也存在着很大差距。
    • 摘要: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以性善论、潜在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他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 赵法生
    • 摘要: 现代儒学对于孟子性善论的诠释,主要立足于即心言性的心性论。但在孟子关于性善论的论说中,除了心性层面的探究外,更有养气层面的阐发,而气论对于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孟子心性论与理学本体论、康德实践理性观念之差异,正是通过心性与夜气的内在关联才能彰显出来。这种关联使得孟子的本心并非纯粹抽象和形式化的道德法则,在确保其普遍性的同时也获得了实践动能,成为即存有即活动的工夫主体,这对于孟子性善论之证成与道德实践之展开至关重要。因此,尽心与养气构成了孟子性善论论证中密不可分的两条线索,只有将此二者联系起来,才能对孟子性善论获得客观和整全的把握。
    • 杨川; 晏欢
    • 摘要: 一直以来,人性论都是各界学者时常讨论的命题。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导致后人进行激烈的辩论,并深受其影响。为何他们的人性论会产生激烈的争论,两者的人性论又有何不同?在此,对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进行分析与解读,通过两者的基本观点,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异同,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孟子的主要观点是人性先天是善的,而恶是后天的人为,荀子的观点是人性是恶的,善是人的后天人为;而两者的相同之处就在于最终指向,都强调要实现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而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善。基于此,从而让人们清晰知晓两者的人性论。
    • 方朝晖
    • 摘要: 历史上批评性善论的观点对人性善恶大体有如下七种看法,即性无善恶、性超善恶、善恶并存、善恶不齐、性恶、善恶不可知、善恶后天决定。此外,人们还对孟子论证性善的方法进行了批评,大体上涉及片面取证、循环论证、混淆可能与事实、混淆理想与现实、门户之见、不合圣人真意等六方面。由此可见,历史上对性善论的批评观点或学说非常丰富,甚至远超我们的想象。这也说明,性善论在历史上的影响或者不如我们想象的大。今天,任何试图为性善论辩护或倡导性善论的行为,恐怕都不能忽视这些学说。问题不在于为任何一种批评性善论的观点辩护,而在于说明性善论及中国古代人性理论所涉及问题的复杂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