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船山

王船山

王船山的相关文献在193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3806篇;相关期刊31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国际儒学论坛、全国青年哲学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第四届青年学术论坛等;王船山的相关文献由78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力祥、邓辉、彭传华等。

王船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5 占比:2.1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3806 占比:97.84%

总计:54992篇

王船山—发文趋势图

王船山

-研究学者

  • 陈力祥
  • 邓辉
  • 彭传华
  • 朱迪光
  • 谢芳
  • 曾也鲁
  • 朱新亮
  • 李长泰
  • 陈赟
  • 刘志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长泰
    • 摘要: 人本思想是船山学说的重要内容。船山人本思想的建构以天道为理论依据,建构人的主体性、仁义性和生命性的特征,凸显了其以阳性为根本的思想特质。船山人本思想的天道依据以乾道、易道和气道三层逻辑进行展开,彰显了天道的行健、吉利和生生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建构了健强、仁吉和生存为根本的人本思想。乾道以健为本,要求建构大德和正德,实现以人为本。易道以变为本,要求建构仁德和吉德,实现以人为本。气道以化为本,要求建构生命保障并进行人性培育,实现以人为本。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天道依据体现了天道大德和人性化育的基本特征,以大德培育、气化育人为路径通向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王志俊
    • 摘要: 生死出处问题,是明清之际遭遇家国覆亡的王船山极为关心的问题。在其晚年专著《庄子解》中,船山认同庄子以气之聚散解释生死现象,同时也指出庄子之齐同生死不仅消解了生与死之界限,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容易混淆善恶是非与人禽之别,甚至直接瓦解儒家德道践履之根基。不同于程朱“死则散尽无余”之说,船山认为人之生死不过是形体之成毁,己身生命之气复归太虚而恒存不灭,且持藏毕生善恶作为的个体之气随气之聚散往复影响整体太虚之气的清浊醇疵,进而影响人间社会乃至未来局势之治乱兴衰。个体生命虽无法主持分剂气之聚散流行,但可主导己身气质之清浊善恶。儒家仁人君子应以修身尽性之道德践履,涵养扩充己身清醇之气,进而通过气化流行参赞天地之化育。善吾生者所以善吾死也,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因参与社会历史之创造而延及来世与群生。
    • 杨兴华
    • 摘要: 在诗史意识的干预下,船山诗论淡化了对诗学存在本身的微观关注,而聚焦于作家、作品的诗史影响,并以诗史影响作为褒贬扬抑的依据。相对于一般诗论者多注目于诗学呈现并以之作为评价依据,船山诗学话语则显得非常特别。受纠明代诗坛之弊以振兴民族诗学这一思维原点的羁勒,船山淡化甚至忽略了对明代诗坛没有直接影响的诗学现象,而刻意渲染被其认定为与明代诗坛弊端有渊源关系的诗学现象,这种选择性批评使得船山诗学话语的独特性进一步凸显。在诗史意识影响下的船山,长于对诗歌发展历史轨迹的追寻和诗学规律的揭示,其诗评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但存在高估或夸大某些诗人的诗史影响的缺点。
    • 周广友
    • 摘要: 船山认为:咸为“无心之感”,兼具“始”与“成”二义;“情具而感生”,感应为二气之“相与”,具有“随感随应”的迅捷性。“感”“应”与“思”皆为心之功能。心为万感之主,而其应则有贞淫之别,治心之要须在“思”上用功。君子用咸之道在于观万物之情与行咸临之治道。船山的咸卦阐释体现了“明体达用”“经世致用”的时代关切与理论建构意识。
    • 陈力祥; 汪美玲
    • 摘要: 船山在知行观上的批判并不直接针对朱子之知行观,而是直接针对朱子后学以及阳明学之知行观。在深入考察及同情之了解的基础上,船山认为朱子后学“知先行后”观的问题在学理上判其为“划然之序”,即强调“知”“行”工夫截然两分;在现实流弊上判其为“玩物丧志”,即学者久浸名物而丧失主意。船山认为阳明“知行合一”的主要问题在学理上为“以知为行”,在现实流弊上则为“失者恍惚”,在学术根基上则为释氏之学;朱子后学与阳明之知行观具体问题各有不同,但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离行以为知”。船山秉持接续孔孟、横渠、朱子之正学的学术使命,将“知行”使用对象之外延限定于学者群体,以“实”重定知行概念之内涵,建构了强调实际效用最大化的“行先知后”及“行可兼知”的知行观。船山以“实”为儒学精神特质,并以此为基础重构儒学知行观,其指归在反儒学之空疏化及拒异学以守正学。
    • 罗成
    • 摘要: 廉政是我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王船山的廉政思想融会贯通了儒家、法家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廉政思想精华:在理论层面,强调廉政以德为内在根基、以法为外在保障,发挥德教与法治的共同作用;在具体的制度层面,提倡建立为官择人的选拔制度、环相为治的监督制度、厚禄养廉的保障制度等。王船山的廉政思想体现了其依人建极、即民见天的伦理关怀,对新时代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坚持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人民服务;重视廉政文化熏陶作用,加强官德培养;完善多元主体监督体系,推进廉政建设制度化。
    • 马庆; 王肖南
    • 摘要: 熊十力对王船山易学之根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作了全面的继承,他不仅将王船山易学之根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概括为“尊生”“彰有”“健动”“率性”四个方面,同时也将此四方面视为自己易学的根本精神与体系框架。熊十力虽对船山易学之根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作了全面的继承,但于形而上的层面却与船山易学殊异。首先,船山所尊崇的《周易》的“生”乃以有形物象为主,而熊十力所尊崇的《周易》的“生”则以为无形之心为要。其次,船山所彰显的“有”属于气化的宇宙论,而熊十力所彰显的“有”则属于“心”的宇宙论。再次,熊十力的“健动”含空宗、禅宗之“空寂”成分,而船山的“健动”则具有“浑沦”的特质。最后,船山之“人欲”“天理”既非截然相分,却又有所差异,而熊十力之“人欲”“天理”则同归之于“心”,而并无分别。由于船山易学之根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偏重于有形现象界,而熊十力易学之根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偏重于无形之心,因此,熊十力从形而上的层面超越了船山易学。
    • 罗成
    • 摘要: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热衷讨论的话题。《管子》基于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命题,认为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一定的物质经济为基础。王船山对此观点提出了批评,他重申了礼对于个人和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仓廪实”和“知礼节”看作先后次序的关系,《管子》的观点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正确把握王船山对《管子》批评的内在逻辑及其合理性,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作用。
    • 黄琳
    • 摘要: 逻各斯λόγος由“采集”“绽放”的丰富内涵脱略、坠落而至凝定静止命题陈述的逻辑推绎,与此同时,存在从绽放着存在力道的存在,转变而为凝定静止的“在先—伫立”(Vor-liegen)之物。存在Φύσις向理念ἰδέα,与逻各斯向逻辑学的转换一脉相承,这一切又与观念论形而上学向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形上转换相契合。《易》之象、数、辞位于语言的上游,日月雷风山泽,有愆有伏,人情物理,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或顺而成,或逆而败,阴阳错综不测之化尽见于象。易之道“绽放—绽出”并“持留—持驻”于六位阴阳十二全体往来交错的象、数、辞上,皆应其“时—位”之所当然,当止则止,当行则行。居处天地不交“否”世,不嫌绝物往来,但在六爻“时—位”的感通与呼应中又绽出变化之可能,《易》之六位,虚位以待,不执凝滞之法,虽似“唯变所适”,实有“大成之序”隐匿其中,绽出于外。
    • 潘斌
    • 摘要: 王船山礼学与先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的渊源甚深,特别是与张载的礼学关系密切。船山认为礼是天理的体现,合礼者是天理,不合礼者是人欲;礼与天理相关,亦与人情相系,礼甚至由心而生。船山认为情可能过或不及,而礼可矫正,使其合乎中道。礼是"五常"的范畴之一,而船山将礼从"五常"中抽离出来,并视其为"三纲五常"的大体。在船山的礼学思想体系中,夷夏之辨、人禽之别的根据就是礼治的有无。船山从礼学的角度彰显文化主体意识,还体现在他对佛老和阳明心学的批判态度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