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学

心学

心学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82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2014年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等;心学的相关文献由132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国荣、刘艳、吴雁南等。

心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0 占比:99.0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79%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13%

总计:1514篇

心学—发文趋势图

心学

-研究学者

  • 杨国荣
  • 刘艳
  • 吴雁南
  • 乐爱国
  • 陈永
  • 扈耕田
  • 蔡方鹿
  • 贾庆军
  • 陈寒鸣
  • 黄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爱军
    • 摘要: 世间事无论繁简,要想做好,就要如王阳明所言之——“事上磨”。所谓事上磨,就是不仅要长期反复磨炼,更重要的是坚持在一件事上磨,如果三天两头换一件事,最后啥也磨不成。王阳明一生痴于心学一件事,方能立言、立德、立功。你我皆凡人,想做成一件大点的事,恐怕也不能例外。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算是大事了,不能不事上磨。
    • 罗玉亮
    • 摘要: 1.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欲望"二字遮蔽了良知,才让人心变得难以直视。对此,你怎么看?测评要素:自我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评分参考:(1)王阳明的这一观点说的是,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欲望往往会遮蔽一些人的良知,让他们的心理变得难以直视。(2)其实,人有欲望是好事。正是有了欲望,人才会围绕这个欲望去努力奋斗,社会才能因此而进步。然而,过度的欲望则是个坏东西,它会遮蔽一些人的良知,让他们的心理变得难以直视。
    • 唐哲嘉
    • 摘要: 林兆恩是融合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思想家,一生倡导"三教合一"学说,然其"三教合一"思想最终以"归儒宗孔"为根本宗旨。通过对其思想的溯源可以发现,林兆恩的思想主要依据阳明心学建构,带有明显的心学特色,因而其"归儒宗孔"说的实质还是在于"归心"。从其思想渊源与地域特征来看,林兆恩作为阳明后学应当为"闽中王门"的重要一支。
    • 张凯
    • 摘要: 儒家有性善论的传统,人们普遍相信能够积善成德,成贤成圣。但刘宗周受晚明动荡时局和心学发展的双重影响,采取了一条以改过为主的工夫进路,重视“过”的产生与发展。在刘宗周看来,心体超越善恶,但在现实转化的过程中依旧有产生妄的可能,由妄到过到恶,如果不能改过将在歧路上越走越远。而在改过的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始终存在,对这个过程的辨明使“改过”与“致知”相联系,改过说与认识论得以相贯通。
    • 刘训华; 周洪宇
    • 摘要: 陶行知作为近代中国教育领域极有建树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思想受到古今中外思想家的熏陶。其中,对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形成起到重要思想助力的,主要是两位思想家,一位是明朝时期的心学大儒王阳明,另一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哲学家杜威。
    • 刘艳
    • 摘要: 明中晚期王阳明高徒以讲会的形式向徽州传播心学,使得心学在徽州地区盛极一时,但是阳明心学试图占领具有深厚理学背景的徽州地区并非易事。万历中期,阳明心学开始走向衰落。而其衰落的原因主要在于,张居正的打压和王学末流的冲击,东林学派的兴起对徽州产生重要影响,以及明朝后期徽州讲会活动扭转了学术走向。即使明末时期徽州地区还存在一些王学末流的余音,但那也难挡朱子学重回光明、日渐兴盛的历史趋势,阳明心学没能守住徽州这块阵地,其衰落是大势所趋。
    • 张恒
    • 摘要: “善解荀子”与“统合孟荀”是近年“荀学热”中涌现的新见,这对于重新认识荀子、消弭荀孟之间的思想张力大有推进之功,但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荀孟对峙”的刻板印象。从语言哲学角度看,尽管荀孟在概念使用上存在错位,但其对广义人性的理解一脉相承。荀子从所谓“性恶”出发,通过“以伪别性”将“善”的问题引向了“心”,“心”不仅是恶的来源,也是善的依据,呈现出多维立体结构。同时,荀子也意识到“心”作为德性之源并不能保证德行的实现,主张以外在的师法礼义治气养心、化性起伪。荀子对“心”的完整结构及其限度的发现使滥觞于孔孟的儒家心学至此方谓初成。
    • 卢涵
    • 摘要: 通过对陆九渊关于“精神”使用的梳理,认为具有本体性的“精神”概念是陆九渊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精神”本体性在理论设定和现象归纳两方面的反映,分析了具有本体性的“精神”和心学工夫现实化的关系,以及“虚精神”对“精神”本体性取消所导致的社会现象,由“实精神”控制“血气”获得社会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总结了“精神”本体性对于证明“心即理”思想的关键作用。
    • 陈寒鸣
    • 摘要: 一生以讲学为首务,并把讲学当作分内事的阳明,其心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与因讲学而形成的弟子集群密切相关。嘉靖元年至六年九月,阳明在完成了平定宁王之乱等一系列事功,且心学思想已达圆熟之境后,居越讲学,并因之而形成越中弟子群,无疑是他精神生命史上极有意义的事件,对中晚明思想界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 熊静
    • 摘要: 陈献章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系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过渡的重要人物。在长期的读书、教学实践中,陈献章继承心学渊源,在对当时一味"述朱"的沉闷学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提出打破书本束缚,以"求自得"为目的追求的阅读理念。围绕这一目标,提出"贵疑""求诸心"的阅读方法,系统阐释了"读书"在为学之道中所居的位置。在全民阅读工作持续推进的今天,陈献章提出的阅读方法,重视阅读体验的理念,仍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