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刘宗周

刘宗周

刘宗周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12国际儒学论坛等;刘宗周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瑞涛、张天杰、陈畅等。

刘宗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 占比:97.2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2.71%

总计:221篇

刘宗周—发文趋势图

刘宗周

-研究学者

  • 张瑞涛
  • 张天杰
  • 陈畅
  • 衷尔钜
  • 雷静
  • 余群
  • 刘建明
  • 沈善洪
  • 王涵青
  • 蔡方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龙世行
    • 摘要: 以刘宗周诗歌中的泪意象为切入点,可以发现其诗歌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具体包括:相思悼念、顾影自怜的文学之泪,感伤时事、怀古伤今的政治之泪;赠别感怀、日常体用的生活之泪三个方面。其诗歌泪意象表现手法多样,主要运用了典故、白描、夸张等表现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渲染力,推动了诗歌意境的营造。
    • 张凯
    • 摘要: 儒家有性善论的传统,人们普遍相信能够积善成德,成贤成圣。但刘宗周受晚明动荡时局和心学发展的双重影响,采取了一条以改过为主的工夫进路,重视“过”的产生与发展。在刘宗周看来,心体超越善恶,但在现实转化的过程中依旧有产生妄的可能,由妄到过到恶,如果不能改过将在歧路上越走越远。而在改过的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始终存在,对这个过程的辨明使“改过”与“致知”相联系,改过说与认识论得以相贯通。
    • 龙世行
    • 摘要: 刘宗周作为明代大儒,不仅在理学思想方面具有突出成就,在诗歌创作上也有佳作传世,但其人生却如悲剧般坎坷。研究发现,刘宗周的悲剧人生主要体现为:家道衰落和家人早逝,一心为国为民却始终不受重用,饱经宦海沉浮之苦最终以身殉道等。尽管人生如此坎坷,他却在不断努力减轻这不幸的人生之苦,采取了著书立言、授徒讲学和寄情山水等路径来排解不幸,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以身殉国,其中原因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还与深深影响他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 陈立胜
    • 摘要: 在慎独工夫上,湛甘泉起初接受了朱子"独知"论述,但随后即强调"独者"是"独知之理",并最终提出"独体"概念,它是"未发之中""天德""极"。"独体"概念的提出不仅将对阳明学流弊的批评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后续的心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张倩茹
    • 摘要: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转型中,哲学存在一种由道德化向伦理化复归的趋势,其中从刘宗周慎独哲学到陈确素位哲学的变化最为典型.刘宗周以几乎完全抽象、个体化的方式对慎独进行诠释与构建,成就了其慎独哲学的道德属性;陈确则以素位为学术宗旨,通过位这一伦理概念强化了其哲学的伦理属性.哲学由道德化向伦理化的复归在明清之际具有相当的时代背景与必然性,这种趋势直到清代中期仍然方兴未艾,构成了明清学术脉络的另一种理路.
    • 何晓妍
    • 摘要: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明末思想家刘宗周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慎独"思想对当今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养成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研究生应借鉴刘宗周"慎独"思想的理论内核,重视自我内在修炼,扩充向善的本心,保持敬畏之心,重视知过改过,宁心静气,脱离浮躁,进而实现慎独,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
    • 冯前林
    • 摘要: 证人社乃刘宗周与陶奭龄共同创建,在其讲学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他还于大善寺、解吟轩、石家池、韩山草堂、东林书院、首善书院讲学.刘宗周的讲学,旨在教化.他重视未发工夫,强调源头处的洁净精微;同时认为谨守礼仪规矩会对为学成圣有促进作用;此外,反对顿悟空谈,主张实修躬行.刘宗周的讲学实践与教化思想对于家族、门人、浙东学术皆有较大影响,其亦可为现代教育建设提供借鉴.
    • 陈鹏; 聂毅
    • 摘要: 许孚远的心性思想主要是在批评阳明后学尤其是现成派王学的背景下形成的.为矫正阳明后学一任灵明、空谈本体之弊,许孚远融气入心,主张心性"非一非二";标举性体的至尊至善义,力主"无善无恶不可为宗";并尝试以觉论性.许孚远心性论在整体上显示了综合朱王的思想线索,从修正王学的角度说,它着力于确立心性的客观性维度以及强调"密缮身心"的实修 工夫.许孚远修正王学的思想宗旨和庄敬严整的精神气象,对刘宗周产生了深远影响.
    • 扈继增
    • 摘要: 自宋迄明,"慎独"之义经过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完成了内在转向.刘宗周既反对朱熹仅将"慎独"视为已发工夫,又警觉到王阳明以"良知"解"独"所造成的弊端.一方面,他摄性归心,既完成对"独体"的价值贞定,又使"独体"拥有活动能力.另一方面,他以动念省察、葆任存养、真实不欺为"慎"的三重含义,构建起"慎独"工夫的内在结构,使"慎"与"独"成为双向回环、两端互成的关系.刘宗周的"对越"之说完整地表达了其"慎独"思想的以上特色."对越"即是解除习染之蔽,还原"独体"之"本来真面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