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伦理

伦理

伦理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9383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一般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1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7篇;相关期刊3054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法制与社会、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北方实验动物科技年会、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管理学年会(MAM2010)等;伦理的相关文献由10099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定局、熊文、吕耀怀等。

伦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15 占比:99.2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7 占比:0.61%

总计:9383篇

伦理—发文趋势图

伦理

-研究学者

  • 朱定局
  • 熊文
  • 吕耀怀
  • 涂可国
  • 冯泽永
  • 宋铮
  • 李建华
  • 钱铭怡
  • 周中之
  • 樊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董文琪
    • 摘要: 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极其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其笔下的女性一般都是遵从家庭传统的,"天使般的"形象.与之相反,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女性是具有鲜明特征的美国女性形象,她们独立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即使在不同国家的文化矛盾下也能充满自信,勇往直前.本文以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在文学伦理学的视角下分析其笔下的女性所做出的不同伦理选择以及作品塑造的不同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主体意识,并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状况进行思考.
    • 刘磊
    • 摘要: 德性的教化和道德之民的诞生以伦理的精神家园为始点.缺乏伦理认同和伦理信念,丧失伦理的精神家园,以抽象的道德自由遮蔽甚至取代精神归宿,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伦理建设的重大难题和现实困境.故乡作为人们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本身就是伦理实体的一种现实样态;而在希腊语中被诠释为"返回家园"的乡愁(nostalgia)则是人们形成伦理信念与伦理认同的典型方式,是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认同."留住乡愁"为深陷伦理困境与道德危机的现代人开辟了一条回归伦理精神家园的康庄大道,为个体伦理造诣的提升提供无限可能.
    • 臧炎君
    • 摘要: 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在移动通信、大数据技术基础上构建了“互联网+”的生活理念,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展开提供了较大便利。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多,人类会否被其取代的争论也越发激烈。马克思曾说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以人伦作为牺牲,本文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分析人工智能发展下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并对如何看待、应对这些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提出建议,以供相关研究学者汲取借鉴,以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 曹颖哲
    • 摘要: 阿多诺文艺观既标举艺术的自律性,又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伦理指向,主张公正地对待异质性,修复同一性实施的暴力。阿多诺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命题揭示了奥斯维辛之后艺术的伦理困境,认为愉悦的艺术、介入艺术和诗化的艺术都是对异质性的遮蔽,而勋伯格无调性音乐对调性的解构,策兰密奥诗对抒情诗的超越,以及卡夫卡的文本权威对自上而下概念的消解,则是现代艺术以形式对抗同一性、张扬异质性的典范。以形式介入现实的现代艺术,为实现阿多诺的伦理旨归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 吴红涛
    • 摘要: 康德将诗积极融入他对审美及伦理问题的思考中。诗被康德视为最高级的“美的艺术”。诗人凭借艺术天才和诗学义务赋予作品以典范精神,这种作品能够为人所追随,并让心灵脱离病态,为人建构起真正的“美丽心灵”。以“诗心”为内核的美丽心灵,召唤出心灵的“共情”能力,它是关切社会、理解他者和奠基道德的重要条件。康德诗学是一种融合了伦理纲维的“大诗学”,目的不是为了宣扬文学艺术的怡情及审美个人主义,而是将文学作为进阶伟大人格与正义社会的有效选择,因而它追求的是一种诗学正义。
    • 苗贵山; 王婧然
    • 摘要: 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呈现出从《莱茵报》时期对彰显特殊自由的市民社会与昭示普遍自由的政治国家间的对立所产生的“苦恼疑问”,到《德法年鉴》时期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造成的手段与目的的颠倒而感到的“困惑不解”,再到《巴黎手稿》时期对因资产阶级私有制而造成的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个体生活与类生活之间的斗争而提出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发展的清晰的逻辑路线图。精神现象学揭示了自我意识的伦理性对苦恼性的超越历程,即从自我意识环节的苦恼意识,发展到理性环节的自我意识的颠倒(自由的普遍性与个体性的意识错乱),再到精神环节的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的否定性(自由的普遍性被个体性僭越),最后到绝对精神环节经绝对宗教概念的发展实现了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和解,最终以绝对知识所理解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统一中的纯粹的绝对自由而终结。它嵌入在马克思早期对政治哲学的逻辑把握中。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在对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关系的追问中彰显出鲜明的伦理向度。
    • 戴振威; 陈旭; 黄依漫; 王浩; 肖伟军; 苏小游
    • 摘要: 为梳理国际疫苗犹豫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呈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Web of Science收录疫苗犹豫为主题的1239篇文献为分析样本(1994年~2021年),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挖掘疫苗犹豫研究的前沿热点,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结果发现国际上疫苗犹豫相关研究热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犹豫、父母对儿童接种疫苗犹豫、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犹豫等,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犹豫为代表的伦理问题较为突出。我国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疫苗犹豫研究的重视,并制定符合伦理的政策,从而提高我国群众疫苗接种率。
    • 谢亚可
    •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已然引发了诸多伦理争议。本文以今日头条用户对于"2020年全球十大人工智能事件"的评论为样本,使用共词分析法对用户关切的人工智能伦理向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本主义"是用户最为关切的核心伦理向度,"算法透明"为用户关切的伦理向度盲区,"审慎和节制"成为用户伦理关切的新向度。社交媒体用户对人工智能的关切向度在应然与实然层面上存在一定偏差,我国用户的人工智能伦理观需要从技术、社会治理、法律、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引领。
    • 戴嘉树; 李湘怡
    • 摘要: 电影《孤味》通过一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情感冲突,揭示中西伦理观念碰撞与融合。电影从式微父权入手,塑造父位缺席下的家庭女性群像,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体谅和解,展示了中西伦理对话与和谐共融的可能。在角色塑造上,影片弱化了男性角色,以反传统的母亲形象强调女性主体地位的回归,为女性演绎自我创造一个更广阔的舞台空间。在中西家庭文化不断相互浸润的当下,展现传统“家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重新诠释。
    • 倪瑜婕
    • 摘要: 在《黑猫》这一短篇中,埃德加·爱伦·坡塑造了一位隐瞒真相的叙述者,实现了叙事艺术和伦理道德上的"效果统一"。故事中的叙述者以不可靠叙事和非自然的叙事元素隐瞒了故事背后蓄意谋杀妻子的事实,而在谋杀故事的背后,是叙述者背弃伦理身份却最终受到惩罚的道德寓言。作为艺术之"美"的追求者,坡并没有因此摒弃对道德之"美"的追求。坡在叙事中始终兼顾叙事和伦理道德的双重审美,提倡具有统一性的整体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