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阳明

王阳明

王阳明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85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15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1372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贵州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十七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哲学2014年学术年会等;王阳明的相关文献由2957位作者贡献,包括钱明、杨国荣、王路平等。

王阳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15 占比:98.81%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96%

专利文献>

论文:9 占比:0.23%

总计:3861篇

王阳明—发文趋势图

王阳明

-研究学者

  • 钱明
  • 杨国荣
  • 王路平
  • 何静
  • 贾庆军
  • 张新民
  • 华建新
  • 陆永胜
  • 佚名
  • 张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孙德仁
    • 摘要: 作为阳明高弟,陆原静素以喜好修养工夫为人所熟知.《传习录》收陆原静的问学内容,较为清晰地展现其从博学、养生到致良知的学思转进.转进始终围绕如何认领良知的为学进路问题展开,并反映出追求良知、体悟良知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知识化追求与对象性体认.而这种追求的特殊意义在于:使得良知在知识进路与对象性体认的主导下演变成一种思辨话语,从而丧失成德工夫的有效性.陆原静在为学进路上的困境与转进,既是王门弟子广泛出现的问题,也是阳明倡导致良知教所要解决的重大弊端,从侧面显现致良知教作为为己之学的本质特征.
    • 牛磊
    • 摘要: 对宋明理学家而言,如何理解四端之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程朱一系的解释中,仁之德性"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是四端之中心.阳明学兴起后,由于王阳明对是非之心的强调以及"知""智"古字相通,因此部分王门后学提出"良知为智"这一命题,并进而主张"知(智)亦统四端",倾向于以"智"的角度诠释良知,并通彻于心德之全部,希望由此彰显并保住心之超越性、涵盖性、主宰性以及纯粹至善无对性.仅以对是非的判断定义良知,引发了部分学者以后天之念而非道德本心理解良知的歧见,由此又引起了王门内外学者的理论反思.
    • 吴益生
    • 摘要: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到揭示致良知宗旨之前,是其思想上的中年时期."不动心"与"不动气"作为主体精神稳定和内在力量成熟的体现,在阳明这一时期的生存境域中出现频繁,二者共同构成其静定工夫论言说的重要脉络.在应对军事与政治的双重危机中,心气不动之所可能,与阳明自信本心以及义理担当密切相关.气的顺适与心的静定,乃为同一事件,皆指向主体对生生不息的本体之探索与契会.阳明教揭良知之后,二者皆被纳入致良知工夫中去.从不动心(气)到致良知,阳明的学养造境从中日显邃密精微,圆熟自然.中年时期的王阳明最终得以突破自我生命的限制,在生活世界与思想世界中实现了双重开拓与转进.
    • 郑泽绵
    • 摘要: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不同于阳明后学的“良知现成”,宜从时间意识的维度并在儒释道互动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良知不是超越时间的本体,而是有时间性的。良知典型地表现为道德意识对凡俗的私意计度的时间意识的斩断;“良知见在”不是理论陈述,而是实践的指点,也即让学生专注于当下的、非功利的道德实践,放下对过去与未来的执着与算计。“见在”在阳明用语中大多数应当理解为“尚存”,“良知见在”即“良知尚存”,虽不完满,但蕴含着缺而待圆的动势。此语警策人们:当下一念良知醒觉就该行动,沉浸在非功利的时间体验中从事道德实践。阳明论“良知见在”时还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可见它与意念管理有关,钱德洪、邹守益、孙应奎与王畿等阳明后学都点出了这种关联。在时间体验上,道家与佛教对儒家构成了挑战:庄子有“无古无今”、郭象有“忘先后之所接”、禅宗有“前后际断”和“无念”。阳明点出“良知见在”,化用了禅宗的斩截的时间体验工夫,以工夫论之“断”求本体论之“续”,才使儒家从佛道的威胁中突围,而觅得新的工夫进路。
    • 张爱军
    • 摘要: 世间事无论繁简,要想做好,就要如王阳明所言之——“事上磨”。所谓事上磨,就是不仅要长期反复磨炼,更重要的是坚持在一件事上磨,如果三天两头换一件事,最后啥也磨不成。王阳明一生痴于心学一件事,方能立言、立德、立功。你我皆凡人,想做成一件大点的事,恐怕也不能例外。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算是大事了,不能不事上磨。
    • 高丽娜
    • 摘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昔日,王阳明龙场悟道,说出“此心光明,亦复可言。”史铁生在病中写下:“最后的练习是沿悬崖行走/梦里我听见,灵魂/像一只飞虻/在窗户那儿嗡嗡作响/在颤动的阳光里,边舞边唱。”林清玄最后一条微博说:“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 许怀林
    • 摘要: “平茶寮碑”作为感受王阳明心学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点问题必须厘清。一是茶寮碑的命名,不能因袭陈言,称为“平茶寮碑”。茶寮碑是指茶寮地方的石刻碑文,绝不可添加“平”字。如果写作“平茶寮碑”,便给茶寮赋予了盗贼山寨据点含义,与客观事实相背离。二是崇义县建县的年份,不该定做正德丁丑年(1517),应是正德己卯年(1519)。考察王阳明奏疏公文、《明会典》《明实录》等官修史料,崇义县从正德十二年丁丑闰十二月初五“题奏报可”,至正德十四年三月丁酉“从之”方算正式建立。王阳明“破山中贼”后建立新县治,继而精心“破心中贼”,定“南赣乡约”“十家牌法”,提倡伦理,移风易俗,是“知行合一”理念的重大实践。
    • 艾冬景; 郭万金
    • 摘要: 王阳明是明代最具魄力的思想大师,同时还是一位被哲学名声所掩盖的性情诗人。虽也曾"溺志辞章之习",但进德修业却是更为核心的人生关注,诗文始终被其视为"道德"余事。追慕狂者品格、豪杰精神的王阳明虽以"讲学明道"为志,但对"本于性情"的应酬文字亦有一定认可,良知学说中本就包含着对个体志愿的积极关注,而此,正是阳明心学对于诗歌的最大宽容所在。
    • 陈力祥; 汪美玲
    • 摘要: 船山在知行观上的批判并不直接针对朱子之知行观,而是直接针对朱子后学以及阳明学之知行观。在深入考察及同情之了解的基础上,船山认为朱子后学“知先行后”观的问题在学理上判其为“划然之序”,即强调“知”“行”工夫截然两分;在现实流弊上判其为“玩物丧志”,即学者久浸名物而丧失主意。船山认为阳明“知行合一”的主要问题在学理上为“以知为行”,在现实流弊上则为“失者恍惚”,在学术根基上则为释氏之学;朱子后学与阳明之知行观具体问题各有不同,但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离行以为知”。船山秉持接续孔孟、横渠、朱子之正学的学术使命,将“知行”使用对象之外延限定于学者群体,以“实”重定知行概念之内涵,建构了强调实际效用最大化的“行先知后”及“行可兼知”的知行观。船山以“实”为儒学精神特质,并以此为基础重构儒学知行观,其指归在反儒学之空疏化及拒异学以守正学。
    • 罗玉亮
    • 摘要: 1.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欲望"二字遮蔽了良知,才让人心变得难以直视。对此,你怎么看?测评要素:自我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评分参考:(1)王阳明的这一观点说的是,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欲望往往会遮蔽一些人的良知,让他们的心理变得难以直视。(2)其实,人有欲望是好事。正是有了欲望,人才会围绕这个欲望去努力奋斗,社会才能因此而进步。然而,过度的欲望则是个坏东西,它会遮蔽一些人的良知,让他们的心理变得难以直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