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
生态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5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哲学理论、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2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62941篇;相关期刊554种,包括学理论、内蒙古社会科学、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2014年中国武义·江南养生旅游论坛暨全域化生态养生旅游研讨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等;生态哲学的相关文献由857位作者贡献,包括包庆德、乔清举、李世雁等。
生态哲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2941篇
占比:98.66%
总计:63795篇
生态哲学
-研究学者
- 包庆德
- 乔清举
- 李世雁
- 余谋昌
- 卢风
- 杨虹
- 关文信
- 孙淑萍
- 陈红兵
- 颜悦南
- 丘名实
- 夏文利
- 张瑞
- 蒙培元
- 刘福森
- 李丽
- 林坚
- 章和杰
- 胡晓艺
- 陈墀成
- 陶火生
- 刘扬
- 叶平
- 周志山
- 孔令宏
- 思多
- 朱惠莉
- 李娜
- 王小丁
- 王耘
- 王金柱
- 罗顺元
- 蛰泰
- 辛欣
- 韩亦菲
- 乌尼日1
- 乔沙
- 何晓
- 余玉湖
- 侯元兆
- 倪富静
- 倪瀚
- 傅含芳
- 关春玲
- 冉毅东
- 刘瑞
- 刘红
- 刘金
- 努尤甫提·拉提非克
- 努尤甫提·拉提非克2
-
-
黄闪闪;
郭春喜
-
-
摘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交互及对立关系的产生与消解的伟大创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涵以及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哲学思潮对现代生态问题的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协同、人的全面发展等辩证关系出发,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从理论维度上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从实践维度上看,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体系化发展,探索构建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从时代价值维度看,是我国对全球生态问题和发展责任的积极关切和自觉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全球生态安全共治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新方案,也为全球生态建设提供新智慧。
-
-
王希科
-
-
摘要:
中国古代先哲们对生态问题进行过诸多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制天命而用之”等思想,是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仁爱万物”“以礼制欲”等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先哲对自然的道德关怀。这些生态智慧,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
-
唐德晟
-
-
摘要:
以庄子“道论”“气论”和“齐物论”为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基础,探索“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发展原则以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态循环意识,探求庄子生态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代价值。
-
-
黎祖交
-
-
摘要:
卢风和王远哲合著的《生态文明与生态哲学》一书,于2022年4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内容如下: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学者是德国学者伊林·费切尔。此一概念的提出,为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提供了最具有综合性的思想框架。人类思想史将会证明,此一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创新之一。工业文明在20世纪60、70年代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暴露了它的深重危机。如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必须走向生态文明才可能谋求可持续发展。
-
-
高娜
-
-
摘要:
消费是社会大众的主要金融活动之一,而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组成的关键部分,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有着正向促进的意义,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也有利于金融的发展,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文章聚焦绿色消费的生态哲学思维的实践应用,从绿色消费的生态哲学的角度理解绿色消费,为绿色消费及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作出理论性的贡献。
-
-
李坤梁
-
-
摘要:
人化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重要成果体现。总结贵州凤冈龙潭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运行以及保护理念,从生态文明思想和人化自然观的角度思考凤冈龙潭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先在性的建设逻辑、人依靠自然的运行理路以及遵循生态自然规律的保护理念,追溯凤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着力推进县域现代化建设。
-
-
白洋
-
-
摘要:
佛教生态哲学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基础,所衍生出的“依正不二”“无情有性”等思想内核,具有整体主义认识论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现代生态学等理论工具对其加以甄别和诠释,不仅可以为“生命共同体”“自然价值论”“绿色发展”等环境法理论的正当性提供参照,还可以为环境法的整体主义实现进路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特别是“诸法缘起”之于法律体系生态化、“依正不二”之于人类环境权证成、“无情有性”之于自然价值逻辑顺位、“众生平等”之于生物安全与动物福利法律保护、“清净国土”之于环境教育法社会功能发挥等环境法理论与制度完善层面,具有一定思想启示性价值,对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环境法学领域的转化和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
-
刘秦民
-
-
摘要:
“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的全新理念,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判断,又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性与整体性的现实肯定。“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从生命的有机性、生成性、活动性和系统性来描摹人与人的对象世界的,超越了人与自然对立二元思维对自然或人的单一肯认;另一方面更是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与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表达出来的全新生态哲学理念。因此,“生命共同体”既是生命反思生态问题中的哲学理念,强调从生命视野出发去考察生态问题;又是追求生态和谐的实践理念,强调自然内部各要素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建三者的有机统一;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以实践作为构建原则,以具有“生命”属性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对象,以共同体的方式,为解决当今人类生态问题以及实现生命繁荣所提出的现实方案。
-
-
胡晓艺
-
-
摘要:
“无极”“太极”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通过哲学史的学术梳理可以“说”出汉民族的致思历程,而以文字为认识论,对汉语“极”字作哲学分析,则可以“道”出汉民族本源的生态存在。由此出发对汉语生态哲学进行思考:一方面,对汉语文字进行生态哲学维度的挖掘,汉语文字作为一个生态的系统,可以“道”出汉民族天人合一、心物同源的存在,词汇的边界拓展道出汉民族思维的“活络”;另一方面,从汉语文字角度对中国哲学具有生态意蕴的命题、概念进行开掘,汉语“道”生态,需要哲学学者去“道”哲学,对汉语生态维度的“天地不言”予以哲学的“再言”。“极”高明而“道”中庸,于“静默”的“书写”中突破西方语言哲学“词”与“物”的逻辑,代之以“文”与“道”的学术自觉,探索从让哲学“说”汉语,到让汉语“道”哲学的当代“讲”法。
-
-
刘冰月
-
-
摘要:
奥德姆在《生态学基础》中把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贯通的整体论思维,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对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学哲学三者概念及相互关系进行解读,分析奥德姆整体论思维的涌现论原理、扩大尺度问题研究的内在哲学意蕴以及探究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的关系,挖掘它们对于提升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资源,对人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
-
Zhou Guowen;
周国文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自然智慧是对自然界保持敬畏态度的有识之士对宇宙及世界的万事万物认识和思考的结晶.立足于对自然智慧的触及,人类在既往环境哲学的认知上寻求着生态学知识的融入.把握着自然智慧的生态哲学是一种更高意义、更宽界域的哲学.它是环境哲学面向生态学知识的一次主动转向,也是自然生态世界纳入哲学思辨的有效变化.借助于环境与哲学的深度契合予以当今全球生态社会的新范式,其所内涵的新理念也正在生成.这种扎根于本土的生态哲学之新理念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生态哲学的新时代气质;2、生态哲学的新问题思路;3、生态哲学的新结构质素;4、生态哲学的新现实面对;5、生态哲学的新世界视域;6、生态哲学的新实践话语.生态哲学的新理念若能构筑起自然智慧的新高地.它建构起的将是一种紧密联系时代的新的现实图景.而在新维度的界域范围内,生态哲学将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格局展示具有永恒感的哲学之脉络.
-
-
乔清举
- 《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其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其所谓天的规定性"生生",是自然的"合目的性",其所谓人的规定性"为天地立心"、使万物"尽性".儒家把道德共同体推及整个自然界,从宗教、道德、政治三个层次展开对于自然的生态性认识和保护,具有整体主义的特点.在宗教层面上,儒家保留着自然之魅的观念,认为一些动植物具有神性,要求祭祀它们,祭祀土地山川,"报本反始".在道德层面上,儒家把仁理解为"爱人以及物",提出"德至禽兽""泽及草木""恩及于土""恩至于水""恩及于金石"等说法.在政治层面上,历代政权都设立官职、颁布政令、法律保护自然.生态地存在是人类根本的存在方式;发掘传统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
LI Shi-yan;
李世雁
- 《中国智库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常态暨环境与健康伦理自觉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突飞猛进的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大有希望的未来,可是,技术异化、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焦点,如何行动成为哲学关注的主题.生态哲学就是哲学转向行动,是行动的哲学.它提倡关系、有机、整体,以此为基础关注人的行动,生态哲学意味着生态性的哲学.哲学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主题,这是哲学在不同时代的外在转向;哲学还有其内在发展逻辑.从外在的转向和内在逻辑的研究可以看出生态哲学就是哲学本身的发展.它的构成应该有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生态方法论.生态方法论体现为环境伦理学.由于生态哲学是哲学转向人的实践、人的行动,哲学在关注世界、关注人的思维之后,关注人的行动就是发展的必然.环境伦理、生态道德就是人的行为规范,环境伦理学把人的道德关怀扩展到生态环境,生态哲学才会在环境伦理学领域里率先发展起来.生态认识论的研究可以从人类思维的历史分析中来阐释.在时间维度的整体中,考察哲学思想的历史.从哲学的逻辑起点开始,研究不同时代哲学所关注的主题,分析生态哲学思想之所以生成的逻辑必然性,解析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思维整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这是认识论维度的生态哲学研究.生态本体论体现了生态世界观,本体论可借助于自然科学成果来研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哲学把认识世界的任务交付给了科学,生态哲学的本体论有着丰富的科学基础.那么生态哲学本体论的阐明就离不开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宇宙论是最宏大的自然观,它对生态本体论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现代自然科学所提供的作为生态哲学科学基础的生态学科学、地史地质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混沌理论等等如何支撑生态哲学,如何深化有关生态本体论的研究,更是研究生态本体论不可缺少的.
-
-
-
李丽;
李明宇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应该结合中国生态梦视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其现实指向性.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时应始终贯彻系统性和整体主义的原则,完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观的多重建构,体现本土优势和历史超越性.
-
-
张云峰
- 《2014年中国武义·江南养生旅游论坛暨全域化生态养生旅游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生态哲学思想是当代全域化生态养生旅游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道教中"天人合一"、"天父地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和"人为万物之灵"等思想蕴含了当代生态伦理学中生态整体思想、尊重和感恩生态环境思想、万物平等思想和环保职责思想等理念,契合了全域化生态养生旅游的哲学内涵和哲学维度.道教生态哲学思想对发展当代全域化生态养生旅游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代发展全域化生态养生旅游,要以传统生态文化中“天人合一”观为核心。道教思想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等极其广博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智慧,与现代生态学理论相比有许多共通和契合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思想理智并妥善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这不仅为丰富和发展当代生态学理论提供传统资源创造了可能性,也对全域化生态养生旅游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
-
李世雁;
张宏旭
- 《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沈阳机器人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作为美国生态哲学的开拓者,梭罗的生态思想超越了爱默生超验主义的束缚.他从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本处于平等地位,不仅如此,人可以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更准确的思考人生的意义.梭罗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飞跃.
-
-
赵卿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当代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分析主要涉及生态哲学研究的三个层面,依次为:生态哲学本体论(生态观)、生态哲学认识论(生态认识模式)与生态哲学价值论(生态价值观)."人为山川代言"命题是中国山水画论中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典型命题,即人类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为自然事物作"代理",就像成年人给未成年的幼童做法律代理那样,"代言"必然以"照自然原样去讲"为前提和原则.这一命题背后隐含着一系列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话语,分别对应于生态哲学研究的三个层面,诸如为自然代"言"的本质内容("生生本体论")、代"言"的方式("生命整体认识论")、代"言"的价值("生生价值观").由此可见,以"我为山川代言"命题为典型,可以为当代生态哲学提供一套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话语,这对当代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构建的意义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
-
Yuyu hu;
余玉湖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包含着人类历史发展与外部自然存在相互创造、相互适应的有机统一.本文通过分析人类历史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批判传统历史观的片面性,阐述人类支配自然的必要性、条件性和社会性,说明进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实现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对于人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人们面向未来探索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与自然平衡的有效途径提供思想支点.
-
-
-
-
-
-
-
- 海盐华工机械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0-07-10
-
摘要:
一种生态砖及包含该生态砖的生态保护坡。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保护坡,所述生态保护坡包括挡土墙12,所述挡土墙12由上述方案所提供的生态砖A组合而成,所述挡土墙12挡靠与土坡13外侧形成生态保护破。所述生态砖,砖体呈等截面拉伸结构,所述砖体的截面特征包括第一支脚、第二支脚、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前后布置,所述第一支撑台位于第一支脚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台位于第二支脚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台与第二支撑台之间设置有从第二支撑台往第一支撑台方向倾斜向上的倾斜坡度,在该倾斜坡度上设置开口朝外的第一过水槽,所述第一过水槽将倾斜坡度分隔为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之间具有开口向下避让槽。
-
-
-
-
-
-
- 海盐华工机械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0-12-22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砖及包含该生态砖的生态保护坡,所述生态保护坡包括挡土墙12,所述挡土墙12由上述方案所提供的生态砖A组合而成,所述挡土墙12挡靠与土坡13外侧形成生态保护破。所述生态砖,砖体呈等截面拉伸结构,所述砖体的截面特征包括第一支脚、第二支脚、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前后布置,所述第一支撑台位于第一支脚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台位于第二支脚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台与第二支撑台之间设置有从第二支撑台往第一支撑台方向倾斜向上的倾斜坡度,在该倾斜坡度上设置开口朝外的第一过水槽,所述第一过水槽将倾斜坡度分隔为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之间具有开口向下避让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