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0年内共计74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42篇、会议论文57篇、相关期刊2169种,包括船山学刊、求索、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第二届气象科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服务老年产业研讨会、首届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国际论坛等;庄子的相关文献由582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春根、于丹、马启俊等。
庄子
-研究学者
- 徐春根
- 于丹
- 马启俊
- 邓联合
- 刁生虎
- 王焱
- 张爱民
- 佚名
- 刘生良
- 张洪兴
- 白宪娟
- 傅佩荣
- 叶春雷
- 贾学鸿
- 孙雪霞
- 陈赟
- 韩焕忠
- 黄圣平
- 张京华
- 李波
- 那薇
- 高深
- 王英娜
- 郑笠
- 郭继民
- 晁福林
- 蔡觉敏
- 陈启庆
- 魏义霞
- 鲍鹏山
- 万勇华
- 于雪棠
- 佀同壮
- 吕新兵
- 周黄琴
- 宋辉
- 宗明华
- 庄子
- 徐磊
- 时晓丽
- 李生龙
- 王玉彬
- 王芳
- 刘洪生
- 华云刚
- 吴小洪
- 宋晓璐
- 李方
- 李智福
- 李霞
-
-
陈赟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庄子·逍遥游》中的藐姑射山神人作为最高自由主体的寓言化表达,其显现有着透视主义的机制,即对着不同存在层次的主体而有不同的显现,这才是最高自由主体有着神人、圣人之不同面貌的根本原因.神人所居住的藐姑射山之远与近,并不是物理的客观距离,而是知行工夫所开启的距离,因为世人不识,所以遥远.圣人能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达到高度的平衡与统一,能够做到出入相即,即以出世的精神来从事入世的事业.圣人虽能转化他者,却不以此为目的,而只是专注自己的修身养神,故而转化外物对他们而言只是其自我转化的副产品;这其中的根本在于圣人不以功为功,而是引发、调动百姓之自为其功,因而其功是无功之功,即他的功不是直接应事成物,而是让物自成、让人自功;同时无功之功本质上又是功效之最大化,即充分调动了百姓民人之功,使得所有人都成为功效的施动主体.
-
-
孙明君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德”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庄子在《德充符》中对“德”的概念进行了集中阐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德充符》中“德”的基本内涵表现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处世原则,这一处世原则需要通过心的修行不断内化,并臻于“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与物为春”告诉我们庄子之德不是冰冷的,它具有春天般的温暖.为了达成“成和之修”“游心于德之和”的修行与境界,庄子主张“忘形”与“无情”.《德充符》不仅在心(灵府)、形(形骸)的层面探讨修德之法,还间接论及修德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庄子的德论是庄子道论思想在现实世界的落实.孔孟的道德是一种人伦道德,庄子的道德是一种自然道德.在中国古代道德哲学发展史上,庄子的德论占有重要的一页.
-
-
卞清波
- 《江海学刊》
| 2020年
-
摘要:
在玄佛合流的历史演进中,《庄子》的“身影”有一个从隐到显、从暗到明的过程.从庄学的角度考察,可将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东汉末年,《庄子》在小乘佛学与黄老道之外蛰伏与萌动;(2)正始、竹林时期,《庄子》在思想界生机勃发;(3)西晋时期,郭象注庄、般若经重译,庄学长出强干劲枝;(4)东晋时期,“逍遥游”重释、“支理”风行,般若学发展出六家七宗,庄学开出绚烂之花;(5)东晋末至南北朝,《肇论》出世,佛学转向,庄学结出丰硕之果.关注与考察《庄子》在玄佛合流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利于我们深入分析、了解佛教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及发生机制.《庄子》在玄佛合流的进程中扮演了中外思想对话与融合“最大公约数”的历史角色.《庄子》丰富深邃的哲学内涵及其充满魅力的表达方式,在思想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
-
-
-
-
-
-
-
-
张明国;
田一涵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庄子》对技术持有的态度主要有:赞美技术;批判技术.学界阐明《庄子》批判机械技术的深层原因,但对《庄子》赞美技术,缺乏深刻论述.《庄子》赞美的技术是符合"道"的技术,且具有"经验性"、"游戏性"等特性,它在认识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及技术管理上给人们深刻启示.
-
-
杨秀礼
-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鲲鹏故事在《庄子》文本中,至少存在变形互化(鲲化而为鹏)与独立并存(鲲鹏共时并存)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均有北(冥)为鲲,南(飞)为鹏的情节设置.这种类型及其设置的生成契合于《庄子》作者1所掌握的四象观念知识.当以四象为星象、四时概念,进行动态考察,鲲鹏故事展现为变形互化类型,并形成封闭自足的循环体系;当以四象为地理方位概念进行考察,鲲鹏故事则展现为共时并存类型.这一解读在一定层面可弥补当下神话学对鲲鹏故事(鸟鱼神话)研究的某些缺失.
-
-
贾学鸿
-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作为IP剧中的优秀作品,《琅琊榜》成功展现出《庄子》思想的内涵.片头破蛹为蝶的画面组合、梅长苏囊括天下的思维框架、冰清玉洁的人格风范,以及他与皇帝、夏江直接对峙的情节,是《庄子》"庄周梦蝶""藐姑射神人""虚而委蛇"等理念的视觉显现.琅琊阁、芷萝宫象征道家胜境,江湖与朝堂的对应,代表天道运化的格局.梅长苏、蔺晨、周玄清、静嫔等艺术群象,是一系列具有"道"性的"游方之外者".影视剧的视觉化表达和蒙太奇手法,与《庄子》通过寓言论道、依靠对话烘托人物、借助故事结构阐发理念的艺术手法具有相似性.
-
-
-
王昌俊
- 《第四届岭南内科大会》
| 2016年
-
摘要:
庄子(约前369年一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被后世道家尊为养生鼻祖.本文试对庄子的养生思想做一简要分析.养生的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即是祛疾。庄子认为最好的祛疾办法是预防.即安时处顺,顺势而为,乃得养生之道。
-
-
-
谢清果
- 《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庄子》中充溢着语言沟通的智慧.本文以剖析"轮扁斫轮"的故事为切入点,全面阐述庄子的语言观,以洞悉其对于语言传播的基本观点:一方面反对贵书贵言,追求"得意而忘言"之境;另一方面又巧妙地使用寓言、重言、忘言等语言传播方法,达到交流的目的.总之,庄子既强调语言沟通的困境,又提出了超越这种困境的方法.
-
-
丁树栋
- 《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2017年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从有文字记载看,中国养生学的始萌,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据甲骨文考证,当时人生病祈祷祖宗保佑,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和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祈求福佑.这是养生思想的萌芽.春秋战国之世,养生思想丰富多采,这些学说的产生,与诸子峰起,百家争鸣有着密切关系.这不仅是因为其有关内容出于诸子著作中,而且这些内容本身就是诸子立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呂欣
- 《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以《易》释《庄》,是明清之际三教会通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觉浪道盛作为汇通儒释的代表人物,其以《易》释《庄》思想颇具研究价值.《天界觉浪禅师全录》的很多文本中体现道盛易学思想的表述总与庄学相连.从中可考知明清之际的社会环境下,高僧觉浪道盛对《易》与《庄》关系的理解,继而通过觉浪道盛对庄子定位的把握,展现其思想对钱澄之、方以智等人学说的重要影响.
-
-
刘克明
- 《第二届气象科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以《老子》、《庄子》的环境哲学思想为题,讨论了《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治人事天莫若啬"利用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庄子》以道观分、"道通为一"、"无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以及"以己养养鸟"与"以鸟养养鸟"的论述;由是观之,中国哲人曾经拥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去面对现实问题的思路,老庄环境哲学思想颇具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