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观
技术观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55285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学术探索、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新媒介与当代文论转向”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论分会成立大会等;技术观的相关文献由310位作者贡献,包括苏振锋、唐小俊、侯大银等。
技术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5285篇
占比:99.81%
总计:155581篇
技术观
-研究学者
- 苏振锋
- 唐小俊
- 侯大银
- 翟淑君
- 姜振寰
- 徐奉臻
- 王礼力
- 肖峰
- 颜士刚
- 于骐鸣
- 何钰
- 张明旺
- 彭秀丽
- 李哥
- 李立生
- 杜治政
- 杨国栋
- 樊学强
- 王兴业
- 王杨
- 王秋萍
- 王筱军
- 章伟民
- 谢咏梅
- 赵迎欢
- 邢文霞
- 金惠敏
- 陈凡
- 陈文化
- 黄建雄
- Cai Meiying
- Chen Jia
- 丁启文
- 丁珊
- 丰涵(编译)
- 于春玲
- 于正坤1
- 于艾君
- 亓晓飞
- 任暟
- 任蕾
- 何丽
- 余绪缨
- 余荣环
- 佳音
- 侯渡舟
- 关兵
- 关福琴
- 农焕平
- 冯友梅
-
-
陆文斌;
陈发俊
-
-
摘要:
作为庄子哲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思想,是其本体论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凸现。以“道”为分界线可将庄子技术思想中的“技”分成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庄子视为“损人害物”的“技”。它使人背离了“道”,破坏了物我平等的关系。第二个维度是顺应事物自然本性,依“道”而行的“术”。它虽然具有不可言说的特征,但是却自然地镶嵌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庄子技术哲学思想中的“技”与“术”进行较深层次的探讨,在阐释“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什么是“术”“术”的特征以及怎样才能达到“术”。这将有助于人们转变技术的发展理念,明确技术使用的边界,推动构建天人合一的物我生存之境。
-
-
李润洲
-
-
摘要:
在教育哲学看来,技术不仅指名词意义上的各种教育技能、技巧、方法与手段以及各种物化的工具、设备与信息媒介系统等,而且意味着动词意义上的技术过程,是名词意义上的技术对教育的解蔽、敞亮与构造,是“进行教育的技术”,表现为教育者为了育人运用知识、技能凭借各种工具、媒介技术传授系统知识、培育学生情感、磨砺学生意志与健美学生身体的过程,它具有育人性、情感性与艺术性等特征。按照不同的标准,教育技术至少可分为本源技术与介入技术,“硬”技术与“软”技术,通用技术与专用技术。教育哲学技术观的践行则需秉承教育初衷,为技术“立心”;提升技术素养,将硬技术“软化”;达成人机协同,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
-
齐承水
-
-
摘要:
马克思技术观以人学为根本遵循,具有丰富的人学内涵。马克思技术观蕴含着完整而严密的人学逻辑,即现实的人、实践人学和人的发展是技术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归宿。透视技术的内在本质,需要坚持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并深入阐释技术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技术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统一,技术的阶级性与公共性统一。马克思技术观具有浓厚的人学现实关怀,即以技术的生产力价值促进人的解放,彰显技术关于人的自由价值的现实追求,并以技术审美价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
-
郭顺峰;
涂艳国
-
-
摘要:
梁漱溟的教育研究博杂宽广、立意深邃、论著颇丰,其职业教育思想散布在他的诸多论著之中。梁漱溟在其特殊的职业观和技术观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符顺,以培训成人、建设乡村为主要目的,以“人生行谊教育为基点而发达其他知识技能教育”,重视教育对象的精神陶炼,倡导“教学做合一”等思想主张。梁漱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如何营造职业平等的社会氛围,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方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可提供重要启示。
-
-
张晓玉
-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由此引发了哲学家们对科学技术的深思。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技术观比较为线索,分别阐述了二者技术观产生的背景基础和技术的本质作用,并在二者技术观思想的探讨中揭示出一个共同的目标,即研究如何面对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
-
王杨
-
-
摘要:
本雅明常常被诟病为“技术决定论者”。的确,作为一位技术进步论者,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大众化与政治化,而革命的艺术家则通过运用先进的技巧或技术来制造“震惊”艺术,从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并最终实现革命的救赎。这在本雅明对小说、摄影以及电影的论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纵观本雅明不同时期的众多作品,可以发现这种技术乐观主义明显存在于他前期的作品之中,而其后期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他对经验贬值的哀悼,对技术现实应用的担忧,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对传统艺术灵晕的留恋之情。这种矛盾正是本雅明技术观的两歧性的体现。
-
-
王杨
-
-
摘要:
本雅明常常被诟病为"技术决定论者".的确,作为一位技术进步论者,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大众化与政治化,而革命的艺术家则通过运用先进的技巧或技术来制造"震惊"艺术,从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并最终实现革命的救赎.这在本雅明对小说、摄影以及电影的论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纵观本雅明不同时期的众多作品,可以发现这种技术乐观主义明显存在于他前期的作品之中,而其后期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他对经验贬值的哀悼,对技术现实应用的担忧,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对传统艺术灵晕的留恋之情.这种矛盾正是本雅明技术观的两歧性的体现.
-
-
-
吴瑕
-
-
摘要:
技术观是指人们对技术问题的总体看法和观点.教育者不同的技术观能导致不同的技术教育实践取向.文章以米切姆的技术哲学框架为基础,阐述作为人工物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和作为意志的技术的技术观.在此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和抽象,探讨了体现不同技术观的学校技术教育形态,包括"示范—模仿"的工具型技术教学、"讲授—应用"的知识型技术教学、"试验—设计"的改进型技术教学和"探究—创新"的发展型技术教学.
-
-
-
颜士刚
-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技术界定的"总和说"将技术置于人之外,割裂了技术与人的天然的固有联系.本文拟从人类学视野重新梳理"技术与人"的关系,并考察"教育与人"的关系,试图打破技术认识的樊篱,从本体论上解决技术的认识问题,以重新阐释教育领域的技术观,指出在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育领域之前,教育的所谓“无技术”状态,其实并非无技术,而是技术已经完全融入教育之中,只不过未被察觉。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育领域初期,确实是一种辅助和补充,可以看作可有可无的工具,但当计算机网络已经将整个地球变成“平的”,变成“地球村”,人类的教育资源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统整,教育的方式、学习的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仍然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显然不符合事实。而只有“技术是教育的存在方式”这种认识才能阐释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的深刻影响。
-
-
肖峰
- 《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
| 2007年
-
摘要:
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成为主导型技术或"技术转型"的发生,必然导致"技术观"的转型:我们在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技术的含义已经不能涵盖新技术的许多特征,从而需要对技术的对象、技术的目的和结果等问题加以重新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一般技术哲学中对技术的传统理解的"挑战",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哲学技术观。
-
-
Chen Jia;
陈佳;
Cai Meiying;
蔡美莹
- 《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波兰尼默会技术知识观的主要以他的默会知识观与技术观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波兰尼关于默会技术知识的内涵与本质.波兰尼的默会知识中的技术思想体现在将技术与科学、技能相对比的过程,并体现了一种具有功利主义的技术观以及将技术看作知识的"知识论"观点.波兰尼的默会技术知识观是以"人"为中心的知识观,是通过将附带觉知的对象整合进焦点觉知的对象,从而实现技术活动的细节内化到人自身中的"身心合一"的统一体.
-
-
金惠敏
- 《“新媒介与当代文论转向”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论分会成立大会》
| 2012年
-
摘要:
麦克卢汉的命题"媒介即信息"意味着一种为电子媒介所标志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它教导我们,其一,媒介的本质就是其后果,其二,此后果的发生方式是通过人的感觉,其三,如果说文学以感觉为务,那么媒介研究就应该成为文学研究.麦克卢汉读到了庄子"抱瓮出灌"的故事,但这则故事主要是支持他媒介研究的"后果范式",而对于媒介后果的发生特点即整体性和感性的支持,虽不能说绝无,然毕竟十分稀薄,需要拐弯抹角的阐释.其实,庄子对于技术的整体性和感性有大量的直接的论述,惜麦克卢汉未能寓目.麦克卢汉后来遇到了老子,但仍然是飘忽的"神遇",而未能彻底坐实于文本层面.麦克卢汉与道家或扩大而言中国文化的对话需要重新建构,在此建构中庶祈开拓出中国媒介生态学的未来.
-
-
金惠敏
- 《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麦克卢汉的命题"媒介即信息"意味着一种为电子媒介所标志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它教导人们,其一,媒介的本质就是其后果,其二,此后果的发生方式是通过人的感觉,其三,如果说文学以感觉为务,那么媒介研究就应该成为文学研究.麦克卢汉读到了庄子"抱瓮出灌"的故事,但这则故事主要是支持他媒介研究的"后果范式",而对于媒介后果的发生特点即整体性和感性的支持,虽不能说绝无,然毕竟十分稀薄,需要拐弯抹角的阐释.其实,庄子对于技术的整体性和感性有大量的直接的论述,惜麦克卢汉未能寓目.麦克卢汉后来遇到了老子,但仍然是飘忽的"神遇",而未能彻底坐实于文本层面.麦克卢汉与道家或扩大而言中国文化的对话需要我们的重新建构,在此建构中庶祈开拓出中国媒介生态学的未来.
-
-
-
-
张明国;
田一涵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庄子》对技术持有的态度主要有:赞美技术;批判技术.学界阐明《庄子》批判机械技术的深层原因,但对《庄子》赞美技术,缺乏深刻论述.《庄子》赞美的技术是符合"道"的技术,且具有"经验性"、"游戏性"等特性,它在认识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及技术管理上给人们深刻启示.
-
-
张明国;
田一涵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庄子》对技术持有的态度主要有:赞美技术;批判技术.学界阐明《庄子》批判机械技术的深层原因,但对《庄子》赞美技术,缺乏深刻论述.《庄子》赞美的技术是符合"道"的技术,且具有"经验性"、"游戏性"等特性,它在认识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及技术管理上给人们深刻启示.
-
-
张明国;
田一涵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庄子》对技术持有的态度主要有:赞美技术;批判技术.学界阐明《庄子》批判机械技术的深层原因,但对《庄子》赞美技术,缺乏深刻论述.《庄子》赞美的技术是符合"道"的技术,且具有"经验性"、"游戏性"等特性,它在认识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及技术管理上给人们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