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学观

科学观

科学观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944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5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6250篇;相关期刊677种,包括现代哲学、心理学探新、中国宗教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6科学与艺术研讨会、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河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科学观的相关文献由966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巍、李醒民、孟建伟等。

科学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5 占比:12.72%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6250 占比:86.88%

总计:7194篇

科学观—发文趋势图

科学观

-研究学者

  • 崔巍
  • 李醒民
  • 孟建伟
  • 丁邦平
  • 叶浩生
  • 张谨
  • 于海波
  • 赵美娟
  • 钱学敏
  • 刘文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丽芬
    • 摘要: 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时代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包括大学基础英语、医学人文英语以及医学专业英语三个阶段,在各阶段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以围绕家国情怀、个人情怀以及科学观三个方面系统地挖掘课程思政要素挖掘,从而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融入,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 李树雪; 王博宇
    • 摘要: 贝尔纳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诠释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意在为科学如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提供框架性指导。他主张通过对科学教育、科学组织、科学出版物等的改组,使科学家具备人文素质,使科学得以规划式自由发展,从而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贝尔纳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核心主张是科学造福人类的理念,其贯穿在他对科学的历史、社会关系的分析与认知中,对未来科学的发展路径选择和科研机构的建制改革等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 王磊; 王幼军
    • 摘要: 现代性科技面相的主要特征是以科学价值整合一切其他认知价值,把科学理解的作用和目标的特殊图景纳入到现代性的自我图景中,这种特征起始于十七世纪科学革命激发的理性主义和知识现代化思潮。经过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世俗和进步潮流的推进,科学则演变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典范,并成为现代性和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了唯科学主义观念的蔓延。近年来一系列严峻的科学或技术事件频发无不与之有关,现代科技的发展面临着失控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严峻挑战,必须对启蒙运动以来以科技理性为中心的科学观进行彻底的反思,倡导和构建能够超越现代性的科学观
    • 李才华; 李乔
    • 摘要: 库恩强调科学发现过程的细节和社会事件的偶然性,而忽视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在科学认识活动的“主体-中介-客体”的结构中,库恩强调主体方面,忽视科学活动的客体。库恩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转向历史主义,开启了社会建构论。若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察,可以发现库恩科学观的局限性,即割裂逻辑与历史的矛盾关系、片面夸大科学活动中社会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延续西方的不可知论传统,这些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相悖。
    • 文建生; 苏敏; 宋健; 丛日旻; 屠威
    •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对照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得出: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类的历史,而特有的历史决定着个性与形态各异的文化。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多神宗教和比赛的形式就是基于古代西方城邦林立、战争不断的生存现实。近代奥林匹克运动谋求全球不同国家、种族之间的和平、平等、有序竞争。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和价值得以扩大和深远。中华文明从黄帝时期,就已经通过战争降服了周边。即使至古希腊同时期的春秋战国,名义上也还是按照周天子的分封列序,各诸侯王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君主。这就从精神文化层面决定了不需要出现多神宗教。这时的中华武术直接服务于军事战争。中华武术代表着中华原创文明的力量,以文明的成果止息争端并惠及其他的种族和邦国。但近代中国却屡受侵略,西方文明占据了主流话语权,西方的体育也就自然进位为世界主流运动。当代中华武术的发展,需要二者寻求共同点,在商业化、科技革命、机器大生产的背景下重新赋予中华武术世界化的意义。
    • 任一江
    • 摘要: 科幻小说的言说逻辑受到科学观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科学的启蒙从一开始便被“救亡”逻辑不断压抑,其复杂的现代性内涵始终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中,这导致了中国科幻小说步入了一条由科学启蒙的缺失最终走向启蒙反面的必然道路。它受到传统启蒙主题的“误读”,被“救亡”的要求入侵,通过革命意识形态的异变,直到建立了技术与政治的两重标准。科学的“神圣叙事”不但没有被充分祛魅,反而演变成为准宗教式的外部权威。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旧式框架,也是其主题演变的内在逻辑。
    • 郑达; 杨晓雷
    • 摘要: 在全球化的日常生活中,由智能机器生产的图像变得越来越普遍,图像在算法的驱动下,让机器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的表现.智能机器的视觉生产改变了社会中个体观看和认识世界的模型.各种机器设备积极地介入社会系统的运行框架中,机器视觉以一种非自然的方式观看着世界,并将它们所看到的以图像形式呈现给人类,观看者正在学习并且越来越习惯这种观看方式.本文基于科学观看的历史,分析机器视觉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以及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如何利用智能机器的视觉生产,打开我们认知世界的各种新的方式.
    • 任一江
    • 摘要: 科幻小说的言说逻辑受到科学观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科学的启蒙从一开始便被"救亡"逻辑不断压抑,其复杂的现代性内涵始终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中,这导致了中国科幻小说步入了一条由科学启蒙的缺失最终走向启蒙反面的必然道路.它受到传统启蒙主题的"误读",被"救亡"的要求入侵,通过革命意识形态的异变,直到建立了技术与政治的两重标准.科学的"神圣叙事"不但没有被充分祛魅,反而演变成为准宗教式的外部权威.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旧式框架,也是其主题演变的内在逻辑.
    • 杨玉照
    • 摘要: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思政教育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为一体进行了深入探讨,具体的教学举措包括问题导向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和校外导师教学,即"一体三教"课程教学模式.以上教学改革与创新举措,可以使学生走出"将知识狭隘化为科学,将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这一误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使之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李澄锋; 陈洪捷
    • 摘要: 一、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科学知识是科学活动最基本的载体。自现代科学在西方产生以来,关于科学知识性质的看法一直以“实证主义”科学观为主,即认为“科学是对发生在自然界的事物、过程和关系提出精确解释的学术活动,科学知识建立在17世纪发展起来的具有严格操作规范的观察与实验基础之上,是对自然事实的客观揭示与描述,因而是真实、超然且无偏见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