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技术理性

技术理性

技术理性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36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教育、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5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53683篇;相关期刊564种,包括学理论、北方论丛、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第三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第四届两岸教育政策学术研讨会等;技术理性的相关文献由87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佳燕、巨乃岐、陈凡等。

技术理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5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3683 占比:99.46%

总计:154519篇

技术理性—发文趋势图

技术理性

-研究学者

  • 刘佳燕
  • 巨乃岐
  • 陈凡
  • 于海量
  • 唐世纲
  • 张霞
  • 李建珊
  • 毛萍
  • 衣俊卿
  • 赵建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伦; 宋强
    • 摘要: 技术理性作为一种观念和能力,通过其伦理表征引导人类的行为。技术理性主要表现为追求最大化力量和力量最大化的力量伦理、追求产出最大化和投入最小化的效率伦理、追求规则与目标一致性的计算伦理、追求永无止境增长的增长伦理,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招致诸多负面影响和伦理风险。为了克服技术理性的负面影响,人类需要构建包括非力量伦理、责任伦理和发展伦理在内的新伦理。
    • 王长征
    • 摘要: “注意力政治”视域下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具有技术性的特点,其技术理性则表现为预期治理。预期治理使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具有重视能力塑造、未来预防、多方参与的内在意义,并塑造了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的形成、分配结构和内生调整的运作方式,同时预期治理也可能造成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简约化、嵌入失败和路径依赖的风险。因此要将预期治理与政策有效结合,注重参与者能力建设,借助多源流学习对治理过程进行战略式发展检视和评估,以实现地方政府的预期治理和注意力分配的技术理性价值。
    • 仝广辉
    • 摘要: 灾难片作为常见的电影类型,“救援”是其叙事的主线。在与自然的对抗中,人类的理性行动颇为重要,电影《峰爆》通过对于技术理性的倚重,展示了现代化科学工具的应用之美。同时,对价值理性的尊崇,彰显出“生命至上”的人文高度和对于集体主义原则的逻辑支持。《峰爆》中组织制度的高速、有效运作和由此呈现出的制度稳定性和制度顺畅化,成为电影叙事的内在机制。因此,《峰爆》以其硬朗、高效且成功的银幕救援进行了新时代下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一次理性主义的书写。
    • 简卫杰
    • 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点讨论了劳动异化问题。人在劳动异化之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成为非人,其中有资本因素、价值理论、商品要素、资本体系等的制约,同时还与“科学―技术―机器”装置体系和其所产生的技术理性息息相关。这一装置体系下的劳动异化问题表现在“科学―技术―机器”装置体系下的劳动问题、技术理性与劳动异化的纠葛、“资本―技术―商品”与劳动异化的是非恩怨三个方面。
    • 齐学红; 彭瑶
    •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众多资源和环境支持的同时,技术背后的理性主义也带来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去个性化、去主体性及去人文性等危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技术创造主体与应用主体的分离、学校科层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与教师发展之间的脱节等。进而提出突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可能路径:寻求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共生关系、改进技术化的评价方式以及加强主体对技术本身的审视与反思等。
    • 杨安
    • 摘要: 高技术与高情感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高情感,高情感的表达和实现也需要高技术。面对高技术和低情感的现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思想家先后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文化维度、资本主义制度维度对高技术和低情感的现实进行了批判,为中国处理高技术和低情感的难题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实现高技术和高情感的协调发展,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又要利用好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引导高技术与高情感协调发展。
    • 李珍珍
    • 摘要: 在技术理性统治下,19世纪的美国呈现出形式僵化、信仰缺失的社会状况。爱默生渴望发挥诗人的审美功用予以拯救:在形式上,爱默生指出诗人可以凭借神圣思想有机统一物质形式,让形式服务于思想的变化。这样一来,理性主义的形式逻辑、科技成果都将归结于诗人的思想内容中,受思想引领。在思想上,爱默生强调诗人的想象力和崇高情感都是受心灵本性的指引,并将其与宗教、伦理紧密相连,从而促使诗歌灵感、上帝启示、伦理法则都归拢于诗人的心灵,让神圣精神重新回到世俗生活中。然而,在实践上,爱默生的“理想诗人”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没能切实扭转技术理性下的信仰危机,但其在精神上却给当时的美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 吴颖
    • 摘要: 技术恐惧隐秘地存在于广大教师的心中,深刻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在线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教师易产生技术恐惧。长久以来,教师对线下教学产生路径依赖,对在线教学本领恐慌,造成其技术恐惧。消解技术恐惧,亟需教师形成技术理性,技术理性的形成需要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在线教学技术,以实现教学合理技术化、教学技术人性化,最终达到在线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技术与人的协调。
    • 赵怡帆; 文成伟
    • 摘要: 虽然技术的工具理性促成了城市化进程,但是也造成了城市的蔓延、城市人文肌理的断裂、城市差异性受限、日常生活依赖技术性的设置和城市空间隔离等城市现代性问题。这是城市技术人工物功能意向的符号化、价值意向的工具化、伦理意向的等级化的必然结果。为此,从超越本质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立场出发,从发展智慧科技、涵养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技术人工物共享价值3个方面对城市日常生活进行改造,来克服由于技术理性而带来的城市现代性问题。
    • 杨继文
    •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新兴技术逐步渗入证据法领域,形成了算法证据。算法证据是将海量的案件信息数据进行计算整合,形成结构化、信息化的案件场景自动解读与自动推理结果的材料。人机交互良好的算法决策机制及其算法证据在证据法领域中具有重要价值。算法证据是大数据证据的一种类型,本质上是电子数据,但又不完全是大数据证据。算法证据形成过程中存在技术权力异化,在适用过程中存在技术场景“欺骗”问题。算法证据的事实认定方式,是基于数据而生成的比对信息,通过模型的自动决策推理进行检验,进而实现对案件事实的还原和重现。为了克服算法证据的适用风险,需要促进法律价值、司法理性和技术理性的融合,通过构建算法证据的“主仆场景”适用规则、场景解释规则、对质参与规则、证明力规则、鉴定与推定规则来达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