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791篇,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科学、科学研究、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9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151953篇;相关期刊364种,包括哲学分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等;技术哲学的相关文献由77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凡、盛国荣、万长松等。

技术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9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51953 占比:99.48%

总计:152744篇

技术哲学—发文趋势图

技术哲学

-研究学者

  • 陈凡
  • 盛国荣
  • 万长松
  • 牟焕森
  • 易显飞
  • 田鹏颖
  • 刘则渊
  • 王伯鲁
  • 肖峰
  • 陈多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苟小泉
    • 摘要: 在技术生成论的模式上,宋应星继承了传统技术哲学生成论的基本方面,但进行了新的诠释,最终构建了万物生成论的图式。在思维方式上,宋应星继承了源于《周易》的“类比推理”,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对技术手段或技术工艺的分析之中,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科学”思维或逻辑思维,但依然不断地作出发明创造的原因。在对技术从定性到定量的探索中,宋应星回答了在不离统一性的“道”的前提下,由定性如何走向定量这一重要问题。
    • 蔡立东; 郝乐
    • 摘要: 立基于“发展优位”的推进思路,我国司法大数据辅助审判应用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未能超越技术中立观和工具论,对技术的宰制性和司法人工智能的辅助性地位缺乏应有的自觉,对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和复杂性之于大数据辅助司法审判应用的制约、对大数据技术在司法领域应用的适配性考量不足,尚未实现对司法大数据辅助审判的数据算法风险、功能异化风险、司法规律抵牾风险及应用实践问题的有效规制。通过技术赋权与技术限权加强技术应用规制,通过核心禁区与业务痛点分析明确应用场景限定,通过程序规制与合理限度设置强化应用主体管控,能够促进对司法大数据辅助审判应用的有效限定与规制,推进大数据在司法审判中的深度融合应用。
    • 刘燕妮; 汤金波
    • 摘要: 以技术哲学视角审视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需考虑三个基本问题:技术的本质问题、技术的实践问题、技术的价值判断问题。以“本质问题”来审视,应立足实体要素(客体要素)、智能要素(主体要素)和结构要素(工艺要素),从而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以“实践问题”来审视,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监控并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价值判断问题”来审视,一方面可以为教学、命题等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 冯雨阳
    • 摘要: 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场景活化”现象是基于技术的流变,其发展经历了从抽象文物科普到可感的参与式场景体验,从浅层“沉浸式”游观到深度“共域”参与两个阶段。研究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出发,应用唐·伊德“后现象学”理论,认为场景的建构是技术驱动与具身关系的“共域镜像”,技术与身体是“具身关系”与“诠释关系”的融合。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场景活化”通过虚拟情境与文化现实合力作用于宏观知觉,以“切片式”内容展演引发观众深度凝视,实现共情想象,并借助场景空间的仪式化链接,深化记忆认同,实现文化意义共享。
    • 阿尔伯特·伯格曼; 陈雨晴(译); 卡尔·米切姆
    • 摘要: 阿尔伯特·伯格曼(1937-)是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的著作中文译介虽然不多,但其独特的技术哲学思想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讨论,他对技术物质文化弊病的诊断以及为此开出的药方,对当今的中国社会同样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本译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亚系博士研究生陈雨晴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九位同学对伯格曼《物质的规则及其支配性》的翻译。文章指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改变了整个世界,但也形成了一种悖论:它给人类带来了自由和幸福,点亮了这个世界,但也显示出其黑暗的一面——它通过某些独特的诱因控制我们,让我们生活在它制定的规则之中。对于如何摆脱这种控制,伯氏指出需要两种规则:一是在促进便捷和消费的逻辑与促进安全、平等、隐私等价值实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使人们承担起对生活的深层结构的责任;二是要发挥个人自由意志的作用,提高自身回应事物的能力。
    • 宋立峰
    • 摘要: 职业精神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一批开创性成果,然而有关其基本问题的阐述仍有探讨余地。技术哲学立足现实、关照理论,为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和特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技术哲学视野下,职业精神的理论内涵表现为:职业活动中个体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理想境界和现实境遇的三重统一;实践内涵体现为:敬业乐群的至善关照与诚信守德的理实合一。由职业精神的内涵剖白,引申出其主要构成要素为:个体对职业认知的体悟与理解、职业情感的专注与执守、职业认同的评判与悦纳、职业理想的热爱与追求。沿循职业精神的内涵阐扬和要素归纳,其基本特征彰显为:政治性的本质言说、民族性的地域表达、公共性的普适功用、推变性的生成构建。
    • 孙玮
    • 摘要: 在斯蒂格勒所述数字技术开启的个体化背景中,出版可被视为人类记忆的一种强大义肢。数字出版通过对人类记忆的重新配置和调节,重启了语言的“对话性”以实施个体化的新进程。文本的个体化,体现为新媒体支撑的“数据库—可导航空间”成为数字文本的主导方式,从而催生了用户的多重生产性,知识生成过程中个体的自主性得以体现;感性的个体化,体现为个体借由多种形式的感官媒介,将知识生成化为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实践,建立了以感性经验为中心的自我感知,重现了知识生成的“对话性”。当前数字技术掀起的出版风暴,正在席卷全人类。
    • 褚尔康
    • 摘要: 从学科属性角度看,政治学方法论既是一个政治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方法论问题,随着19世纪末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近代哲学研究开启了技术哲学时代。在技术哲学范式体系中,其理论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成为研究的基本对象,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能够通过其“解释性”和“实践性”功能,实现相较于传统哲学认识方法更加能动和理性的作用。受上述思想发展影响,技术哲学的系统化、理性化思维不断融入政治学科方法论体系中,从而形成政治学方法论的技术哲学转向趋势。对于这种“转向”过程的解读,需要从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在几次工业革命技术跃迁中政治学研究相对应的机械体、生物体和算法体等“隐喻”形态的阶段特征和相互关系。同时,更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体现在如何看待技术体系中模型化、系统化、计算化方法对政治学范式体系构建的影响和意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技术体系表征性、解释性与试验性功能对政治学研究方法创新发展的引导价值。因此,开展相关问题研究,不仅能够对技术哲学体系下政治学分析范式、工具体系和功能实现的理论机理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对于构建现代技术发展背景下政治学科体系的完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易显飞
    • 摘要: 在技术“社会化”与社会“技术化”并行的时代,技术与人类命运已经息息相关。“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愈来愈成为显学,其中分“国别”的技术哲学研究也备受学界关注。《苏联的技术哲学与工业化:历史·经验·启示》是一部对苏联(俄罗斯)的技术哲学和工业化以及二者之间错综复杂关系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刻分析的学术著作,实现了技术哲学理论研究与工业化应用研究的交叉融合,开拓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边疆。该书对跨越320年以工业化为中心的苏联(俄罗斯)现代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概括,着重分析了苏联时期,特别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教训,是一部自然辩证法领域的上乘之作。
    • 刘新龙
    • 摘要: “道德物化”思想是目前西方技术伦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它主张把抽象的道德理念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嵌入”技术人工物中,从而对人类的道德行为产生规范和指导作用。它继承了福柯、温纳、拉图尔、阿赫特豪斯等哲学家的技术哲学思想,以“技术调节论”为理论骨核,以伦理规范研究的“内在主义”转向为研究进路,通过运用若干具体的技术设计实践范式,从而达到调节人类道德行为的效果。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中伦理问题层出不穷,相关伦理研究也囿于一隅,主要集中在“外在主义”的研究路径上,缺少对“内在主义”研究路径的关注。所以,通过对“道德物化”思想的梳理和阐释,以期能对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伦理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进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