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498篇,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教育、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8篇、会议论文70篇、相关期刊260种,包括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等;技术哲学的相关文献由54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凡、盛国荣、万长松等。
技术哲学
-研究学者
- 陈凡
- 盛国荣
- 万长松
- 易显飞
- 陈向阳
- 田鹏颖
- 李艺
- 牟焕森
- 吴晓江
- 吴致远
- 张健
- 徐宏伟
- 李三虎
- 杨庆峰
- 白夜昕
- 管锦绣
- 肖峰
- 郑晓松
- 钱洪伟
- 陈晓利
- 顾建军
- 高尚荣
- 黄欣荣
- RappF
- 刘丽
- 刘则渊
- 刘瑞
- 刘磊
- 唐·伊德
- 夏保华
- 孙周兴
- 孙浔
- 安涛
- 尹睿
- 庞学光
- 张彩云
- 张洪洋
- 张秋成
- 张萌
- 彭阳辉
- 操菊华
- 明媚
- 朱春艳
- 朱爱芝
- 李世改
- 李君亮
- 李文斌
- 李新辉
- 杨绪辉
- 樊春华
-
-
韦妙;
李朦
- 《职教论坛》
| 2020年
-
摘要:
人工智能的强势登场为后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职业教育作为和技术、产业、市场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但若被技术裹挟甚至反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从鲍尔格曼技术哲学观的理论视角出发,人工智能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可能导致职业教育焦点关注的迷失和聚焦情境的退隐,必须通过对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人机关系的“纠偏”,才能重新找回人工智能“与境”下职业教育的焦点内核和聚焦实践方式,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后续融合中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处.
-
-
李晶;
曹然
- 《中国编辑》
| 2020年
-
摘要:
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崛起与发展,网络短视频日益成为迎合新技术平台的一种传播形态,展现了以信息共享或共创为基础的新的社交方式.网络短视频是在智能传播语境下赋能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也带来工具理性压制人文主义的伦理问题.本文基于技术哲学的理念,对网络短视频的“技术性”进行反思:从技术的本质看,网络短视频是器物、知识、活动和意志的表现;从技术与人的关系看,网络短视频赋能用户的同时,也存在宰制用户的两面性;从技术发展的维度看,网络短视频应与用户在文化对话、技术创新和技术规制三方面协调发展.
-
-
孙田琳子
- 《电化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热潮促使教育工作者需理性反思新兴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伦理尺度.文章分析了目前虚拟现实与在线教育融合下的常见伦理矛盾,借助伯格曼技术哲学理论审视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的异化本质,剖析了技术关照下教育场域的三重空间、教育主体与虚拟空间的延异过程、技术介入下教育现实的人本维护等问题;提出虚拟现实在教育应用中伦理尺度的建构路向,包括塑造虚拟空间情境性、延续教育主体同一性、还原教育现实在场性.研究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需重视教育主体的过程性体验,呼吁教育者要守护学生参与教育现实的机会,延续传统教学的人文关怀,重构新技术与教育融合下的新型聚焦实践.
-
-
-
-
-
-
张政;
王赟
- 《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本文梳理技术与翻译技术的概念界定,对比传统和现代翻译技术模式中人与技术关系的差异,并从价值观和人类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不同关系模式所折射的哲学观点.人与翻译技术的互动呈现出技术的人化和人的技术化两种特征:一方面,翻译技术呈现出规模化、合作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可能出现模式化、单一化、机械化的不良倾向.本文通过对人与翻译技术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构建互相依存、共轭共生的关系模式提供思考.
-
-
-
-
TENG Xiaobo;
滕晓铂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通过揭示设计史发展过程中"技术"与"设计"这一对主要矛盾互相作用的结果,探讨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来认识现代技术社会背景下设计的本质,以寻找现代设计史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批评的基点.在机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中,设计是人与技术的博弈.当人的自主性很强,能够支配技术时,技术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而今天的很多情况却表明,人实际上正在受到技术的限制,沦为技术进化的工具.因此,在现代设计史研究中引入技术哲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
WAN Chang-song;
万长松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技术知识在俄国的普及和技术哲学在俄国的产生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近代俄国的快速工业化导致高等工科教育的兴起,为各个工业部门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而工科教育人文化,即培养具有文科教育背景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工程师,则是俄国技术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技术哲学在普及技术知识、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实现工科教育人文化依旧任重道远.
-
-
-
CHEN Duo-wen;
陈多闻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中国技术哲学在其创立之初就密切关注现实问题,表现出了鲜明地生态维度,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至始至终是其关注的重要领域.在其发展中,逐步从技术的生态批判走向技术的生态建构,重在器物建构和文化建构;从技术的单一生态走向技术的系统生态,凸显结构性和有机性;从技术的生态规制走向技术的生态参与,强调企业担当和公众责任.技术哲学作为技术时代的精华,在生态危机重重的今天,有必要在理论上系统地重构人与自然的生态理想.
-
-
-
-
JING di;
敬狄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哲学人类学是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潮之一,长期以"人是什么"问题为轴心,围绕人在本质上是"工具制作的动物"或"理性、精神的动物"展开争论,形成了"工具论"和"理性论"两大传统.奥特加·加塞特提出入的本质并非即成的、被给予的,人并非天生的"工具动物"或"理性动物",需要通过专属于人的技术活动不断获取;人通过技术在建构自身存在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但技术并非人的本质属性,而是生活中"第二性"的创造活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奥特加追问的是"人做什么",而不是"人是什么",因而超越了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争论,从人的存在出发思考技术,并面向人类生活建构技术哲学.
-
-
张明国;
刁丽丽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三枝博音技术哲学思想是在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论基础上,受到中国《天工开物》和德国的康德、黑格尔等思想的影响形成的.他主张技术是作为过程的手段,提出并阐释了"技术的新概念",论述了技术与知性的关系.他批判地继承了冈邦雄、武谷三男的技术哲学思想,对中国的技术哲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
WU Guolin;
吴国林;
CHEN Fu;
陈福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皮特的实用主义分析技术哲学,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对技术进行思考,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他对技术的定义和技术失效的技术解释过多的涉及技术之外的原因.以哈勃望远镜的失效为例,引入三值逻辑,从逻辑分析角度对其进行具体的技术解释,指出了对应原则的不足.在从结构到功能的技术解释模式中,应当用原子结构-功能子来替代,这使得技术解释具有演绎推理的意义.皮特关于技术是"人类在劳作"的定义过于宽泛,而技术是理性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检验.
-
-
Huang Zheng-rong;
黄正荣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对工程规则的知识论研究,在哲学层面上分析了规则的理性原则、价值诉求和规范性来源,叙述了规则与秩序的关系.从工程理性与工程价值方面探讨了工程规则的意义,指出工程规则是工程主体在基于理性原则下遵守和服从的行为规范,为工程主体提供工程应当(或禁止)怎么做、以及如何去做的知识.阐明了工程规则的意涵与技术规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工程规则的技术规定性旨在实现工程理性与工程价值.结合工程实践,从坚固、实用和美观三个方面分析了建筑工程规则的意涵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