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0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会议文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有一种意见,认为自然界没有辩证法(见注释),所谓自然辩证法只存在于人的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必设立自然辩证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身居教育行政高位,导致近年来高校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课程时数减少,被边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受到严重损害.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的方法论角度,说明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中的地位.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起点,同时又是最高方法论原则.
  • 摘要:科学探究中的默认信念以及体现在范式中的科学信念在文中进行了梳理,结合生物学中的案例,分析了科学信念在科学选题、新科学事实的发现、科学问题求解策略选择、科学假说构思以及科学发现的价值评判中的作用.试图从信念对科学发现的影响角度审视科学信念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发现科学信念调整科学活动的领域和层次.
  • 摘要:辩证法理论体系广博,含义精深,原理、规律、范畴数量众多,应用广泛,而且与日俱增.人们的理解也多有分歧、争论.认为,现代辩证法,不但要涉及时间维度还要讲空间维度.辩证法讲事物(纵向)的运动和发展,有必要结合事物(横向)的相互联系、系统和结构的特征才能讲得清楚,才能完成对具体事物运动状态的理论重建.
  • 摘要:归纳推理的问题不完全是如何为归纳推理辩护的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已然能够自觉运用归纳推理寻求事物的一般定义.他的学生柏拉图认为归纳的共相是自在之本体,是真实的存在者,柏拉图所探讨的归纳的共相只限一类事物.那么作为归纳推理结果的一般是否只包含一类事物(柏拉图)与因果关系(休谟)?显然并非如此,科学家们揭示的自然规律也是归纳推理的一般.归纳推理的一般包括什么?是否关乎存在?这也属于有待解决的归纳推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完整地揭示归纳推理,就要全面揭示归纳推理的根据、过程与结果,这样也就解开了一般性知识之迷.
  • 摘要:武器装备不仅是进行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实施国家战略威慑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是遏制战争爆发和反威慑的重要力量.武器装备的更新和发展,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武器装备必须加强军事技术研究,推进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 摘要:测不准原理是量子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原理,核心内容是对粒子遵循的客观规律的描述.本文在哲学的语境下,以波粒二重性为基础,论证了在微观世界,任何粒子都在结构、规律和系统规律三个层面活动:在结构层面,粒子结构是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规律层面,规律是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系统规律层面,系统规律是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值得关注的是,结构、规律和系统规律是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决定了测不准原理存在的必然性.
  •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利用分形与分维方法解析混沌运动的相空间运动轨道已成为混沌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主旋律。有关混沌的学术会议总是与分形学术会议合并举办。涌现出众多的分维计算方法应用于混沌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混沌与分形已形影不离,难以割舍。特别是在视频媒体领域,混沌与分形完美结合构造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无数动态画面充斥着绝大多数频道和栏目的序幕。二维码铺天盖地,无处不在。分形与混沌之美己成为当代文明的标志型图案。从此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已进入分形时代。当今,人们常讲,现在是碎片化时代。其实,碎片仅为分形的别称而己。分形与混沌理论的交叉研究将会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全新的视角。分形既是世界观,又可为方法论。由于与混沌动力学这一数学分支的有机结合,以及混沌运动轨道计算机成像技术与分数维解析方法的应用,从哲学到数学乃至于自然科学与分形几何学之间,将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一条生动有机的完整途径。哲学与数学乃至自然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有机统一型联系,将达到史无前例空前完美的程度。
  •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的开放与共享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以开放与共享为价值取向,应当确立中小企业形成开放新的平台,实现资源与优势互补,实现成果共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践价值取向之开放与共享的调整,需要探索其发展的新路径.
  • 摘要:尽管汉斯.约纳斯倡导的恐惧启示法具有积极意义,但技术恐惧主义在我国倡导新的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仍然具有内在不良影响.对于开放理念而言,技术恐惧主义不仅可能对技术贸易产生预先抑制,而且可能孕育风险居先的技术合作反向文化,甚至影响技术创新理念及实践.现代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于技术恐惧蔓延具有加速效应,而这恰恰或对我国把握关键技术突破机会具有内嵌性侵蚀.在上述语境下,我国技术风险管理需要保持合理张力.
  • 摘要:现代逻辑肇始于莱布尼茨,在布尔和弗雷格处发生了分流,形成了所谓的逻辑的代数传统和逻辑的语言传统,然而,无论是代数传统亦或者是语言传统都离莱布尼茨的"作为科学、数学和哲学"的基础的逻辑学纲领相去甚远.在图灵机理论中,核心阐述了"自动机"和"指令表语言"这两个概念,这两者很好地契合了莱布尼茨关于"理性演算"和"普遍语言"的设想,可以说,图灵机理论最为接近莱布尼茨的逻辑学纲领,也跳出代数传统和语言传统,另辟蹊径,形成了一种新的"作为计算的逻辑"传统(也可以称为"计算传统")."作为计算的逻辑"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向","以往的逻辑"是当仁不让地以人类为主体,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思维、自然语言种种,"作为计算的逻辑"则是将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主体,研究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方式以及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关系.
  • 摘要:陈昌曙是我国技术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在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社会、产业和技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给技术哲学界留下了许多学术遗产:宝贵的从业精神、深邃的学术思想和未尽的学术事业,这些对于发展我国的技术哲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在现象学的视野下,现代都市文明是由现代工程支撑的现代工业所成就的.现代工程、现代工业、现代都市的互动与合谋,把人类带到一去不复返的现代世界,孕育了现代工业主义和技治主义的意识形态,最终导致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技术的敞开与遮蔽的冲突、秩序寻求与失序的变奏等都市的现代性悖论.人类如何走出当下面临的生存困境,仅仅批判技术异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始源性地反思和追问导致技术异化的工程异化.考虑到,工业是工程的集聚,工程形态的演化与工业革命发生的一致性,基于互联网(Intemet)、物联网(IoT)、信息物理系统(CPS)等核心技术的"工业4.0"的到来必将呼唤"工程4.0"的出场.实际上,也只有把握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深刻理解这一工业革命自身开显的伦理维度,努力型塑伦理优先的"自在自为"的"工程4.0",并不断超越单纯效率效益优先的"工程3.0",依循工程与伦理的互动、互释与互镜关系,处境化地构建当代工程伦理形态学和工程伦理体系,完善工程伦理实践的可能路径,让工程回归其人文本性——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以期探索拯救现代性的可能性,并重塑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新都市文明.
  •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农业行为的范式表达似乎正在消失,但内嵌于农业哲学中的人与生态的关系逐渐成为引导技术进化的关键.因此,农业行为的范式表达也逐渐由传统意义转向技术与生态结合的重构进程.农业行为范式重构的逻辑合理性在于:历史的继承、哲学的曲折演进、技术形态的契机.其意义在于加深生态意识对技术实践的浸润、完善社会职业结构、以及深度消解技术与生态的对立,有利于寻求人类社会永续生存与发展多重路径的选择.
  • 摘要:技术专家治国论滥觞欧陆而兴于北美,经由上世纪30年代美国技术专家治国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影响深刻.尽管温和的技术专家治国论已为世界各国政治在不同程度上所普遍取鉴采用,技术专家的意识形态性问题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技术专家论者的意识形态和技术专家的意识形态有区别也有联系,探讨二者的确切含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客观对待技术专家的建议,避免因技术专家的意识形态性所产生的失误具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摘要:近些年来,国际上的科学哲学界掀起了一股新虚构论热潮.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初,汉斯·费英格就在《"仿佛"哲学》一书中强调了人类知识中虚构的价值.由于亚瑟·法因的发掘与宣扬,费英格哲学对当代科学建模讨论中的新虚构论立场影响尤深.科学建模作为对世界的想象描述通常是故意为假的,因而看起来在新虚构论与科学实在论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紧张关系.然而,不同于传统虚构论,新虚构论并不与科学实在论相抵触.尽管法因的解读有失偏颇,但是阐明费英格哲学的实际影响,有助于明确科学哲学两种虚构论的差别,厘清新虚构论的思想渊源与根本特点,以及加深对科学中虚构的理解.
  • 摘要:就否定第一哲学的地位,强调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连续性这一自然主义的特征而言,虽然逻辑经验主义者、历史主义者和后经验主义者的科学哲学思想中都有自然化倾向,但是他们或者坚持规范方法论或元方法论的基础性作用,忽略了实际科学活动的复杂性,或者强调方法论的虚无主义,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通过比较分析表明,虽然自然化科学哲学还有尚待解决的疑难,但是有理由认为,它为科学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希望的路径.
  • 摘要: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大数据的兴起不但带来了科学边界的巨大变动,而且带来了科学划界标准的变化,数据化成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新标准.凡是能够被数据化的学科,将有资格进入科学共同体,而不能够被数据化的学科将暂时被拒在科学门外.不过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原来难于数据化的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将迎来数据化浪潮,逐渐进入科学共同体,由此非科学可能逐渐向科学迈进,最后几乎所有研究都变成了科学研究,科学划界将变成一个伪问题.
  • 摘要:中医科学与非科学的论争由来已久,从20世纪初一直到本世纪.自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由于中医学与建立在西方科学基础之上的西医迥然不同,引起了人们对其是否具有"科学性"的质疑.由于科学在全球的盛行,西方科学成了"科学"的评价标准.可是,医学本身不完全是科学,它的涉及面甚广,中医更是如此.西方科学以客观性、实验、理性为特点,由此否定中医的科学性.可是,中医有着自己文化的特有属性,它是东方科学.医学是一类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影响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绝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医学和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把人看成是一个主体,本质是一门"人"学.中医在人的生命探讨中兼顾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摘要:现代性的出现被认为是诗学在与哲学的长久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作为欲使历史与差异凌驾于自然与整全之上的诗学,其胜利可追溯至近代笛卡尔主义对数学性修辞的迷恋.自然在屈从于数理结构的同时,被缩减为封闭的孤立客体.而随后"历史自我"对"认知自我"所完成的决定性超越,促使诗学的胜利达到其顶点."诗哲之争"最终展现为哲学被迫反思自身可能性的普遍趋势,并掀起了一场要求重返前理论之日常世界的思想运动.
  • 摘要:产业是以投入、产出和收益为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产业是以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技术手段为中介,以智力资源投入为主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社会实践.从自然产业发展到社会产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社会科学推演到社会产业是一种逻辑的必然.社会产业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它指导人们如何"经济地"、"有效地"改造社会世界和精神生产方式.
  •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内在地要求学术理论界对我国科技绿色发展模式展开深度研究.本文按照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科技发展,怎样更好地发展科技"问题,从本然依据、应然规范、实然途径诸层面,论述了科技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理据、基本特质和实施路径,以期对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转型升级有所裨益.
  • 摘要:科技风险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风险源.科技风险原则上具有不可消除性,在科技与社会的互动中,必然转化为社会风险.科技活动社会化是科技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的前提,追求功利是科技风险转变为社会风险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科技化是科技风险最重要的社会放大机制.
  • 摘要:近几年来,生物交叉技术受到世界各军事大国的高度重视,各国欲从国家战略高度强化生物科技与工程、信息科技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其军事价值.这一动向预示着生物科技可能将成为下一个军事革命和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生物交叉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各国探寻生命微观空间的脚步不断加快,生物信息战将成为世界各国之间新的较量.为此,聚焦生物交叉技术变革衍生的生物作战,把握生物交叉技术发展对未来军事变革意义重大.
  •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物质获得极大的丰富,现代社会已经从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进入到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置身于现代技术塑造世界中的人们的消费活动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并出现一些新的特征,人被物的繁荣所包围,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现代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加深,并由此滋生了对现代技术的强烈信任和崇拜,从而引起生态危机、消费异化、社会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一系列问题提出构建人、社会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关系.
  •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自然哲学已经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而趋于消失,又被维也纳学派"拒斥形而上学"而一击致命.本文试图论证,自然哲学作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思想中介,是一种用科学/知识的方法思考哲学及世界问题的思想方式,并随着科学革命而不断变革,其发生机制和作用机制是"科学-哲学-科学"的解释循环,但其思想实质则是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融汇为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力量,正是这种自然哲学曾经孕育并创造了伟大的现代科学及其近现代哲学,其思想活力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后现代思潮.当代科学哲学及其后现代的STS等都是自然哲学某种具体形式.崇尚自然、敬畏真理应该是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不竭的思想之源,重温并重建自然哲学可能是拯救"后哲学文化"于相对主义离乱的一条可能路径。
  • 摘要:近现代科学(又称为"第二种科学")的"建构"(包括实验室"事实建构"和数学抽象的"理论建构")和"规训"(包括实验室认识过程中的"规训"和科学应用过程中的"规训"),是近现代科学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鉴此,试图通过发展"第二种科学"来解决环境问题,是行不通的.不仅如此,走向"第一种科学"(古代科学传统)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它虽然可能暂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最终也不能保护环境.要解决科学应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变革近现代科学的"建构"和"规训"性质,让科学"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大力发展直接"面向"自然、对自然自身展开研究的"地方性科学"(又称为"第三种科学").如此,就将"人类中心主义"的近现代科学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摘要:如何看待格物致知与科学的关系?仅仅局限在文本的意义上进行争论,难以打破僵局,应把格物致知及其与科学的关系置于变动不居的社会历史之中动态地加以考察.从历史角度看,格物致知命题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向.一次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说的形成.这是相对于宋以前"格物"和"致知"仅是《礼记》"大学"篇中的普通概念而言的.这次重大转向使格物致知在儒学中的地位得以跃升,格物致知的认识含义得以初显,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了鼓励科学的作用;另一次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想家格物致知观的重大转向,其主要表现是:强化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说的认识含义;批判王学末流的格物致知观;以格物穷理指称科学.这次重大转向使得格物致知起到了促进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以及促进中国传统科学近代转型的双重作用.格物致知命题的两次重大转向表明,格物致知与科学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儒学是具有与科学亲和的基因的.
  • 摘要:当代生物学哲学存在激烈思想碰撞,其中四大争论影响深远:生物学哲学是基于生物学的智慧还是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达尔文主义是科学还是哲学?生物学能否还原为物理学?生物学能否为人类道德提供基础?笔者所在课题组数年来在国外访学中积累了大量西方生物学哲学的珍贵文献,本文目的即在于对上述四大争论的文献进行爬梳剔抉,鉴此重新思考生物学哲学的性质.以为,生物学哲学并不囿于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更可能是一种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有别于传统物理主义的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哲学新智慧.
  • 摘要:增强现实的技术在人与世界之间增加了一个层面.从现象学视野出发,增强现实的技术丰富了感觉材料、增强了人的意识体验.感知分析是意向性问题的基础,意向性问题又贯穿人、技术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研究.胡塞尔的分析忽略了物理世界,伊德的分析忽略了人对技术的原初感知体验.因此,结合胡塞尔的感知分析和伊德的"人-技术-世界"的结构,分析增强现实技术带来的人、技术与世界关系改变及技术意向性问题.
  • 摘要:机械论自然观是基于某种实体来解释这整个自然界,"实体思维"构成以往机械论自然观的内在症结,此种抽象的实体思维造成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终将割裂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怀特海同样批判了抽象概念的认识论滥用以及抽象的实体思维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可能带来的影响.马克思立足人类感性的实践活动终结机械论自然观,以此来统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一个发展的自然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是处于中心的与必要的部分;怀特海从"机体实在论"的立场出发,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完整的经验背景当中,以美学与价值论来重构机械论自然观.在怀特海的著作中,有一个宇宙的积累价值体系,或者可以说是上帝.虽然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体系不同,但二者都运用"机体思维"向诠释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个体与整体辩证关系的过程原理,并且让能够根据各个机体所在的处境来摄取对自然环境生动价值的认识.
  • 摘要:大数据的社会应用是量化社会和控制革命等现代社会数据化进程的新近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实在的构建呈现为表征性、语义性和能动性等多个维度.基于数据新科学的社会物理学试图成为表征社会实在的"社会之镜"和"上帝之眼",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则将人细分为"算法分格"并使社会转向"管控社会".鉴于大数据并不能带来完美的表征性构建,应该通过数据化社会实在的语义性构建赋予表征性的社会实在以有价值的意涵.同时,为了打破破算法的黑箱,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实在构建应通过能动性构建让主体的能动性得以凸显,使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实在成为个人和社会自我调适的智能化手段.
  • 摘要:哲学人类学是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潮之一,长期以"人是什么"问题为轴心,围绕人在本质上是"工具制作的动物"或"理性、精神的动物"展开争论,形成了"工具论"和"理性论"两大传统.奥特加·加塞特提出入的本质并非即成的、被给予的,人并非天生的"工具动物"或"理性动物",需要通过专属于人的技术活动不断获取;人通过技术在建构自身存在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但技术并非人的本质属性,而是生活中"第二性"的创造活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奥特加追问的是"人做什么",而不是"人是什么",因而超越了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争论,从人的存在出发思考技术,并面向人类生活建构技术哲学.
  • 摘要:当代科学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技性科学的时代已经到来.科学与社会需要形成新的契约关系:社会应当给予科学活动更加全面的支持,科学共同体应当给予社会负责任的研究成果,科学成果及其应用的评价应该由扩展的科学—社会共同体来完成.默顿规范对于科学工作者的崇高的精神追求仍有积极意义,但它未涉及扩大的科学—社会共同体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爱丁堡学派利益分析纲领对科学研究活动的描述性分析坠入了相对主义的陷阱,无法为技性科学活动提供合理的规范;只有实现理想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有机整合,才能为技性科学发展的社会规范重建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适应技性科学发展的社会规范应当包含反思性、创新性、民主性和道德性等四方面内容,它不仅仅是对科学家的个人道德自律和伦理约束,而且应当成为扩大的科学—社会共同体的行为准则.
  • 摘要:新卢德主义产生后其影响不断扩大,群体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同时,其内部分歧甚至相互批评的现象也存在.在肯定新卢德主义者共同秉持着思想上对技术的批判怀疑态度以及对技术持有的消极悲观情绪基础上,针对新卢德主义迥异的技术态度(或怀疑、或批判、或抵制、或拒绝),将新卢德主义反技术态度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人文维度适度反技术的新卢德主义、生态维度激进反技术的新卢德主义和个别极端反技术的新卢德主义,对新卢德主义的三种类型予以辨析.
  • 摘要:农业社会的作物栽培是把自身展开于产出意义上的解蔽,作为现代技术的杂交技术与转基因技术是促逼式的解蔽.但是转基因技术的解蔽具有"强"促逼的特征:对作物的谋算更加精准,对作物的摆置更加有力,从而也就更能压榨和耗尽自然.杂交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的本质是座架,但是转基因技术具有"硬"座架的特征:不仅使得更具限定和强制的订造成为了可能,而且把作为持存物的一切存在更加牢牢地控制着.由此,转基因技术具有更高的、更根本的危险.但是,只要通过沉思,追问转基因技术之本质和警醒转基因技术之危险,那么救渡就可能会升起和被守护.
  • 摘要: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技术引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美国起源,从早期的军事应用扩展到民用领域,进而在美国互联网革命、网络霸权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文明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带动了产业革命,成为美国世界网络领导权的核心力量,也使得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对互联网的高额投入和战略设计,成功将互联网与全球化发展结合,引发许多国家追随,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正是这种竞争的结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