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质性

物质性

物质性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74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3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507703篇;相关期刊545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求索、社会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江西省第三届研究生学术交流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等;物质性的相关文献由83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进、章戈浩、孙博等。

物质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3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7703 占比:99.85%

总计:508451篇

物质性—发文趋势图

物质性

-研究学者

  • 张进
  • 章戈浩
  • 孙博
  • 张永和
  • 曹文强
  • 胡翼青
  • 于清华
  • 代佳斯
  • 党渊博
  • 冯憬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瞿见
    • 摘要: 文书复原是文书研究的起始步骤,"缀合"即是完成这一关键环节的一种广为应用的研究方法.从对文书之物质载体的关注出发,可以对三组广受学界关注的清水江契约进行缀合.无论是自然原因导致的文本离散,还是人为对文本的刻意分割,都可以通过文书的重新拼缀向研究者提供更为丰富完全的信息,从而进行更符合文书原貌的讨论.对于残片及其缀合的关注,实际上指向的是一种对于契约文书的"物质性"(materiality)的关注.其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者完善文本信息;另一方面,契约文书研究的物质性进路之于人们对传统契约之运作机理的理解无疑是极为关键的.
    • 柳家雪
    • 摘要: 从媒介物质性研究的维度出发,将智能摄像头视为一种媒介物,发掘其应用于乡村留守家庭中的物质性面向,探讨智能摄像头与留守老人的互动,总结智能摄像头带来的变革。通过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智能摄像头可以将留守老人与子女们的劳作时间、空闲时间组接在一切,并且正逐渐嵌入乡村留守家庭的日常生活与沟通实践。智能摄像头与留守老人在互动中影响着他们的身体行为以及留守家庭的空间结构布局,组合形成新的媒介空间。在这个媒介空间中,摄像头成为留守老人的情感寄托、子女关怀的表征,也成为乡村生活中村民新的炫耀资本。
    • 刘桂诚
    • 摘要: 美国女性主义研究者苏珊·鲍尔多构建的女性身体理论将身体作为三个层面加以解读:身体作为思维方式,权力场所和斗争工具。她在三个层面分别批判笛卡尔、继承福柯和修正巴特勒,以此建立了一套重视身体物质性,结合女性身体经验、身体感受和具体社会语境的身体研究思路,并将这一思路运用于包括女性饮食、身体失调、女权运动等文化现象的分析。鲍尔多对身体物质性的重视是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文本主义问题的一次修正,也矫正了女性“身体写作”放纵身体的问题。然而,鲍尔多的理论也存在过分强调女性个体特殊性、过分注重身体经验而消解理论的局限性。
    • 杜占英
    • 摘要: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电磁振荡与电磁波的内容要求: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了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电磁波体会电磁场的物质性;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通过实例认识电磁波谱,知道光是电磁波;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吕清远
    • 摘要: 文章从物质性的视角出发,探讨物质视野中的阅读实践与知识理路,洞察物质要素之于阅读活动的关联结构与作用逻辑,并据此发展出物质性的阅读观念。文章指出,阅读并非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展开与存续于物质要素之中的。于阅读而言,物质要素是由文本、身体与环境联结而成的经验装置,它们构成了阅读的总体条件与基本境况。物质要素与阅读活动在关系、知识与行动层面有着紧密联系,这对于构置阅读组织方式、订造阅读内容形态与形塑阅读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物质要素作为一种元物质基础,在阅读的生产、劳动与官能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有力地塑造了人类的文明制度,建构了社会的文化资本,涵化了人们的认知结构。从物质演化角度来说,数字阅读脱离了传统物质形态的限制,重塑了阅读的物质要素构成,使阅读的仪式化特征逐渐式微,经验性联结日益增强。
    • 李珊
    • 摘要: 青年群体异质性的媒介实践受到现代社会时间感知的影响,“现时化”的时间感知外化为消极的媒介依赖,“当代性”的时间感知外化为积极的媒介创作。不同的时间感知则受到媒介技术的影响,叙事建构是中介或者连接两者的方式,但是周围世界经过二进制媒介的储存和传输却造成了记忆的“不遗忘”和经验的“不持续”,使得叙事不能得以建构,继而影响了青年群体对时间的不同感知,产生了不同的媒介实践。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通过存在者显现,存在者则通过时间性存在。对于时间的感知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存在问题。因此,我们要以“凝思生命”的姿态去保存时间,通过“时机的复活”与未来对话,这也是本文从物质性视角观照媒介实践的意图,揭示人与媒介、非物质与物质的共存和对话。
    • 胡翼青; 张婧妍
    • 摘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媒体技术在政策性利好之下急速成长,建构了全新的社会现实。一个由媒介物质性提供动力的“媒介世”断层,正在悄然生成。本土传播研究对此进行了以物质性转向为核心的全方位回应。文章回顾过去五年来传播学科的重要拓展与变迁,透过十个关键词,烛照传播理论研究的“媒介世”。
    • 王天
    • 摘要: 我们通常习惯将笛卡尔定义为观念论哲学的现代奠基人,但是很少对观念这一概念进行仔细的讨论和辨析。事实上,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作为事物表象的精神性观念外,在早期的笛卡尔哲学中,观念还具有一种物质性的定义,即物质性的图像,这一含义的转变表现了不同时期笛卡尔思考方向的变化。本文由分析观念的不同含义出发,试图阐明这一转变只是将主客之间认识论中的疑难由外部移入思维内部,而并未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观念的疑难仍旧是存在的。
    • 赵纯菊; 刘伟
    • 摘要: 满城一号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墓,位于河北满城县城西南陵山主峰东坡,是中国最早发掘的室墓之一。整座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石室组成,各室放置着不同的器物,且建筑材料也有所不同。满城一号汉墓的建筑构造以及出土的随葬器物,不仅影射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风尚,也再现了灿烂的西汉文明和当时的社会风貌,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因此,本文从满城一号刘胜汉墓各个建筑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以及出土的随葬器物出发,分析这些物质是如何被运用、变换和结合的,以探讨这一物质性转换的原因,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独特含义、象征目的、艺术精神。
    • 何菡馨
    • 摘要: 本研究基于情感劳动与物质性的视角,探讨了写作平台既赋权写手又通过操纵情感对写手进行剥削的现实状态,在使用敏感词过滤系统对平台的示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展开了情感劳动的物质性想象。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发现:首先,网络小说写手的劳动所生产的诸如热爱、成就感等情感,是劳动者用以自我实现的主体性实践。其次,写手的情感被资本/写作平台操纵并形塑了写手的劳动与生活,使得写手的主体性情感变成了生产性的。最后,写手身处于数字技术中,与技术平台共在地进行写作,写手、国家政策、平台、读者,各个行动者交织在持续进行的劳动中,构成了一段持续生成的关系。本研究揭示了非物质劳动与情感劳动的断裂,破除了物质/非物质的二元对立,扩展了情感劳动的理论内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