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叙事建构

叙事建构

叙事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32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思想教育研究、东岳论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叙事建构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宗宇、袁卓喜、余新明等。

叙事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14.9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532 占比:84.85%

总计:627篇

叙事建构—发文趋势图

叙事建构

-研究学者

  • 罗宗宇
  • 袁卓喜
  • 余新明
  • 张德让
  • 张枝新
  • 曾艳春
  • 杜雪琴
  • 林雪微
  • 蒋雨衡
  • 蔡卫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志鹃
    • 摘要: 典籍成书年代久远,文字意义多发生变迁,加上通常流传版本众多,这些都为典籍译介带来诸多困难。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强调翻译在跨越时间和文本的叙事中发挥的作用,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老子绎读(汉英对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它使用了文本选择、标示式建构和人物事件再定位等策略,证实了叙事理论对典籍翻译的指导意义。分析研究发现:叙事建构策略可以跨越时间和文本,加强或削弱原文叙事,引导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接受中国典籍,有利于中国典籍英译以及文化传播。
    • 李珊
    • 摘要: 青年群体异质性的媒介实践受到现代社会时间感知的影响,“现时化”的时间感知外化为消极的媒介依赖,“当代性”的时间感知外化为积极的媒介创作。不同的时间感知则受到媒介技术的影响,叙事建构是中介或者连接两者的方式,但是周围世界经过二进制媒介的储存和传输却造成了记忆的“不遗忘”和经验的“不持续”,使得叙事不能得以建构,继而影响了青年群体对时间的不同感知,产生了不同的媒介实践。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通过存在者显现,存在者则通过时间性存在。对于时间的感知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存在问题。因此,我们要以“凝思生命”的姿态去保存时间,通过“时机的复活”与未来对话,这也是本文从物质性视角观照媒介实践的意图,揭示人与媒介、非物质与物质的共存和对话。
    • 姚丽文
    • 摘要: 通过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叙事建构。研究表明,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转化或增补以及文本内、外的再定位策略能有效强化中国民俗文化原文本与译本的叙事交流,汉语拼音标示性建构策略则可以实现原文本与译本的叙事竞争。
    • 李纯; 段志林; 李艳
    • 摘要: 以C老师为个案展开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叙事探究,通过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等三维空间叙事结构透视研究主题,即深描内生发展历程、外在场域及其影响、凸显内在力量的自我镜像。据此整体反映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经验及其形成,探寻其可借鉴之处并形成以下结论和建议:创设引领内生发展的文化空间;采用增压式和个性化发展激励来有效激活内生动力;建构和磨砺教育情意和发展信念这一推动内生发展的最深刻力量。
    • 张航
    • 摘要: 对于理论的理解和论述就是一种“翻译”。通过翻译这样的叙事,能让思政课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在当今社会思想和道德领域的顺利传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本文通过时空构建、文本选择、人物事件的重新定位和标志性构建等叙事建构,分析新版《德法》在教学运用,使得思政课理论的话语更加适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对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的理论学习提供更好地价值引领。
    • 黄何水婷
    • 摘要: “缝合体系”在电影中是建构蒙蔽叙事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叙事建构手法之一。本文从“缝合体系”和蒙蔽叙事的概念和关系、意识形态性的缝合体系对蒙蔽叙事的建构、观众参与蒙蔽叙事建构三个部分来具体分析在电影《非常嫌疑犯》中“缝合体系”所建构的蒙蔽叙事。
    • 张阿利; 侯丹青
    • 摘要: 改编自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的58集电视剧《人世间》,自2022年初在央视一套开播以来,受到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引起了社会众多行业领域参与讨论,并在互联网和自媒体等平台持续发酵,从全民“热点”逐渐形成全媒体时代难得一见的公共话题“热潮”。究其原因,首先得益于该剧制作精良,导演、剧本、演员等“软件”同摄影、美术、声音等“硬件”相得益彰,共力打磨出了一部“精品”,这是有着作品和商品双重属性的电视剧之根基;其次是电视剧《人世间》所展现的宏大人文历史视野,115万余字的三卷本原著为电视剧的改编提供了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深厚底蕴,电视剧沿袭了小说中周家三代人生活变迁的主线,以个体情感史、群体生活史、集体社会史为经纬,铺陈出当代中国社会近5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再次,最为重要的是该剧艺术上的“高峰”品格,创作者承接中国电影和电视剧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美学传统,融合了“家庭”“伦理”“年代”类型电视剧的特质,用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叙事建构,呈现出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生活“共情”、时代“共振”的“共同体叙事”[1]。
    • 卓小蒽
    • 摘要: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影视+戏剧+访谈”与“时空穿越”的创新形式,演绎典籍文化历史,访谈专家学者,以此讲述华夏先贤的闪亮故事。本文以现象学理论中“分层模式”建构过程为切入视角,分析节目的多层叙事模式。具体表现在典籍历史的多维还原、古今交汇的空间叠化与文化访谈的层次递进,节目的创新叙事模式也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当代化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 郑洁萍; 胡泽鲲
    • 摘要: 扶贫题材纪录片是记录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我国完成全面脱贫后,又赋予了扶贫题材纪录片新的时代价值——从新的视角回顾扶贫全过程.本文以《无穷之路》为例,分析中国新时代扶贫纪录片的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内容,呈现新时代扶贫纪录片的更高要求、更新的创作内容和更独特的创作手法.研究得出纪录片创作要立足现实,放平叙事视角,注重平衡叙事艺术性特征和政策宣传要求,多元化的讲述脱贫故事和脱贫政策,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力量.
    • 李童心; 徐放
    • 摘要: 叙事是艺术表现和保存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游览过程中,游人会不由自主地与场地交流,通过这种互动性和偶然性极强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叙事建构成了解读空间的一把钥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叙事建构占有主要地位,通常被用来营造园林意境。文章解析传统园林中的空间序列,以叙事的视角论述中国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使遗产成为传承历史的文化活动空间。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场地独特的景观序列,在增强景观空间文化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使游客的体验感得到了增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园林故事的传播。总体来说,将叙事建构这一概念引入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领域,不仅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重新认识,还是对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