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典籍英译

典籍英译

典籍英译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88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才智、青春岁月、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等;典籍英译的相关文献由38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宏、刘敬国、杨静等。

典籍英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7 占比:94.3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2 占比:5.37%

总计:410篇

典籍英译—发文趋势图

典籍英译

-研究学者

  • 王宏
  • 刘敬国
  • 杨静
  • 覃江华
  • 毕冉
  • 王伟
  • 霍跃红
  • 卓振英
  • 崔玉玲
  • 张晓红

典籍英译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志鹃
    • 摘要: 典籍成书年代久远,文字意义多发生变迁,加上通常流传版本众多,这些都为典籍译介带来诸多困难。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强调翻译在跨越时间和文本的叙事中发挥的作用,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老子绎读(汉英对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它使用了文本选择、标示式建构和人物事件再定位等策略,证实了叙事理论对典籍翻译的指导意义。分析研究发现:叙事建构策略可以跨越时间和文本,加强或削弱原文叙事,引导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接受中国典籍,有利于中国典籍英译以及文化传播。
    • 柏云彩; 施赛男
    • 摘要: 《庄子》词句优美、意境深远、思想深邃,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著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意义。将《庄子》的汉语之美及其内在的深刻意义英译出来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注重实现原文与译文、译者与作者的和谐,以及译文、译文文化与译者自身的平衡。根据这一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策略,本文使用林语堂和葛瑞汉的《庄子》英译本中具体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林语堂和葛瑞汉是如何基于原文进行适应和选择,并总结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庄子》英译的具体翻译策略,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一种更清晰完善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以促进生态翻译学与中国典籍英译的共同发展。
    • 阮诗芸
    • 摘要: 阮籍的思想与情感充满矛盾冲突,甚至被学者视为“人格分裂”,可以用叙事学理论解释为不同的“隐含作者”形象。隐含作者理论有助于使我们将某位作家在创作某篇作品时的立场和形象与其笔下其他作品和史料中的作者立场和形象进行区分,注重具体篇章的修辞目的。在中诗英译过程中,由于英汉语言特点不同,隐含作者的形象和立场问题得以凸显。本文以阮籍咏怀诗英译为例,探讨古诗英译中原文与译文隐含作者的关系,揭示诗歌翻译中隐含作者形象和立场的转化过程,并梳理阮籍作品在西方世界的译介情况。阮诗“归趣难求”,在单篇隐含作者本身就呈现歧义的情况下,其形象在翻译过程中或完全保留,或部分保留(消除歧义),甚或完全改变(却可能符合真实作者形象或该作者其他作品的隐含作者形象)。本文认为,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作者其他作品中的隐含作者立场及形象或对史料生平所构成的真实作者立场及形象的了解所作出的。
    • 周忠璇; 李雅芳
    • 摘要: 本研究通过自建小型《文心雕龙》英译语料库,借助语料软件对比分析施友忠和杨国斌两译本的译者风格。从词汇、句法和副文本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得出:施译本篇幅更长,平均句长更长,加注更多,更忠实于原文,偏向于异化翻译,阅读难度较大;杨译本词汇丰富度更高,句式更加简洁整齐,整体易读性更高,属归化翻译,文本信息量较小,但文本正式程度更高。
    • 董秀静
    • 摘要: 在当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异化策略成为大多数译者的首选,然而归化策略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典型实例,通过对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斯、闵福德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析这两种策略在字词、句式和语气三个层面的具体运用及运用的度的把握,以期对提高中国典籍英译质量、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启发意义。
    • 侯彬
    • 摘要: 本文借助语料库对赛珍珠译《水浒传》的词汇、语体和篇章层面展开一系列研究,评析赛珍珠对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具体应用,通过评估赛珍珠译《水浒传》的翻译模式阐释赛珍珠翻译策略上的译者的主体性,揭示经典文学外译中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由于译者主体性及其文化立场促成的某种程度上的偏重。
    • 罗娜; 陈亚杰
    • 摘要: 典籍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承载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西游记》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代表作之一,对西方读者而言其描述了一个充斥着浓厚的异域文化与社会习俗的东方世界。《西游记》的英译,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语料。社会符号学理论以社会和文化为背景考察整个翻译过程,为翻译研究提供全方位的研究视角。本文以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如何有效采取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出发做到指称意义的准确传递、言内意义的巧妙再现以及语用意义的忠实关照。
    • 符蓉; 胡东平
    • 摘要: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人文价值之回归,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承,坚守人文精神之重塑,面对外来文化渗透,在中西文明互鉴过程中,坚守中国文化主体地位,为国育才,传续文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和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的融合探索肩负着中国文化知识再造、文化表达能力迭代、人文素养提升和全人格价值塑造的育人新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新技术融合、跨学科整体育人的现实困境。
    • 刘立胜; 张璞颜
    • 摘要: 本文以林语堂与阿瑟·韦利的《莺莺传》英译本为例,全面比较两译本的异同及其缘由。在检索到的《莺莺传》译本中,林语堂和韦利英译本在海外的综合影响力居前。整体而言,韦利译本采用的是异化翻译策略,在文体与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刻画、译文内容方面忠实于原作,但由于误读而对原作内容有所删减。林语堂译本采用的是归化的编译策略,在多方面进行改编,并注重译本的副文本设计。两译本虽风格迵异,但都符合译者各自的翻译理念与目的,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对于后续的典籍翻译在译者选择、翻译策略、译本的出版和流通、译本的多模态设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 为进一步推动中华典籍的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助力国家传统文化复兴,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主办、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2日~24日在鲁东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文化交流与文明共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