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伤逝》

《伤逝》

《伤逝》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3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600种,包括青春岁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鲁迅研究月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等;《伤逝》的相关文献由106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艳芳、郑国栋、卢建红等。

《伤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3 占比:99.8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8%

总计:1125篇

《伤逝》—发文趋势图

《伤逝》

-研究学者

  • 李艳芳
  • 郑国栋
  • 卢建红
  • 宋剑华
  • 张琳
  • 吴贵红
  • 和肖毅
  • 孙全胜
  • 张江艳
  • 戴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陈文辉
    • 摘要: 迄今学界研究鲁迅拟作《杨贵妃》,重在未完成的原因,忽视该创作计划本身及其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阐明剧本《杨贵妃》是鲁迅拟作的唯一构想,当依孙伏园之说;与此相矛盾的诸种文体并行、构想变迁等说法均属误解;推定剧本《杨贵妃》第一幕、第二幕题名为《霓裳羽衣曲》和《谪仙怨》,第三幕则为孙伏园所说的《雨淋铃》;认为鲁迅在1924年西安之行后,将剧本《杨贵妃》的创作构想运用于小说《伤逝》的创作。作为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就其文体、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取题诸方面所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而言,可视为《杨贵妃》剧本创作构想的替代性完成。
    • 聂虎
    • 摘要: 近代中国和日本被迫打开国门,以西方为师,谋求本国发展。鲁迅和夏目漱石处于这一大变革时期,对时代做出了自己的反映。鲁迅的《伤逝》和夏目漱石的《心》通过类似的伦理困境的塑造,反思视角由外及里,表现了对利己主义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伤逝》是对统摄在西方理性主义下的启蒙话语的反思,《心》则表现对日本接受西方个人主义的重构。两人表现出对当时处于无可争议地位的进步西方话语的再思考和以本土文化调和西方话语的尝试。
    • 摘要: 人琴俱亡:睹物思人,无法割舍的兄弟情谊[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释义]琴:古琴;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人去世了,琴的音调也不再美妙了。形容看到遺物,怀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 蒋勋
    • 摘要: 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其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球、月球、太阳或季节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似乎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了。
    • 黄其荣
    • 摘要: 鲁迅先生是享誉世界的作家,他创作了《伤逝》,这是他唯一的爱情小说。他善于叙述爱情故事,他以“变”来展开故事内容。人物性格会变化,叙事笔法极尽变化,作品感情富有变化,作品语言繁杂多变等。所以,他的爱情悲剧具有变的艺术特征。“变”是《伤逝》的艺术特色,基于此,研究了该作品的“变”的艺术技巧。
    • 牛东辉
    • 摘要: 《伤逝》是施光南先生第一次借助西方音乐歌剧的表现形式而做出的大胆创新。在声乐歌剧《伤逝》中采取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完成对歌剧的创作,该部作品在音乐结构、人物设定、交响效果、声乐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创新。《伤逝》借鉴了西方音乐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咏叹调、叙述、调对唱、重合、伴唱等多种的声乐形式,从作品的歌词到唱腔都极具诗意感,充分抒发了音乐的内心情感,完成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突出了音乐在戏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宁一然; 朱海坤
    • 摘要: 《伤逝》为鲁迅笔下富有代表性的恋爱叙事作品,涓生与子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勇敢冲破封建社会道德的自由恋爱看似勇敢且珍贵,但热恋到分手的过程转瞬即逝,伴侣形象的建构和恋爱生活的日常中处处体现着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爱情悲剧的产生。联系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语境,这部经典的爱情悲剧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在私人生活中无所适从的困窘,凝缩了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理想爱情与现实的错位实际反映着启蒙话语与现实的错位,成为对启蒙者的观照和反思,让恋爱叙事进一步增添了启蒙叙事的深刻意义。
    • 蔡乐童; 姚欣怡; 刘祥海
    • 摘要: 本文从《玩偶之家》和《伤逝》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娜拉和子君的自身个体因素和所处外部社会环境出发,具体阐述导致东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一阶段结果异同的原因。探讨发现,完全的个人解放是不存在的,个人的解放必须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女性主义思想解放。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一阶段更加深刻的原因是得到了广大女性群体的响应,而中国女性主义运动第一阶段不彻底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社会相对狭隘的包容性。分析娜拉和子君身上所承载的时代特点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西方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意义和局限性的理解。
    • 王丹
    • 摘要: 歌剧《伤逝》是由施光南先生谱曲创作的,在我国歌剧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剧中子君唱段《不幸的人生》创作手法高超,实现了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有机融合,加之凭借其颇具代表性的演唱技巧,成为声乐教学中的经典演唱曲目。笔者通过本文介绍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特征,分析歌剧《伤逝》子君唱段《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征,探讨歌剧《伤逝》子君唱段《不幸的人生》的演唱处理,希望可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 李玉明; 魏健飞
    • 摘要: 《伤逝》和《微神》是鲁迅和老舍两位文学大师一生所著的唯一的爱情题材的小说。两部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作者面向自我的创作,在幽深复杂的创作心理之下,潜藏着两位作家各自情感生活的波光云影。创作心理的差异又带来了对于同一题材在叙事视角和启蒙“除魅”问题上的不同开掘。两首“爱弦上的哀歌”,两种不同的吟唱方式,但却都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充沛的理性思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