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寒夜》

《寒夜》

《寒夜》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3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327种,包括青春岁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巴金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等;《寒夜》的相关文献由475位作者贡献,包括戴翊、曹建玲、孙湘婷等。

《寒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3 占比:99.8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9%

总计:514篇

《寒夜》—发文趋势图

《寒夜》

-研究学者

  • 戴翊
  • 曹建玲
  • 孙湘婷
  • 张民权
  • 李辉
  • 江倩
  • 聂艳红
  • 陈唯莹
  • 陈思广
  • 东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文欣
    • 摘要: 进入20世纪40年代,书写日常成为战时大后方的一种文学症候,处于这一序列的巴金同时也经历着自己创作中的转型,从前期的“英雄壮举”转入相对平淡的“小人小事”。写于此时的《寒夜》自诞生不久便被指认为巴金既有创作中的巅峰,但作为缺乏现实原型的家庭题材创作,《寒夜》在母题与现实的罅隙之间流露出某种政治焦虑和道德判断的悬置。在此前提下,疾病作为叙事动力显示了巴金在写作计划与文学的隐喻修辞之间保持的平衡。日常书写、母题重述和疾病叙事建构起《寒夜》在40年代文学以及巴金个人创作生涯中的艺术坐标。
    • 陆敏秋
    • 摘要: 理解巴金20世纪40年代的写作,引入无政府主义特别是伦理学的思想脉络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它不仅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巴金文学创作中的结构性矛盾和情感机制,更有助于在新的层面上审视《寒夜》艺术与思想的独特性。巴金的无政府主义理想落地于日常生活伦理后,其在《寒夜》中以伦理学视角观测并剖露战时人际关系与社会困境,以重复、循环与延宕的写作手法在文学世界中试炼其伦理学理想的限度,留下了幽微且痛苦的思考痕迹,亦展现了巴金试图超越这一视野之局限的观测、分析与反思的力度。与此同时,《寒夜》也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召唤模式等方面生成了特有的美学品格。
    • 李济山(文/摄影)
    • 摘要: 大同市的长城遍及7个区县,长城为黄土夯筑和砖石结构,依山脊而建,崎岖、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宛如苍龙腾起,雄伟险峻。长城有着悲壮的内涵,那种悲壮是血洒疆场的将士们的凄厉挽歌,是寒夜边塞金戈铁马的袅袅余音。如何才能把悲壮的古长城拍得更豪迈又有古韵,那就是接下来要说的事儿。拍摄长城严格意义上是风光摄影题材,那么大同的古长城怎么拍呢?
    • 卢闪闪
    • 摘要: 《寒夜》是现当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它主要讲述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逐渐走向破裂的悲剧。从《寒夜》的创作背景、悲剧主题的分类、悲剧结局的多重性三个方面分析其悲剧主题。作品表现了作者巴金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当时生存环境的反思。
    • 闫靖
    • 摘要: 巴金在小说《寒夜》中根据主人公汪文宣的行动和心理构筑了社会空间、家宅空间以及梦境空间三个主要的空间,并以空间的转换带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推动叙事的进程。《寒夜》中空间叙事主要体现在社会空间与“冬夜”时间的隐喻关系,家宅空间的封闭性和“窗户”的透视性效果以及梦境空间的建构对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等方面。《寒夜》的空间叙事艺术为理解巴金后期小说的创作风格和文学史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 侯梓妍
    • 摘要: 《寒夜》是巴金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经久不衰的魅力。这不仅因为《寒夜》控诉了抗战时期黑暗社会带来的历史创伤,更在于其在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人的心灵世界,站在人性深处写出了亲密人之间普遍存在的隔膜问题,即一种“无物之阵”的环境氛围。本文从《寒夜》的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究其中“无物之阵”的内涵、形成的原因与解决的方式。
    • 倪雯倩
    • 摘要: 《寒夜》是巴金后期创作的一部“平民史诗”,是巴金后期创作水平达到高峰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寒夜》讲述经自由恋爱组成的新式知识分子家庭在社会重压下分崩离析的故事。小说中无论是在困境中不断挣扎、隐忍绝望的汪文宣,或是追求自由解放但又自私苦闷的曾树生,还是爱子心切、封建固执的汪母,他们都是在希望与幻灭中漂泊不定的小人物。文章分析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并从新旧文化冲突、复杂矛盾的性格、黑暗罪恶的社会这三个方面探究汪文宣一家的悲剧根源,从而进一步探析《寒夜》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层的文化意蕴。
    • 桂亚飞
    • 摘要: 《寒夜》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其悲剧内涵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与人物自身的心理机制,可以从身份认同视角重新审视主人公的悲剧原因。研究表明,《寒夜》两个主人公的自我身份认同“叙事”均出现了断裂,由此形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其中汪文宣表现为从“新青年”到“老好人”的困境,曾树生则表现为从“新女性”到“花瓶”的困境。
    • 孙拥军; 张雪莹
    • 摘要: 《寒夜》是巴金的一部以描写封建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展现了民国时代小知识分子汪文宣的婚姻悲剧。在汪文宣家庭生活发生巨变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因素。本文以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为视角,深层探析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传统家长身份的无奈变移及其所带来的家庭结构的转变,以期拓展对这篇小说内涵的多元化解读。
    • 叶飞
    • 摘要: 一提到冬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场景?是寒风呼啸,还是大地冰封?每到冬天,放眼望去,北方的景色是那般肃穆寂寥。在北风掠过的寒夜,不愿意出门的大有人在,更别说夜间去观星了。如果你认为冬天的夜空跟地面上的景象一样寂寥的话,那你大概会错过一年之中最为精彩的星空。当你做好防寒准备、鼓足勇气站到星空之下,你会发现冬季的无数星星在清澈明净的天空里闪烁着夺人心魄的美丽光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