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
抗战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1年内共计32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0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1191种,包括法制博览、文史月刊、国家人文历史等;
抗战的相关文献由2986位作者贡献,包括左红卫、佚名、朱小平等。
抗战
-研究学者
- 左红卫
- 佚名
- 朱小平
- 何德廷
- 李俊
- 萨苏
- 丁英顺
- 周渝
- 庾新顺
- 萧栋梁
- 辜宗秀
- 张育仁
- 文热心
- 王学振
- 刘斌
- 李常宝
- 王春龙
- 何孔蛟
- 刘一民
- 刘瑶
- 向芬
- 周诗若
- 唐凌
- 唐咸明
- 唐润明
- 唐筱童
- 孙宝禄
- 张仰亮
- 张华
- 张帆
- 李永东
- 杨小锋
- 熊飞宇
- 石曼
- 艾智科
- 郑艳林
- 闫亚平
- 陶行知
- 韩伟
- 黄伟林
- 任兆祥
- 刘俊
- 华泉
- 吴敏
- 周长庆
- 国晖
- 孟宪杰
- 小平
- 庞国翔
- 张仲
-
-
胡逢祥
- 《历史教学问题》
| 2020年
-
摘要:
史地教育委员会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的一个专业咨询委员会,其宗旨在推进当时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爱国主义史地教育,更好激发国民的保家卫国精神.本文搜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对该会的设置及围绕前述宗旨展开的诸项工作和得失做了较详考察,从中颇可窥抗战时期国民爱国教育之一斑,并对史地学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亦有相当的启示.
-
-
-
-
班玛更珠
- 《青海民族研究》
| 2020年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中国,外临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沦陷,日本全面侵华箭在弦上;内部民生调蔽、教育不兴、人心涣散,中华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秋.在此关键的历史节点,无数仁人志士四处奔走,振臂高呼,从实业救国到教育兴邦,从自立自强到一致对外,努力探索救亡图存之道.青海虽然地处边疆,但当地人民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之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投身救国安民的伟大事业.文章以当时南京蒙藏学校青海籍学生王正德发表在《新青海》《康藏前锋》等刊物上的作品为例,探讨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在内地求学的青海学子积极寻求救国之道,探索强国之路的使命担当.
-
-
-
-
-
李永东
- 《中国文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国府迁渝,重庆由地方城市升格为战时国都,其城市改造超越了地方传统和本地人意愿.在国家象征与城市现代化的名义下,重庆形象的重塑为下江人的趣味和意愿所左右,“去四川化”与“上海化”同步进行,并因此造成下江人与重庆本地入主客权势的逆转.主客易势的权力状况决定了重庆形象主要由下江人的眼光与体验所建构,生发的故事为“下江人在战时重庆”的模式所垄断.下江人带着文化优越感、既有人际关系和他城经验进入重庆想象,他们“在而不属”的“重庆客”心态和体验,使得所塑造的重庆形象在时间上具有即时性、暂时性的特点,在空间上则着眼于城乡转换、空间分化的现象.
-
-
李永东
- 《天津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风景在茅盾的重庆和延安想象中与其说是背景、环境,不如说是地方形象本身.茅盾使用乡土与都市两套话语构设重庆与延安的风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由地方风景的书写引向对民族精神、延安形象或战时政治的想象.对中国政治地理的叙述,茅盾经常富有弹性地使用地域空间概念,重庆或延安形象因此成了众多地理空间叠加的结果.在政治地理的比较视野下,国都重庆的中心价值被消解,以延安为中心的战时中国形象得以建构.
-
-
胡荣
- 《美术》
| 2020年
-
摘要:
接上篇所述,本文继续以11年为一阶段,搜集整理西洋美术史译介在1928-1938、1939-1949两个时期出版著作的名单和主要信息.在此史实基础上,依然透过翻译文化学派理论视角,从文化社会背景、译介赞助人/出版机构和目的、成书方式、目标受众、源文本和译介人构成等方面,考察各个时期西洋美术史论著的译介和出版状况,并对整个民国时期这一特殊文化交流行为的特征、性质和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