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话语
启蒙话语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02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开放时代、粤海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等;启蒙话语的相关文献由12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黎波、张建明、刘钊等。
启蒙话语
-研究学者
- 赵黎波
- 张建明
- 刘钊
- 吴国如
- 姜振月
- 孙红震
- 宋剑华
- 宋洪兵
- 王威廉
- 王德胜
- 耿占春
- 赖翅萍
- 赵彤
- 闵长虹
- 万义兵
- 丛云竹
- 仲兵
- 傅异星
- 储天虎
- 冯清贵
- 刘大先
- 刘宏飞
- 刘思谦
- 刘晗
- 吴义勤
- 吴卫华
- 吴毓鸣
- 吴炫
- 吴猛
- 周亚君
- 姚明今
- 姜异新
- 孙德喜
- 孙荣
- 季桂起
- 宋文坛
- 宋红岭
- 宋雯1
- 张光芒
- 张岚
- 张德明
- 张念
- 张文振
- 张文涛
- 张春田
- 张洋
- 张玲荣
- 张登林
- 张红娇
- 张颐武
-
-
聂虎
-
-
摘要:
近代中国和日本被迫打开国门,以西方为师,谋求本国发展。鲁迅和夏目漱石处于这一大变革时期,对时代做出了自己的反映。鲁迅的《伤逝》和夏目漱石的《心》通过类似的伦理困境的塑造,反思视角由外及里,表现了对利己主义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伤逝》是对统摄在西方理性主义下的启蒙话语的反思,《心》则表现对日本接受西方个人主义的重构。两人表现出对当时处于无可争议地位的进步西方话语的再思考和以本土文化调和西方话语的尝试。
-
-
王正
-
-
摘要:
近年来,新文科的建设成为一大学术热点。然而细绎诸种关于新文科建设的讨论,可以发现两个根本问题:一是相关讨论过于围绕新技术的发展而展开,如很多对跨界性文科发展的言说,事实上有将文科技术化、智能化之嫌;二是很多讨论虽然试图超越启蒙话语等西式表达,但仍旧在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上被现代性的西方思想所框限,无法真正构建中国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
-
朱青
-
-
摘要:
借涓生的回忆录,鲁迅将知识分子对新式启蒙话语的共谋,以寓言的形式埋在了这场文字游戏中,暴露出传统话语与新式话语共存的真实状态,即西方理论形式与本土精神内核的悬置、新话语成为旧话语语境下的语言剩余物、启蒙话语和日常生活状态的模糊指认与混乱交杂等现象,同时也引出了一系列启蒙话语"不及物"与"悬置"状态的纠缠问题.这种在鲁迅思想中的冲突——由他自己独特的、嫁接到无数"涓生"身心的方式,埋藏着五四时期主导者处理中外话语冲突方式的种种危机.
-
-
王文胜
-
-
摘要:
去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百年纪念,百年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却仍然要重新回到启蒙的原点,重新回到五四的起跑点上"(1)。就当代文学四十年来的发展而言,它和前三十年文学一样经历了启蒙话语的发轫与落寞。具体到文学表达的主题来看,新时期以来婚恋叙事的复苏是文学重返"五四""人的文学"大纛的重要标志,婚恋叙事因其所关涉的"性","被认为是我们最‘深刻’的真理藏身和表白的地方",具有"议事厅"(2)的功能。
-
-
胡军良
-
-
摘要:
康德、福柯与哈贝马斯所分别开显的主体性、反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启蒙之思,充盈了启蒙话语逻辑生成的哲学语境。 康德将启蒙先驱所聚焦的科学启蒙、情感启蒙与政治启蒙交融汇集于以理性批判为旨趣的哲学建构之中,意在围绕理性运用这一轴心来实现启蒙话语的主体性奠基。福柯认同康德在启蒙与批判之间所设立的思想勾连,却基于自身的哲学立场、方法与目标置换了康德的主体性谋划,以消解启蒙话语的基础主义与普遍主义意味,宣判永恒真理、人类解放理想的破产以及人作为主体之神话的破灭。
-
-
-
鲍昭羽
-
-
摘要:
"五四"时期,情感解放作为文学作品的主阵地,日益成为个体启蒙的必要途径.然而,情感的解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婚恋的自主,传统情欲观的挣脱、理与欲的冲突以及情对理的反叛,都构成了情感书写中的重重困境.如何安放人的情感,是构建启蒙话语时绕不开的问题.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中,随着作家对情、欲、理三者关系的厘清,情感渐次由混乱走向平衡,最终向审美情感不断转化.在此过程中,启蒙话语的核心也逐步由追求自然欲求到提倡理性再转变到尊崇人性.这既为情感困境找到了突围的可能,也是情感书写对启蒙话语的实践和丰富.
-
-
秦鹏举
-
-
摘要:
阿契贝与鲁迅分别作为尼日利亚和中国的“现代文学之父”,二者在异质文化但类同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启蒙观有着深刻的差异和本质的关联,但显然不同于西方的启蒙观。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通过启蒙话语来体现,阿契贝的殖民主义批评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他们各自的启蒙话语,他们启蒙话语的形成与各自的教育环境、接触西方的经历和特殊的国情密切相关。二者都主要通过文学实践来开展自己的启蒙活动。二者不同目标的启蒙活动殊途同归地指向了一个民族本位的家国或家园建设。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契机下,双方反启蒙主义的启蒙话语和文学现代性探索可以形成文化的互鉴、互补,从而推动各自民族的文学现代性建设。
-
-
飞思懿
-
-
摘要:
鲁迅小说《伤逝》中的阿随并非简单地作为涓生与子君生活境况不断转变的象征,也不仅仅指子君对涓生的依附关系,它成为五四"新青年"的重组"新式家庭"的象征物,阿随被抛弃的命运折射着子君们——"中国娜拉"的命运;阿随与涓生的疏离关系,也反衬着涓生们——"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彻底性;由小狗阿随这个"新式家庭"的象征物,展示了在启蒙未完成的中国社会中,脱离了封建宗法家庭的"新式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再思考启蒙话语本身的不可靠性.
-
-
王威廉
-
-
摘要:
引言唐诗人(暨南大学博士后):今天探讨的文本是郑焕钊的《"诗教"传统的历史中介--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这本书所探讨的问题,比较契合当下文化热点。过去的一年(2019年),注定会是文化界的一个重要年份。100年前的1919年,有五四运动这样的历史事件;70年前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19年要回顾和纪念的,可以说是过去一个世纪里最重要的事件和问题。
-
-
李欣童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妻妾成群》是苏童在1989年发表的一部经典化程度很高的中篇小说.从叙述视角来看,作品以外来者颂莲的视角展开叙述,产生陌生化的效果.此外,叙述者与人物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形成叠加的镜像效应.《妻妾成群》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与《青春之歌》类似的“女学生”的故事,但主人公在两部作品中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从作品诞生的时代来看,80年代正是在对此前“革命”传统的反叛中确立自身的新时期地位.随着文化热的浪潮席卷全国,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一种旨在全方位复归“五四”的“新启蒙话语”得以建立并引起巨大反响.《妻妾成群》却在故事的讲述中显现出“启蒙者”颂莲的无力、软弱,昭示着启蒙话语的式微.
-
-
胡金术
-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表现出一种双重转型的局面。中国转型的双重性催生了启蒙话语的双重性,启蒙话语与后启蒙话语同时存在。在中国教育领域,主体终结性话语深深地影响着正在培育主体性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鉴于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语境,当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要任务不是盲从西方后现代主义话语而全面批判人的主体性,而是持续不断地进行主体性教育,唤醒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性意识,培育具有健全主体性的公民。同样,当下中国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关注公民的主体性人格生成,即作为权利主体的“我”的诞生,还要关注公民的公共性人格发展,即作为关系主体的“我们”的生成。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基于自由精神的公民责任教育,基于民族精神的国家认同教育,基于差异性的国际理解教育以及基于生态和谐的环境伦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