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五四时代

五四时代

五四时代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1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专利文献136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前线、北京党史、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等; 五四时代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静如、黄曼君、伍晓明等。

五四时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55.99%

专利文献>

论文:136 占比:44.01%

总计:309篇

五四时代—发文趋势图

五四时代

-研究学者

  • 张静如
  • 黄曼君
  • 伍晓明
  • 关威
  • 施战军
  • 曾激波
  • 李铁秀
  • 王光东
  • 王宗昱
  • 郑也夫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青
    • 摘要: 借涓生的回忆录,鲁迅将知识分子对新式启蒙话语的共谋,以寓言的形式埋在了这场文字游戏中,暴露出传统话语与新式话语共存的真实状态,即西方理论形式与本土精神内核的悬置、新话语成为旧话语语境下的语言剩余物、启蒙话语和日常生活状态的模糊指认与混乱交杂等现象,同时也引出了一系列启蒙话语"不及物"与"悬置"状态的纠缠问题.这种在鲁迅思想中的冲突——由他自己独特的、嫁接到无数"涓生"身心的方式,埋藏着五四时期主导者处理中外话语冲突方式的种种危机.
    • 龚克
    • 摘要: 青春是花样年华,是追求个性,对于五四时代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鸣炮放号”更凸显出个性解放与自由追求。比如课本中选择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文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0月。诗歌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时代精神,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 姜涛
    • 摘要: 郭沫若的《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虽然比《尝试集》晚出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在当时的读者和批判家眼里,却突破了早期白话诗的规范,隐隐然,构成了新诗的另一个历史起点。后来,郁达夫、冯至、施蛰存、戈壁舟、闻一多等人在谈及阅读感受时称《女神》与《尝试集》相比,展现了白话新诗更高的水准。闻一多给予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文学史判断:“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精神。”这一判断后来也被钱杏邨、穆木天、焦孚尹、周扬等人重申,直至当代,逐渐沉积为一个看似妥当的文学史结论:《尝试集》作为“第一部”新诗集,其开端的地位不可动摇,但只是一个“开端”、甚或“过渡”而已,《女神》则由于其在思想、艺术上的多重成就而被奉为新诗成立的“丰碑”。除了外部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的“起点”认定,关涉到的不仅是两本诗集的位置升沉,更为重要的是,有关新诗成立的合法性争议、有关新诗展开路径的不同想象,也就蕴含其中。在此意义上考察《女神》的接受与阐释,或许更能在“起点”的意义上,挣脱流畅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新诗史叙述,去呈现新诗发生内含的复杂张力、不同话语的协商以及新的阅读程式的生成。
    • 赵普光
    • 摘要: 《青春》杂志发来两篇小说。小说分别出自两个大学生之手,这大概算得上是青年写作了。是的,青年写作似乎热闹很久了,看样子还会热下去一段时间。青年写作成为一个问题,本来就不奇怪。古代文学里的很多诗篇不都是出自青春诗人之手?这个且不论,单说五四时期,《新青年》本身不就昭示着新文学的青春状态和精神特质?五四时期初登文坛的作家中,除鲁迅外,新文学家绝大多数都应是青春年少,甚至还有的乳臭未干。整个五四时代也是历史的青春时期,充满了狂热与冲动,散发着荷尔蒙的气息。
    • 杨洪承
    • 摘要: 考察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起源,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历史话题.她与近现代中国思想革新的"五四时代"重要文化历史语境,及以陈独秀、李大钊、张闻天、恽代英等为代表的一批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先觉者密不可分.她的生成既是顺应着历史社会政治革命大潮的自然涌动,又反映出新文化新文学多元思想资源有意识的聚合和建构.立足现代文学大视野和革命整体观,通过历史发展的必然革命和身份并不单一的现代作家,探寻文学与革命最初联姻的由来,展示贴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发生的原貌样态.重新辨析现代中国革命文学起源的内在思想逻辑线路,正是这批现代作家感应时代脉搏、汇聚多元资源,在心与身、言与行的互动过程中,呈现了革命文学源于同一性基调的使命感、忧患意识的社会关怀,表现了革命文学本体世界差异性活力的不同观念、不同资源、不同表现之多样形态.
    • 黄金凤
    • 摘要: “走向民间”的观念一直到五四时期才在当时的社会运动中真正出现。中共成立后,即强调动员群众,使之成为政治力量的核心来源。五四时代新学生的出现与激进主义的成长,为共产主义组织的群众动员提供了机会。但学生运动却有着天然的弱点,学生是一种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缺乏明确的阶级定位,难以充当坚定、持久的革命力量。
    • 贺汉魂
    • 摘要: “走向民间”的观念一直到五四时期才在当时的社会运动中真正出现。中共成立后,即强调动员群众,使之成为政治力量的核心来源。五四时代新学生的出现与激进主义的成长,为共产主义组织的群众动员提供了机会。但学生运动却有着天然的弱点,学生是一种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缺乏明确的阶级定位,难以充当坚定、持久的革命力量。
    • 吕泽龙; 陶鑫鑫
    • 摘要: 五四时代,新一代知识分子带着成为社会变革决定性力量的要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一特殊语境下,鲁迅的小说《伤逝》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有着批判性的继承.本文探究《伤逝》所体现出的五四退潮时知识青年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借此剖析五四时代的个性解放与追求,以发掘当时女性意识及婚恋观的新变化,从而在大时代背景上对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婚恋观做一跨文化视野的评判.
    • 彭进1
    • 摘要: 闲翻日历,蓦然发现一个让文化人百感交集的日子——五月四日,“五四”是青年的节日,更是诸多青年经历过的五彩斑斓却无法复制的历程,这恰恰与我正在细读的青年作家寇洵的几篇小说,在我的潜意识里交相辉映着:寇洵笔下的的青年形象,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早已经相去甚远,甚至说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物质环境、文化土壤、生存际遇,形象、气息、趣味等迥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与之同时,我还在内心深处做着“关公战秦琼”式的较量,假如说,寇洵笔下的王鸟、徐凯歌、“我”、王晓静们,活在“五四”时代的话,是不是也能成为高觉慧、涓生、子君、漂泊者汪中之类的人物呢?我想,这个是一定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